首页 > 2012年威海好人榜

王战友:出国播种友谊的好医生

2014-11-04 编辑: 立勇

    王战友,男,1973年7 月30日出生,威海卫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副主任。该同志于2008年11月被山东省卫生厅选为第21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员,先在国内强化培训后,于2009年8月赴非洲坦桑尼亚开展援外医疗工作。他在去坦桑之前就了解到坦桑尼亚恶劣的环境,还要面临生命危险。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刚上学的幼儿,都需要他的关心和照顾。但是想到这是一项崇高的使命,自己也有为国家做贡献的责任,自己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于是他放下包袱,欣然前往。

    2009年8月3日,他踏上了赴坦桑的旅程。经过30个小时的长途奔波,终于到达了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市。在达市休整并进行了6天的岗前培训和教育后,全体队员分为4个工作小组,分别到穆西比利医疗中心、多多马省、塔保拉省及穆索玛省的医院工作。

    战胜他乡恶劣环境:多多马省位于坦桑尼亚中部,是坦桑的政治首都,地处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原。除了几条主干道以外全是土路,几条柏油路也是坑坑洼洼,满是补丁。多多马医疗队就工作在多多马省医院,这是一所相对规模比较大的综合性医院,占地近200亩,建筑全是平房,设有门诊部、住院部以及后勤科室。驻地离多多马医院大约3里地,是一个400平方米的院子,刚进院子时,院子里杂草丛生,一片狼藉。仅有一块两陇长的很老的芹菜和一小片耷拉着脑袋的小白菜。驻地的房子及生活设施也陈旧不堪,屋顶经常漏水,每到雨季,屋子里都得放四五个盆子接水,噼里啪啦的雨水敲击着屋顶,屋里还淅淅沥沥的,经常是彻夜听雨,一夜无眠。请当地人修了多次,也未见改善,经常头顶撑着伞、挂着雨布睡觉。

    坦桑尼亚气候炎热、蚊虫肆虐。蚊子太多了防不胜防,得疟疾是家常便饭。虽然来坦桑尼亚之前,他就从相关资料和报道中了解到这里稍有不慎就会感染疟疾,并做好了相关预防措施,但他刚到达市就感染上了疟疾,因为当时没有发病,自己还存着侥幸心理:看来疟疾奈何不了他!但到达多多马后,疟疾就在他身上慢慢发作:体温开始上升,食欲严重减退,每天只能躺在床上休息,下不了地。口服了两天药物后,病情不见好转,体温持续上升,症状加重,后来静脉点滴青蒿素,慢慢有所好转。其实像他这样的遭遇每一名援坦医疗队员都经历过,因为这里蚊虫肆虐,基本没有不得疟疾的,得过几次的也是司空见惯。曾经有一个队友每个月都得感染一次疟疾,被折磨得面黄肌瘦,他们戏称他为“摆子王”。每一次在疾病面前,他和队友们都互相帮助,共同渡过难关。

    俗话说: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多多马的气候恶劣,干旱缺水,蔬菜种类较少,只有洋葱、土豆、西红柿等几样蔬菜,而且数量很少,他们不得不自己开荒种地,养鸡养鸭,自给自足的同时改善一下生活。他们医疗队的成员在家时大都没有种过地,开始时撒了大把的种子但出苗少得可怜,后来队友们凑到一起,交流种地经验。经过反复尝试,他成功地种出了芹菜、萝卜、小白菜、韭菜、芸豆等等,成了名副其实的“坦桑菜农”。因为这里没有任何娱乐项目,打理菜地、浇水施肥成了他们工作之余最大的休闲和放松方式。由于这里物资匮乏,一些做饭的材料根本买不到,饭菜单调无味不说,一日三餐还得自己动手去做。在家时,自己从没有蒸过馒头、擀过面条、包过饺子,但在那里不管会不会只能硬着头皮试着去做,一回生二回熟,现在蒸馒头、包饺子这些活都不在话下了。有了这些痛苦的经历,面对现在国内安逸的生活,更觉要珍惜现在,活在当下。

    辛勤工作:多多马医院共有400多张床位,每个病区有40-50张,而且没有单间,全部挤在一个大屋子里,比国内的大通铺略好点。医生更是少得可怜,整个医院只有10几名医生和200名护士,正规骨科医师两名。他的工作是每周2天门诊,3天手术日,并负责急诊听班任务,享受专家级待遇,这里的当地人对中国医生非常信任,每到他看门诊的时候,外面的走廊里都排满了满满的病人。有普通的城市居民,还有很多来自遥远的农村。坦桑尼亚基本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病人只要交很少的钱,就可以做一个手术,无论多大,多复杂,而且还供应免费午餐,但是病人多,医生少,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在骨科病房里的骨折病人大都1个月,本来很简单的新鲜骨折,已经长满部分骨痂,而且畸形、残废,想要手术,都要用凿子及锤子把已经生长的骨痂清除,然后再整复,原来的骨折痕迹荡然无存,只能靠牢固的经验和娴熟的解剖关系才能达到一定的位置,医疗器械落后, X光机是国内的乡镇医院机型,根本看不清楚,只能看个骨折的大概,完全靠手术中的经验临床应变,钢板及螺钉严重不足,往往一个钢板要用到2-3种钉子才能完成手术。病房里股骨干、尺桡骨、胫腓骨的四肢骨折病人,一排接着一排,全都等着他来处理。每个手术日,都要安排2-3台,经常做到下午3-4点才回去,回家后还得自己做饭。门诊病人量大,他用英语跟助手交流,然后助手再用斯瓦西里语跟病人交流。因坦桑尼亚连最基本的医疗条件都达不到,最简单的手指关节、肘、髋关节脱位患者都得不到及时解决,到门诊就诊的都是3个月以后,但这也是从偏远山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只能收住院手术解决。在这里,他真正体会了白衣天使的涵义,很简单的一个劳动,就因为他就可以改变这个坦桑人一生的生活质量!为了能多看几个病人,他把门诊下班时间推迟到下午3点以后,直到把所有病人都看完为止,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回驻地,草草做点午餐才得以休息。

    在坦桑两年间,他共计看门诊病人3700人次,进行闭合整复2800人次,手术710台,成功率几乎百分之百(按照非洲标准)。术后第2天坚持查房看片,了解病人术后骨折位置,监督当地医生护士执行好医嘱,对需要手术的病人做好术前准备,以及安排好第二天的手术,对一些特殊病人进行重点交代,星期六、星期日坚持查房督促医护人员完成当天的医疗操作,即使有事也给医助打个电话询问具体查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对于缺医少药、贫穷落后的坦桑来说,仅仅靠个人做几台手术来帮助他们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要想改善当地医疗的医疗状况,必须要培养当地的医生,更好地掌握医疗技术。他就从身边的助手开始培养,两个助手都进步很快,经过了2年多的培训,现在一些常规骨科手术也都能独立做下来了,成了当地的名医。当地医生遇到难题经常请教他,他都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甚至安排手术让他们学习观摩。真心换来真情,他的付出换来了他们的尊重和爱戴。记得在医院欢送他们回国的联欢会上,坦桑尼亚骨科的医生和护士给他赠送了丰盛的礼物,这些在我们眼里不起眼的礼物,对于他们来说很贵重的,他也深深感受到了他的奉献和付出的价值所在。

    播种友谊:有一名12岁的黑人患者,右小腿严重粉碎性骨折并胫前大面积皮肤及肌肉缺损,小腿骨严重感染并部分坏死,当地医生束手无策,如果像这类病人如不及时处理,骨坏死及骨感染会越来越严重,最后是无法收拾只能截肢。他给患儿诊查后很快安排了手术,给予骨坏死的清除并采用了小腿后皮瓣转移手术,修复了骨缺损问题,3个月后病人恢复了健康,已经能下地行走。孩子的家人对此感激不尽,连连说道“china sawa,china sawa",意思是“中国人真好!”。他自己也为能够挽救一个孩子的一条腿,为异国他乡的病人送去健康而充满喜悦。这样的手术、这样的事例,对于他们医疗队员来说不胜枚举。在他忍受孤独、忍受贫乏的物质生活之时,想到自己的劳动能够换来一个个坦桑人民的健康和笑脸,能够增进他们两国友谊的时候,觉得很值。“人生一世,草生一秋”,不求留名谋利,他能实实在在地为坦桑人民做点实事,内心也觉得很自豪。

    他不仅负责多多马坦桑人民的医疗,还要为在多多马工作的200多个中资机构的人员负责医疗保健。这些跟他们一样不远万里来到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对于他们的病痛,他都热情相助笑脸相迎,尽他所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来坦桑约2个月,当地的一个中资机构的两位职工因为在工地拆房子的时候,被倒塌的房梁埋住,从废墟中扒出来后,经检查一个多发肋骨骨折并腹腔出血,双下肢开放粉碎性骨折并多发软组织挫伤。当天晚上已经是10点多钟,他和其他队员一起共同为病人进行了下肢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另一位经普外科大夫会诊后,考虑腹腔出血,需要打开腹腔,有可能需要输血,手术之前所有在场的医疗队员和中资机构人员纷纷要求查抽自己的血,挽救同胞的生命。作为主刀医生,他被这份同胞之情深深打动和感染着,以前他对“同胞”这个词只是表面的理解,没有切实体会,这一次,他真正读懂了什么叫“同胞”、什么叫“血脉深情”!

    由于坦桑尼亚的艾滋病发病率较高,救治的病人中超过20%,前来就诊的患者不少就是艾滋病患者,尽管他们对艾滋病有充分的了解,手术中前面要穿戴雨披,脚上穿水鞋,戴双层手套,做好了层层防护,还是担心手术中的意外伤害。比如在缝合时不小心被针扎破了手套,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感染,但医生没有选择病人的权利,面对艾滋病患者,他只能摒弃心中恐惧,小心仔细地实施着每一步手术,保护自己挽救患者。而有的病人是急诊手术,有时只是急于处理急症症状,而艾滋病检查结果又没出来,这种情况是最危险的,所幸的是后来查出有艾滋病的病人都手术顺利,没有发生任何损伤。

    当地的坦桑人民对他们医疗队员非常尊重,他们走在多多马的街道上,不管是在前面还是在后面的陌生人,都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给他们一个灿烂的笑脸。他们走过坦桑人屋前,坦桑人都会主动邀请他们去他们家里参观。街上的警察常常停下来跟他们打招呼问好。他们在坦期间,凤凰卫视“龙行世界”节目组,专门针对他们医疗队做了三期专访,记录他们在坦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在节目中坦桑尼亚卫生部部长深情地说道:山东医疗队员,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一样,为坦桑人民带来健康带来希望。

    为当地邻居印巴人夫妇服务,为LUSUNDA大使提供医疗保健服务,LUSUNDA大使为前坦桑驻中国大使,在中国干了9年的驻华大使,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每月都定期给大使服务查体,给与必要的保健。他们驻地的黑人邻居MASUOWAGA的父母常年关节疼痛,不能行走,他给予检查后开具了药方,现在恢复良好。平时他们到当地人家里买东西或出去游玩的时候,知道他们是中国医疗队员,经常拉住他们求医问药,他们都热情倾力帮助他们解决病痛。他们回国的时候,邻居们夹道相送,热烈拥抱,依依不舍。这是他们的付出换来的珍贵的友谊。

    临走前多多马卫生厅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卫生厅和医院、科室为每位老队员赠送了礼物,医院领导为每位队员颁发了多多马最高荣誉奖状,大家共饮香槟酒,载歌载舞,当地医护人员与每位队员热烈拥抱,难舍难离,充分展现了中非之间的这种民间友谊。

    艰苦的援外生活结束了,回想750多天异国他乡的日子,他感慨颇多。最大的感慨就是咱们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心里充满了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在回国后的工作中,他把吃苦耐劳、救死扶伤的援外医疗精神与雷锋精神结合起来,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人民满意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