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威海好人榜

马连芳:面对苦难擎起一片天

2017-07-18 编辑: 李晓静

马连芳,女,1957年1月出生,荣成市斥山街道东火塘寨社区居民。现在61岁的马连芳结婚36年以来,丈夫常年患病,现在已经在床上瘫痪了7年。1993年至2010年,公婆也先后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接连瘫痪在床17年,其膝下还有一双儿女需要养育,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马连芳的肩上。作为一个女人,她顶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为这个家庭擎起了一片天。

生活就如同一支五味瓶,里面装着酸、甜、苦、辣、咸,每一种都会给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滋味。然而,在荣成市石岛管理区斥山街道东火塘寨社区居民马连芳的生活中,虽然也是五味俱全,但更多的是苦,好在他有着坚强的毅力,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所打倒。

新婚之后,丈夫重病丧失劳动能力

1981年,年轻美丽的马连芳,经媒人介绍,嫁给了东火塘寨村的小伙王国信。一个新的小家庭的组建之后,两个人都憧憬着以后美好的生活。然而,新婚的喜庆劲儿还没过,丈夫王国信忽然感觉浑身无力、腰背酸痛,到医院检查也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他根本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只得靠马连芳来养家。

婚后的第二年,女儿的降临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温暖和欢乐。那个时候,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生产之后身体虚弱的马连芳更需要照顾,但是作为这个家的男主人,当时的王国信却因为身体的原因,几乎帮不上什么忙。

转眼又是一年,女儿在渐渐长大的同时,丈夫的病情似乎也是越来越严重。“其实,当时对生活挺有奔头的,希望能早点治好丈夫的病,过上正常的生活。”回想起当年的情景,马连芳的心里五味杂陈。

为了给丈夫治病,马连芳曾带着他踏上了漫长的求医之路。经过一年的时间,几次辗转威海、青岛、济南等各地医院,也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最后在济南确诊为重症肌无力。医生的这一诊断,意味着王国信彻底丧失了基本的劳动能力,这对于这个小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现实是残酷的,却又是无法改变的。面对生活的苦难,是后退另寻别路?还是迎难而上将其战胜?马连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事实上,王国信曾嘱咐过马连芳,希望她带着女儿改嫁,不想让自己成为她的负担,但是遭到性格直爽的马连芳的果断拒绝。在马连芳看来,婚姻不是儿戏,既然选择了,就要从一而终。

从那个时候起,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全部由马连芳一个人撑起来,背后的苦和累,或许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1988年,这个小家庭又添了一个男孩儿,或许是上天对她的奖赏,为他们带来了最好的礼物。这一双儿女,虽然给马连芳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同时也成为了她追求美好生活的最大动力。

再遭变故,接连伺候瘫痪公婆16年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就当这个四口之家,在一个女人的呵护下,渐渐走上正轨的时候,1993年马连芳的婆婆突然得了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照顾婆婆的重担也落在马连芳的身上。

在那段时间里,马连芳每天都要到婆婆家给她梳头洗脸、做饭洗衣、端屎端尿,伺候完婆婆后,又得赶快回家照看病床上的丈夫,得空的时候,就做一些手工活儿来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那个时候的她,就像是陀螺一样,不停地这样旋转着。虽然马连芳的压力更大了,但是在照顾老人上,她依然是尽心尽力。在2001年,78岁的婆婆去世,至此马连芳已经整整照顾了7年。

或许是命运弄人,也就在这一年,公公因为脉管炎铁骨瘤,腿有残疾生活也不能自理了,期间还住院两次,马连芳又悉心在床头伺候、陪夜,常常是刚给公公喂完饭。在随后的9年里,马连芳依旧是自家到婆家两头跑,生活依然像个陀螺一样。

直到2010年临终前,公公紧紧的拉着她的手不舍得放下。马连芳说,因为公公知道她生活的不易,是公公对她的理解与支持。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马连芳精心伺候瘫痪公婆16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也赢得了众多街坊邻居的称赞。“这个女人不容易,吃了不少苦,把公婆伺候的熨熨帖帖,很了不起。”东火塘寨村的妇女主任王凤波说,在伺候婆婆的那段时间里,她就被评为村里好儿媳。

然而,马连芳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孝顺的人。“自从嫁到这个家里,就没有像别人那样经常回家看看老娘,都是老娘过来看我的。”说起这些,马连芳的眼睛里有些湿润,马连芳的娘家就在斥山街道的西苏家村,和现在的住处仅仅隔着一个生活小区,即便是这么近的距离,让她也觉得很遥远,因为这个家根本离不开她,对于自己的母亲,她有着太多的亏欠。

面对苦难,儿女是她的精神支柱

在公公去世的当年,躺在病床上的丈夫王国信也病情加重,渐渐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这时的马连芳已经50多岁,体力的常年透支,她的身体也出现了很多不适,血压、血糖、血脂都很高,半夜也常常头痛,但是她依然咬紧牙关,支撑着这个家。到现在,也已经过去了7年。

在2014年,村里实施旧村改造,马连芳一家从平房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同时还分到了一个宽敞的车库。与别的人家不同的是,在她的车库里,停的不是小汽车,而是存放着大量的渔网具,马连芳每天起早贪黑都坐在这个车库里编织渔网,依靠这手工活儿,赚取了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家里离不开人,咱不能像人家一样出去打零工,只能在门口干点这样的手工活儿,随时照应着家里。”马连芳说,这30多年来,她还绣过花,在村里喂过狐狸,虽然收入都不多,但还是维持了整个家庭的开支。

马连芳性格直爽,喜欢开玩笑,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而她织网的车库也几乎成了邻居聚会的地点,她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和邻居聊着天,不失热闹的气氛。有的时候,邻居还会搭把手,帮她一起织网。

生活上的苦难,马连芳都能克服,她最大的牵挂就是儿女的健康成长。“生活苦点、累点不算什么,但是孩子是绝对不能放弃的。”正像她说的这样,儿女是她克服苦难的最大动力。

虽然儿女们没有丰富多彩的童年,但是在她的影响下,现在儿女们也都非常懂事。为了替母亲分担,女儿、女婿基本上承担了一家人的晚饭,每天下班回家后,会主动做饭,照顾父亲。儿子虽然还没有成家,但是每个月领到工资后,都会第一时间交给母亲保管,并且在工作之余,他们也都会主动帮助母亲一起整理网具,这让她感到很欣慰。

马连芳说,最苦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儿女不用她费心了,只要把丈夫照顾好,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