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远洋 掘金“蓝海”——荣成40年海洋经济发展之捕捞篇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荣成建市30周年 最新动态
2018-10-08 16:51:58    来源: 荣成市新闻中心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是中华巨轮进军大洋的汽笛,这是经略海洋的嘹亮号角。

    改革开放初期,荣成渔民出海归来,正在整理网具。当时的渔船主要是小型舢板和木制机帆船。

    20世纪90年代初期,石岛渔港码头鱼货丰收。此时开始出现钢质渔船。

    2017年,我市渔企即将出海的大型远洋渔船。

    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规划图。 图片由通讯员 张琦 李信君 特约记者 杨志礼 提供

    编者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是中华巨轮进军大洋的汽笛,这是经略海洋的嘹亮号角。

    荣成因海而名、因海而兴。改革开放40年暨撤县建市30年来,荣成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仰山海物产之丰饶,得开放发展之春风,扬敢为人先之精神,抓千载难得之机遇,发扬“江北第一虎”精气神,深耕海洋,掘金“蓝海”,打造出经略海洋的“荣成样板”。

    今天,蓝色已成为荣成经济的底色,远洋渔业开发、名优水产品养殖、海洋生物食品等产业在全国均占据重要地位——水产品产量和渔业经济总收入连续36年位居全国县级市首位,海洋生物食品产业产值过千亿元,是中国海洋食品名城。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中,荣成当仁不让、奋勇争先。正如市委书记江山日前接受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的那样:荣成将始终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加快由传统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迈进,持续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争当县域践行新发展理念排头兵。

    回望,只为更稳健地前行。在改革开放40周年暨荣成撤县建市30周年之际,我们回头梳理荣成海洋经济发展变化,发现鸿篇可书、巨制成卷。受笔墨局限,记者从捕捞业、养殖业、精深加工业三个维度,记录变迁,展示成就,以飨读者。

    三面环海、500公里海岸线,注定了荣成与大海的血脉相连,也锻造出荣成人不畏风浪、勇往直前的豪迈性格。

    世世代代的荣成渔民劈波斩浪,征服大海。从手摇舢板,到马达驱动的小机帆船,到大马力钢壳渔船,再到配备了雷达、彩探、海上卫星导航的远洋渔轮,变化的是捕捞的设备,不变的是荣成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信念。向海而生的荣成人始终是时代的弄潮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阻挡荣成儿女征服大海、扬帆远航的脚步。

    沐浴改革春风 打破体制藩篱

    “荣成渔业模式”叫响全国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落实,农村“大锅饭”被打破,农业生产力被充分释放。渔业体制也面临着重大改革,但怎么改?荣成渔民也在激烈地进行着渔业“分”与“合”的争论。

    彼时的人们,受时代影响,思想禁锢,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少沿海县市“一刀切”地照搬农业责任制模式,将渔船、渔网等集体财产分解下放给渔民个人。

    那时的渔业,主要还是捕捞业。时任邱家渔队党总支书记的唐厚运却觉得渔业“统分”的方式不妥。他认为,渔船出海捕捞毕竟不是经营一亩田那么简单,渔船投资风险大,个体力量难以承受,后续发展必然乏力,要发展必须抱团经营。他大胆采取“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分级承包、纯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体制,靠集体的财力淘汰了一批船体破、抗风能力弱、综合能力差的小船,购买了抗风能力强、适合多种作业的大船,一年四季出航,短短几年时间公司实力倍增。荣成其他多个渔队也紧随其后,做出了同样的尝试。

    荣成县委、县政府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针对渔业生产一次性投资大、风险性大、丰歉性大和协作性强的“三大一强”特点,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将原来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小船小网小渔队合并成渔业公司,在荣成范围内全力推行“集体所有、统一经营、分级承包、收益分成”的新型渔业体制,后被称之为“荣成渔业模式”。

    实践证明,“荣成渔业模式”,不仅保存了集体所有和统一经营的整体优势,适合海上生产的特点,打破了以前的“大锅饭”,更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形成了“积累——发展——再积累——再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由分散的小生产向集体规模经营的历史性跨越,使集体渔业保持强大的发展后劲,进而完成了荣成渔业资本的原始积累,培育了一批以渔业经济为主体的骨干企业。

    体制的优势,奠定了荣成渔业大发展、大调整、大提高的根基,推动荣成渔业迅速领跑全国。1982年至1992年间,荣成渔船总量增长近5倍,水产品总量增长近4倍,渔业经济总收入增长近30倍,荣成由一个鲜为人知的渔业小县一跃成为全国第一渔业大市。“荣成渔业模式”一时广受全国关注,成为全国的“标杆”。

    坚持与时俱进 勇立改革潮头

    渔企改制释放空前活力

    改革开放至今已40个年头。

    40年沧海桑田,发展是不变的主题,体制机制的变革却始终与时俱进。

    1988年,荣成撤县建市。随后几年,全市上下发扬“江北第一虎”精气神,渔业经济进入蓬勃发展阶段,荣成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全线突破。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开启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序幕。

    在这一背景下,荣成渔业企业家们也在思考:集体经营模式下,传统“大锅饭”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发展需要新的变革。他们顺应改革大势,在保留原有体制先进成份的基础上,大刀阔斧改革渔业企业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

    新一轮改革着力解决利益关联、投资方向、监督约束和决策机制的问题。改革方向上,确立“以体制创新造就加快发展新活力,靠机制重构增创市场竞争新优势”的理念,坚持企业、资源、市场三位一体的原则,提高企业素质,增强竞争能力。改制形式上,因企制宜,或整体买断、产权转移,或村企分开、集中改企,或资产划转、接受债务。经营机制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推向市场。全市23家专业渔业公司、10家镇办渔业公司、20个镇办养殖场全部实施了改制,覆盖面达100%。

    新一轮渔业体制改革,收到了“三变三不变”效果——产权关系变了,但规模经营的路子没有变;分配形式变了,但积累为要、效率优先的原则没有变;组织结构变了,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变。一大批渔业骨干企业快速崛起,特别是好当家、赤山、西霞口、寻山等渔业企业跨入了国家级企业集团行列。从1998年到2009年间,全市渔业企业总资产由54.9亿元猛增到402亿元,增长了7.3倍,年均递增20.2%。

    新的体制机制下,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到渔业产业中,民营渔业企业得到空前发展。特别是部分大企业从管理难度较大、效益不佳的捕捞行业退出,为个体进入捕捞领域创造了条件,个体捕捞渔船船东数量呈几何式增长,逐渐占据了荣成水产品捕捞的“半壁江山”,为荣成站稳全国第一渔业大市(县)地位提供了坚实支撑。

    立足区位优势 瞄准全球资源

    荣成渔船从近海奔向远洋

    捕捞业,是荣成渔业经济的基石。

    千百年来,荣成渔民始终遵循着行渔时令,陆续开发了沿岸和近海渔场,创造了不同的渔具、渔法,渔船也由结构简单的木筏、舢板演进到机帆船和钢制渔船。20世纪50年代初,荣成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渔业合作社,至1959年,全市捕捞产量达到3.5万吨;20世纪60年代,渤海湾还是一片从未开发过的渔场,荣成渔民就驾驶20马力的小机帆船“远征”渤海湾,第一次实现大规模跨海作业;20世纪80年代初,集体所有制渔业公司蓬勃崛起,荣成捕捞规模急速扩张,捕捞技术实现巨大跨越,作业渔场由近海拓展到渤海、黄海和东海。

    靖海集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崛起的渔业企业。

    “靖海集团前身是靖海渔队,成立于1978年,是沐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渔业企业,到今年刚好成立40周年。公司主业之一是海上捕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从近海走到远洋,各类大型远洋捕捞船舶达到70艘,分布在全球各大洋区。”靖海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许德祝告诉记者。

    1985年就进入靖海渔业公司工作的许德祝,说起捕捞业的今昔对比感慨颇多。那时,靖海渔业公司有120多条捕捞船,多是10米至20米长的木壳船,只有少量28米长的钢壳船。大船也只能在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业,单程需要跑一天多。“那时候是人工放网,机器起网,原始的绞车轰隆隆地把网拉上来,放网10分钟,收网得半小时。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也要坚持作业,船员非常辛苦。因为没有冷冻设备,每次出海最多半个月,时间长了鱼货拉回来就不新鲜了。”

    30多年来,许德祝亲历了公司的发展,更见证了荣成渔业的变迁:“1985年9月,公司第一次去渤海湾拖对虾,第一网就拖了600公斤大对虾,每只二三两重,那不得了啊。现在那样大的对虾很少见了,近海资源不行啦。”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开始出现衰退,作为资源依赖型产业,荣成捕捞业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穷则思变,荣成渔民把目光瞄准了更远的海域。1991年,我市渔企首赴太平洋进行鱿鱼钓作业,拉开了荣成市远洋渔业的序幕。1998年10月,靖海集团新建造4艘远洋单拖渔船,第一次开赴印尼渔场从事远洋捕捞作业。2000年12月,靖海集团第一艘远洋鱿钓船“金远号”渔轮,从沙窝岛渔港出发,首航行程48天、1.3万海里,到达大西洋阿根廷外海进行捕捞作业。第二年9月,再派“荣远号”等3艘鱿钓船赴阿根廷外海作业。从那时起,靖海集团确立了进军远洋的发展战略,逐步成长为我市现代远洋渔业龙头企业。

    20多年来,荣成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近到远、从小到大,取得长足发展,引发了荣成捕捞产业“二次腾飞”。

    压缩落后产能 加快动能转换

    打造全国远洋渔业示范基地

    进入新世纪,敢为人先的荣成人把目光瞄向大洋,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远洋渔业。今天,远洋渔业已成为荣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海洋强市战略的重点,成为实现捕捞业“二次腾飞”的新引擎,也为荣成海洋生物食品产业崛起打下坚实基础。

    在远洋渔业发展的头10年,囿于远洋基地和储运设施的落后,渔获物一般就地销售,产业链后端深加工的高额利润被国外大公司把控,荣成渔民挣的是辛苦钱。对此,山东鑫发渔业集团有限公司有着深刻的领悟。痛定思痛,鑫发集团探索推行“船队+基地”发展模式,加大远洋冷冻运输设备和远洋渔业基地建设,通过把优质的远洋渔获物回运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经过多年发展,鑫发集团年捕捞、加工各类水产品总量达到15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金枪鱼深加工基地。相比卖原料,深加工让产业链利润翻了几十倍。

    近10年,荣成远洋渔业实现了突破式发展。到2017年底,全市拥有农业部远洋渔业资质企业19家,占山东省的三分之二,专业远洋渔船达317艘,渔船总功率32.9万千瓦,总吨位17.9万吨,占山东省的70%以上。远洋作业区域遍布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在建加纳、斐济、乌拉圭、印尼、斯里兰卡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5处,国内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1处;“荣成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和“俚岛海科中国斐济·渔业综合产业园”成为全国首批建设试点,我市基本形成了产业布局合理、产业龙头集聚、设备技术先进的远洋渔业产业体系。

    2017年,全市完成远洋渔业总产量31.9万吨,实现产值39.8亿元,回运24万吨,回运占比超过75%,远洋渔船规模、捕捞产量、收入在全省县级遥遥领先。

    进军大洋的号角已经吹响。今年,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打造全国远洋渔业示范基地为目标,重点抓好“荣成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俚岛海科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建设;鼓励建造专业捕捞加工船,积极开发南极磷虾资源;充分利用国家自捕水产品税收减免政策,加大远洋水产品回运力度。年内缩减近海渔船功率1万千瓦。

    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我市捕捞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全面加快。目前,国家远洋渔业基地项目沙窝岛中心渔港正在加紧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亿元,年修造船能力100万载重吨的远洋船舶修造中心、20万吨级冷链物流园、10万吨级鱿鱼精深加工车间等项目已建成。一个立足荣成、面向全国,集捕捞、运输、加工、物流、仓储、对外贸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远洋经济集散基地正呼之欲出。

    时空变换,精神永恒。今天,荣成“经略海洋”的巨轮已经整装出发,向着大洋、向着远方,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来源: 荣成市新闻中心
编辑: 刘思冰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威海春游线路发布!8条线路解锁山海间春日美好
  • 氛围感拉满!威海“繁花”即将刷爆朋友圈
  • 记者蹲点报道·春之声丨为半导体运行打造“真空环境”——探寻威海新质生产力⑤
  • 上新了,威海打卡点丨刘公岛新增3处观光平台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