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的海燕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征文展示
2018-11-07 10:44:24    来源: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
1970年9月,在大队干活的宋立芬主动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她要上船劳动、出海作业。消息一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女人上船”成了大家议论纷纷的焦点。

    “你真是一个好船员啊!”

    “比起我们女船长,那我还差远了。”

    “你们女船长是谁呢?”

    “20岁的一位姑娘。”

    “她叫什么名字?”

    “她名字叫“海燕”,这是贫下中渔给她起的名字,说她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就像海燕一样迎着风浪展翅高飞!”

    这段对话,出自马季先生的相声作品《海燕》,作品中提到的女船长,就是当时大鱼岛村“三八船”的宋立芬。

    1970年9月,在大队干活的宋立芬主动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她要上船劳动、出海作业。消息一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女人上船”成了大家议论纷纷的焦点。千百年来形成的渔家文化世代相沿,上船出海有许多讲究,其中就包括不许女人上船,流传着“妇女跨网网要扔,妇女上船船要翻”的顺口溜,女人上船可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大忌。

    不光外边的人冷眼看笑话,就连家里人也不是很支持,可宋立芬和几位姐妹却坚持在一片质疑声中,踏上了船舱。

    船上艰苦的作业条件超出了姐妹们的想象,黑漆漆的船舱,腥臭刺鼻的气味,还要顶着大浪在船上上下颠簸,站都站不稳,被摇得头晕眼花,吐得浑身无力,还如何打鱼作业?宋立芬和姐妹们挽起手把心一横,罪可以遭,但绝不退缩!起初她们不适应船上颠簸,吃了饭就要吐,一直强忍着身体的不适,直到慢慢适应了船上的条件。为了尽快学会打鱼要领,姐妹们认真向老师傅们学习,常常一天睡不了几个小时,可她们和男同志一样,没有半点偷懒和马虎。打鱼不仅要耗费大量体力,还要眼疾手快,互相配合,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她们就可以熟练地进行独立操作,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陆陆续续,又有新的姐妹们也加入了她们的队伍,女同志能上船干活,成为了一种荣耀,宋立芬和十几个姐妹们高兴坏了,她们凭着敢拼敢干、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真正成为了一名耕海牧渔的渔家儿女。

    1972年8月,第一对由妇女独立驾驭的托网船正式组建,从船长到船员都是清一色的女同志,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三八船”。从1972年到1978年,她们创造了“连续六年产量山东省马力船第一”的佳绩,被誉为“海上花木兰”,享誉国内外。

    而这背后,她们也付出了很多。出海作业随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险情,而且出海时间长,家里的大小事情都无暇顾及,孩子病了,只能托付给老人照顾,很多人因为常年海上作业,患上了风湿;栾大姐的左腿作业时不幸掉进机器,经过6个多小时的海上航行才送到了医院,最后只能截肢,可是伤病痊愈后,她仍坚持装着假肢继续上船工作。

    1980年,由于体制变化,“三八船”的姐妹们都离开了渔船,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可是这些姐妹们书写的故事却永远留在时空的烙印中,她们用“巾帼不让须眉”的劲头打破了旧俗,以“战天斗海”的豪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她们就是一只只翱翔的海燕,驰骋在大洋中,迎着风浪自由翱翔!

来源: 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管理办公室
编辑: 刘思冰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威海市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举行
  • 威海61个重点文旅项目加速推进
  • “科技春耕图”在威海大地铺展
  • 上新了,威海打卡点丨22万余株郁金香绽放成“海”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