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帆进发 驶向“深蓝”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头条
2019-06-12 09:22:18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必须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期间,在黄海之滨留下殷殷嘱托。

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习近平

“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必须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期间,在黄海之滨留下殷殷嘱托。

弹指一年,嘱托犹在耳畔。再看今朝,经略海洋的“威海答卷”挥洒正酣——产业发展的“种子”多了,180个涉海项目重点推进;创新驱动的“土壤”肥了,40余处海洋领域平台相继崛起;逐梦海洋的“名片”亮了,一位位高端人才慕名而来……驶向“深蓝”,威海正满帆进发。

“国字号”海洋牧场为威海挺进深蓝添助力。记者 刘志鹏 摄

谋篇布局

项目为“帆”乘风出海

海右之东,临威远眺。我市绵延近千公里海岸线占全省三分之一,滚滚碧涛蕴藏无限生机。

“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一年前的今天,总书记就经略海洋发表重要讲话。

第一时间,我市出台《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威海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海洋产业转型、产业链条延伸等五篇文章,实施“5+2+2”海洋产业提升工程,探索一套海洋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

时隔一月,我市又统筹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8100万元,全力支持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翻开《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35个高科技项目赫然在目。这些“新势力”项目在金融、审批等方面享受不少优惠扶持政策。

深思熟虑的谋篇布局、坚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迅速为威海“由大到强”的转变指明前行航向,鼓起前进风帆。

11449平方公里近海海域面积、人均一吨多的水产品……我市是名副其实的海洋资源大市,但附加值低、粗放型产业为主的海洋一二产发展瓶颈,却一直是我市的“阿喀琉斯之踵”。

5月7日,具有欧洲营养保健食品市场风向标意义的展会——瑞士欧洲国际营养保健食品展上,蓝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能吃、能敷、又能用”的金枪鱼骨胶原蛋白肽产品被哄抢一空,蓝色“威海造”再一次惊艳世界。

一条从远洋捞回的金枪鱼,在我市能够实现100%利用。

蓝润生物总经理孟祥富道破背后“玄机”:通过精深加工,原本几块钱一公斤的金枪鱼骨、鱼皮,被做成胶原蛋白肽,每公斤价格高达上千元。

我市类似于金枪鱼骨胶原蛋白肽的高科技重点项目,已有33个实现投产。项目投产拉动经济增长,2018年,全市海洋生物产业增加值达137.5亿元,同比增长14%。

短短一年,威海新增2家“国字号”海洋牧场,总量占全省21.9%;赤山集团一条鱿鱼“游”出集散加工量全球第一,泰祥集团一条鲅鱼闯出自主化国际品牌……近海捕捞产能压缩1.8万千瓦,但威海渔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450亿元。

在修造船行业整体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建造交付的大型豪华客滚船已达26艘,“军民两用”大型豪华客滚船已达12艘。

6月8日凌晨3时58分,黄海造船又一艘“大船”下水——亚洲最大豪华邮轮型客滚船“中华复兴”号在我市石岛管理区破浪前行。依靠技术创新和错位竞争,黄海造船逆势走出转型发展之路。

这一年,不仅优势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我市海洋新兴产业也亮点频现,37个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项目、143个产业项目重点推进……项目为“帆”,我市海洋产业转型升级鼓起强劲动力。

威海海产品吸引外国客商前来采购。记者 刘志鹏 摄

搭建载体

创新为“桨”破浪前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放之经略海洋也格外适用。一年来,一个个科研载体平台的搭建,撑起威海经略海洋的未来。

5月19日,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暨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又一块金字招牌平台成为双招双引“强磁场”,高端人才和高端核心产业技术在此汇聚。

当天,与我市签约的7个科研院所中,有4个与海洋科研相关,威海海洋科研平台“朋友圈”越来越大。

2月11日,2018年度全市工作总结表彰暨“工作落实攻坚年”动员大会明确提出,要把全国涉海类的最新科研成果拉过来、引进来,在威海孵化、转化、产业化。在引进海洋科技和产业方面,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要打头阵、当表率。

石岛湾畔,海风劲吹。湾西的海洋高新园,工作人员脚步比海风更疾——海参肽科研成果投产,地道的“威海造”,让一克海参卖到200多元。

“我们有600余台/套生物类尖端设备,全链条加速项目孵化。”海洋高新园综合部副部长王智宁说,今年以来,科研成果引进工作马不停蹄,已集聚10个海洋生物科技高端创业项目在此孕育,另有8个科研项目正在对接,力争年内落地。

老园区“开新枝”,新园区“扎深根”。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威海分院已开始基础设施建设;文登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孵化”出海参肽口服液样品……2018年至今,先后落成的40余处海洋领域公共服务、企业研发平台,为科研成果孵化提供良好土壤。

通过创新链牵手产业链,我市“牵”出2000余个涉海产学研合作项目,取得成果1000多项,“深蓝”土壤结出累累硕果。

以梦为海

人才为“舵”同舟远航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人才是关键。以会为媒、搭建平台、创新载体……“聚慧”海洋有了更多“威海方式”。

一场大会折射出威海海洋领域招才引智的火热进程——今年4月,乘威商大会之风,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携60多人的专家院士研究团队入驻南海新区,在仿生结构设计与制造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有力推动海洋装备制造创新发展。

不久前,任露泉已经带着60多人的院士团队着手开始研究工作。

一系列招引活动吸引更多涉海人才纷至沓来——今年将举办海洋休闲产业博览会、国际海洋生态经济论坛等大型活动,吸引集聚海洋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来威交流、研讨;开展海洋“双招双引”,组成专门工作队伍,已走访对接涉海院士、高校和院所52家,28名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现已入驻海洋高新园;再过半个多月,亚历山大、科尔图诺夫两位乌克兰院士将入驻威海创新园海洋智能装备研究中心。

截至目前,我市与青岛管华诗院士团队、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等20余家科研院所、重点大学、院士团队展开对接,达成多项合作意向,签约合作项目12个。

随之而来的,还有项目、团队及一系列“滚雪球”效应。

挂有“袁隆平院士工作站”金牌的荣成鸿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厂区内,30吨刚下生产线的医药级鱼蛋白胨整装待发。这家22项专利傍身的海洋生物企业已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海洋经济产业链构建支柱企业及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企业。

前不久,袁隆平院士团队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荣成,与鸿德生物的科研团队一起研究下一步的研发方向,在原来增产的基础上,鸿德生物准备今年推出“疫苗型”鱼蛋白生物肥。

眼下,市海洋发展局还成立8个科技小分队,计划用两个月时间,将全国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和两院院士至少走访对接一遍,争取引进5个以上海洋科研机构在威海落户,推进16个投资大、见效快、前景好的海洋产业项目落地。

依托2600余平方公里市区面积,深度开发万余平方公里近海海域,一座海洋城市由大向强的历史在此记录。我们熟悉的蔚蓝大海,正凭创新走向崭新未来。(文/记者 初佳伦 图/记者 王彦博)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编辑: 宋倩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威海春游线路发布!8条线路解锁山海间春日美好
  • 氛围感拉满!威海“繁花”即将刷爆朋友圈
  • 记者蹲点报道·春之声丨为半导体运行打造“真空环境”——探寻威海新质生产力⑤
  • 上新了,威海打卡点丨刘公岛新增3处观光平台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