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涵养文脉 让城市优雅地生长

2019-06-21 编辑: 谭立勇

  去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作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重要指示。何谓精致城市?那就是不仅要有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身”,还要有文化积淀的“心”。

  一年间,威海以文化发展作为“精致城市”建设突破口,不断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威海人的文化生活,让文化气质成为威海的独特魅力。

  全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更精细

  6月18日中午,整座城市沐浴在闲散的氛围中,市图书馆各个阅览室内却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把读书当做饭后休息,这已成为许多威海人的新习惯。

  捧一本心爱的书,坐在安静明亮的阅览室里细细品读,偶尔一抬头,不远处蔚蓝大海便映入眼帘。这样的读书方式,正在重新定义威海人的文化生活。

 
高颜值的威海市图书馆,已成为市民打卡的文化新地标。

  市图书馆馆长助理史春秋介绍,自去年12月26日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到今年5月底,这里的人流量已达60万余人次。也就是说,每个月,来此读书的人有10万人次之多。“市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史春秋笑着说。

  市图书馆筹建于1958年,1959年1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的馆址在鲸园。60年来六易馆址,藏书量从最初的数万册增至如今的134万多册,建筑面积从最初的不足千平方米到如今的4万多平方米。如今,市图书馆已成为威海的一处文化地标,成为书香威海的最好见证,更成为了解威海文化建设的一扇窗口,这对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过去,人们认为图书馆就是一个封闭的场所,到图书馆来只能借书、看书。现在,图书馆是开放式的空间,不仅能看书、借书,还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可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史春秋表示,这也是市图书馆所实践的“开门办馆”的理念。

  与此同时,市图书馆还在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细化”。史春秋告诉记者,仅在少儿图书馆的功能分区上,他们就做到了最大限度的细化:有不同年龄段的分区,有文学类读物的分区,有拼音读物分区。如此一来,家长带孩子来读书、借书时,就不会“大海捞针”般没有头绪了。

  每个星期,市图书馆都会举办少儿故事会、读书会、亲子活动、百姓讲堂等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绝不追求大场面,而是更加注重参与者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我们的文化服务也在向着精致的方向发展。”史春秋说,甚至,还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定制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精细化的脚步不会停止,市图书馆还在寻求更多文化普及和文化提升的渠道和方式。只有人人都参与到公共文化生活中来,精致城市的文化味才能越来越浓。

  弘扬传统,城市底蕴更深厚

  打造城市的文化气质,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积淀。

  沿着环翠楼公园蜿蜒的小路向上,还没看到威海京剧博物馆的廊檐,一声声响亮而悠扬的京剧唱腔便飘进了耳朵里。

京剧票友你方唱罢我登台,过足京戏瘾。

  去年12月29日,威海京剧博物馆开馆,自此之后,博物馆旁的小屋便成了京剧票友的聚集地。每天都有不同的团体来此排练曲目。这在无形中增添了环翠楼公园的典雅韵味,还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聆听。

  威海京剧博物馆馆长张磊,每天便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着。张磊对京剧有着浓浓的热爱和深入的了解,作为馆长,他的主要工作便是接待前来参观的团体,为他们讲解京剧的相关知识。

  最近一段时间,来此参观的游客人数明显增多,其中,以小学生团体居多。为了让孩子对京剧这种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张磊在讲解时会特别引入一些现代词汇,拉近孩子与京剧之间的距离。

  “比如,在京剧中,有夫妻、父子才能一起穿着的戏服,在介绍这类戏服时,我就会告诉孩子们,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情侣装’‘亲子装’,这样一类比,孩子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戏服的作用了。”张磊笑着说。

  除了接待参观团之外,张磊还会带着戏曲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做戏曲讲座及表演鉴赏。对于张磊而言,这些宣传方式并不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爱上京剧,而是希望能带动一些不爱戏的人对京剧能有所了解。

  威海京剧拥有绵长的历史传承,清朝道光年间,就有人修建私人宅院戏台,之后,京剧演出更加繁盛,名角云集,好戏连台,威海滩一度跻身三大京剧码头。2011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授予威海“中国京胡城”荣誉称号,更加彰显了威海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京剧是包罗万象的,我们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其实都蕴藏在京剧文化中,只有把这些美好的内涵传递给人们,京剧文化才能一直流传下去。”张磊说,威海与京剧有着深厚的渊源,京剧艺术在威海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弘扬国粹艺术,让更多市民了解、喜爱京剧,京剧这项传统文化才会焕发生机,城市的文脉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

  空间多元,人人皆有大舞台

  说起东北村艺术团,许多威海人都不陌生。这支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向人们展示普通威海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去年年底,这支老牌艺术团焕发出新生机——成立了海情民乐团,为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

  再过几天,海情民乐团就要登上市老年大学毕业典礼的舞台进行演出了。为取得完美的演出效果,团员们每天聚在一起练习,56岁的丛滋春就是其中之一。

  丛滋春是拉大提琴的,对待排练,她总是十分认真,只要有时间,她就会泡在练习室里,和大家一起排练。这份认真不仅源自内心对音乐的喜爱,更来自对海情民乐团的深厚情感。

  丛滋春说,以前,她不会拉大提琴,是乐团老师带着她一点点地成长起来。如今,参加乐团的各项演出,已成为她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排练认真谨慎,不逊正式演出。

  “参加民乐团,我收获了许多,不止是乐器技艺的提升,还有内心的满足和充实。”丛滋春笑着说,她经常跟着乐团到其他社区演出,或是到老年公寓等地进行公益演出,看到自己的表演能够给他人带来愉悦和享受,她非常开心。在丛滋春看来,民乐团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也充盈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一切,正来自于社区的大力支持。

  据东北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戚丽丽介绍,一直以来,东北村艺术团以舞蹈和合唱闻名,在民乐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去年,他们将原本零散的民乐团进行了整合,成立了海情民乐团,为居民搭建起了新的文化舞台。

  “对于民乐团的发展,我们尽量多支持、少干涉,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戚丽丽说,建设精致城市,就应当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的文化空间,让居民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才能。(威海晚报记者 李林 文 姚威 图)

  延伸阅读

  文化建设,城市乡村齐发力

  提升城市的文化气质,需要城乡一起发力。

  一年来,威海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把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主攻方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全域文化建设水平。

  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威海推动建成884个农村小戏台、228个数字农家书屋,组织开展送戏下乡3200多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3万余场次;对180个扶贫村文化活动室进行了完善提升,举办文艺骨干培训班37班次,培训扶贫村文艺骨干等300余人,为扶贫村免费送戏228场。同时,积极推进乡村记忆、历史文化展示和非遗保护工程,全市新增历史文化展室示范点100个、市级非遗代表项目19个、省级非遗传承人5名。

  在城市文化建设领域,以市图书馆为主阵地,举办了“好书之夜”“阅读马拉松”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崇尚阅读、热爱阅读”的新风尚。截至今年5月底,市图书馆共开展“百姓课堂”讲座17场、阅读培训20场、尼山书院培训课200节;举办“聪聪故事会”系列活动8期,威图读书沙龙2期,举办展览15场;开展“知行快乐研学活动”,24所幼儿园、中小学近3000名学生参加;全市培训文艺骨干等1690人次。

  一年来,威海文旅产业发展亦卓有成效。成功举办2018中韩(威海)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吸引410多家国内外企业机构参展、观展8.6万人次,15个文创项目集中签约。

  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发展。眼下,2019中国(威海)国际合唱艺术节已正式启动,国内外知名合唱艺术团齐聚威海展开竞技,叫响了威海合唱节群众文化品牌;一系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文化活动,正在有序推进;15件优秀文艺作品,代表威海参加第十三届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评选……

  不断完善的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的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让文化味、书香味在威海的城市血脉中流动着,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增添别样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