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唱响文化威海时代强音

2019-07-08 编辑: 宋倩

唱响文化威海时代强音

——威海争创国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亮点综述

◎记者 匙亮

湛蓝的天,澄澈的海,优美的自然环境成就了威海的山清水秀,也赋予了威海源远流长的文化气质。

这里,天天有活动,时时有舞台,处处润书香;这里,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这里,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已实现“全域一片红”……

自2018年4月12日我市成功获批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起,全市公共文化设施精益求精,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品牌层出不穷,用一个又一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化成果,打出了威海的文化特色,叫响了威海的文化品牌。

在文化路一城市书房内,市民正在阅读。 记者 孙大伟 摄

基础牢 文化阵地再夯实

人们周末去哪里消遣?在威海,有60万人次选择了图书馆。

市民丛一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到阅览室阅读,而随着市图书馆新馆的建成开放,他坐案细读的次数更多。

在安静明亮的阅览室里细细品读,抬头,蔚蓝的大海便映入眼帘。2018年12月26日,市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半年来,这座文化地标建筑正在逐渐定义威海人的文化生活。“图书馆搬了新家,我更喜欢来这里读书了。”丛一说。

初夏,市图书馆旁边的市群众艺术馆内,歌舞排练的氛围比三伏天还要热烈。

培训一部教师李俊忙着舞蹈教学——随着暑期临近,多场文艺活动将在这里举办,而她们正是其中的参与者,希望在舞台上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除了蓝天碧海、鸟语花香,威海还有一股袅袅婀娜、余音绕梁的文化气息。公共文化建筑,便是这股气息的最好载体。

2018年5月31日,《威海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出台,把文化基础设施更新升级作为头号任务。此后,各区市相继召开示范区创建动员会议和专题会议,印发实施方案。工作亮点稍显不同,工作方向各有侧重,但全市上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尽全力做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

一年多来,市文化艺术中心、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一批高质量大型文化场馆拔地而起,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威海大剧院等文化设施相继对外开放,一座座“文化地标”尽显威海文艺气质。而在社区居民周边,27个24小时自助城市书房和25个共享书柜将便民阅读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越来越精致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带动了威海人的“阅读热”。2018年,在市图书馆因搬迁而停开百日的情况下,全市图书阅读量依然达到98万册,同比增长14万册;人均借阅量同比增长16.5%,人均去书店的频率是全国的5倍。

今年,全市还将再建设9个城市书房,完成群众艺术馆的非遗展厅建设和开放,推进各区市公益文化空间建设,在完成市级中心馆、县级总馆建设基础上,完成72个镇(街道)分馆的建设,力争镇级所有综合文化站都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威海正在通过一个又一个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加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范围广

文化服务网络全覆盖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厚重历史的积淀和文明的缩影,更是这座城市参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群众文化的深厚基础,就没有整个城市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力量。

6月,和煦的阳光下,家住环翠区环翠楼街道东北村社区的居民丛滋春拉着手中的大提琴,和街坊邻居一起操练起来。再过几天,她所在的东北村海情民乐团就要作为全市社区文艺队的代表登台进行公益演出。

从一窍不通到如今的乐团成员,丛滋春说,社区民乐团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也充盈了她的内心世界。如今,只要走出家门,威海市民即可享受丰富、均等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据统计,全市72个镇(办)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18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完成文化活动室建设,每年投入1200万元对票价进行补贴,2798个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文化惠民的各项服务工程如同润物无声的细雨,播撒在威海的城乡大地。

2020年前,全市将基本建立和完善以市级图书馆为中心馆,县级图书馆为总馆,镇(街)综合文化站和城市书房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为服务点,流动图书馆和共享书柜为补充的总分馆体系,让全民共读、全民共享的期望成为现实。

“非常喜欢这种贴心的服务设施,在这里,我更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市图书馆内,青年人陶雁威摘下耳机,毫不掩饰对身边的“数字留声机”的偏爱。3月,他第一次来到这里时,便喜欢上这台机器,醉心于这种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如今,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利用广播、网络、视频等来“听书”,给眼睛“放个假”,已成为许多人的新选择。

在市群艺馆一楼大厅门口,一块写有“文化易点通”的智能机器,存有音乐、健身、棋类等各领域课程资源,这款24小时自助服务型智慧文化产品已让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用户只需用手机扫码,即可将课程“带走”。

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我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创新数字文化服务方式,在数字文化广场、文化云平台建设、电子阅报屏等方面亮点频现,不断提升着文化服务效能。目前,全市已建立智慧文化平台,各类文化基础设施均已开始或升级智慧服务体系,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全部通过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

以智慧文化平台为基础,威海智慧文化平台二期和威海文化大数据平台也正在建设中。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平台将为群众提供统一的、随时随地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市民借助网络平台,“E起来”打造文化威海。

气象新

文化品牌再提升

灯光蔚蓝,舞台如海。6月17日,辗转全国30多个城市巡演后,大型民族舞剧《乳娘》终于在首播一周年之际,回到了故乡威海。

乳娘秀珍挥舞着送别的手,在村口眺望着渐行渐远的乳儿,久久不能放下……几十年前的烽火岁月中,胶东的巾帼英雄们用生命抒写出一段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也正因如此,虽没有一句台词,可传承几十年的情感却在动作中抒发得淋漓尽致。

“越是新时代的今天,越需要传承这种红色精神。”在《乳娘》总导演傅小青的眼中,在《乳娘》开演一周年之际回到威海,是希望将这份红色基因在创造她的土地上继续传承和发扬。

一年以来,全市文化产业势头强劲,创作精品层出不穷,在《乳娘》之外,还有根据荣成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事迹而创作的音乐剧《爱在天际》,根据天福山起义排演的大型历史舞台剧《烽火》,以及用三年时间精雕细琢的舞台剧《寻梦威海》。它们,成为威海传承红色基因的见证,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注入更多文化内涵。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要记得住乡愁。多年来,一个个民间习俗和历史风貌,也成为文化威海新的增长点。

坚持文化引领,我市组织开展了非遗月宣传活动20余项,打造了100个历史文化展室示范点。乳山下石硼村、荣成东楮岛村、文登梧桐庵村等一批富含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的精品村落如今已成为游客的好去处。与此同时,剪纸艺术、胶东大饽饽、鲁绣、渔民号子等民俗文化也登上舞台,走近群众,融入网络,成就品牌,不断丰富着民俗旅游文化活动内涵。

文化源于生活,又点缀了生活。

近3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410多家国内外企业,800多个展位——2018年9月14日至17日,为期4天的2018中韩(威海)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为威海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创产品集中展示交易提供了广阔舞台。

聚焦品牌建设,我市利用区域优势,不断探寻“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增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一年来,“中国油画小镇”、志愿服务、红色旅游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取得丰厚成果。

今后,威海还将继续办好“幸福威海”“5·23 歌咏会”等一系列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重大文化活动,深入开展“阅宝起航”“百姓课堂”“经典艺术名家讲坛”“群星大讲堂”等公益文化品牌活动,将无形的文化融入有形的网络、活动和项目中,继续扩大威海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打响威海文化品牌。

作为示范区创建的关键时间,威海挖掘文化、品味文化、探寻文化、创新文化的脚步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