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以智聚力 向海图强

2018-09-03 编辑: 宋倩

以智聚力 向海图强

——中外专家献计威海海洋发展和生态建设

◎文/记者 姜慧芳 实习记者 蔡君君 图/记者 刘志鹏

2018“蓝碳倡议”国际会议在威海举办,汇聚国内外蓝碳领域近百名顶级专家学者,在此进行学术交流、调研考察,分享蓝碳研究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报记者采访了9位国内外专家,请他们为威海的海洋发展和生态建设出谋划策、传经送宝,助力威海把海洋品牌、环境品牌、文明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Emily Pidgeon

确保滨海蓝碳生态系统有效修复

保护国际基金会海洋与气候项目高级总监兼国际蓝碳科学工作组联合主席Emily Pidgeon

工作组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与中国科学家交流,借鉴中国经验,同时也将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与中国分享,帮助中国探索滨海生态系统保护及修复的新方法。

威海有很多包括盐沼、海草床在内的滨海生态系统,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在威海海洋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蓝碳生态系统可以为一些滨海渔业提供关键的鱼苗培育场,很多渔业养殖对蓝碳生态系统有着较高的依赖性。同时,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可以防止沿海地区遭受洪灾、暴雨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在提升水质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我认为,目前对于威海来说最重要的是确保滨海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包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重要滨海湿地,为海洋鱼类打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在滨海地区建立以碳汇为导向的保护及修复项目,利用碳市场及其他机制进行碳交易以支持这些保护及生态系统修复项目。

Steve Crooks

做好湿地保育工作

美国西尔维斯特气候联营公司湿地科学及滨海管理部部长兼国际蓝碳科学工作组联合主席 Steve Crooks

很高兴这次“蓝碳倡议”国际会议在威海举办,让我有机会认识威海,了解威海。在我看来,威海在海洋生态资源及环境保护上做了很多具有实践意义的工作,拥有盐沼、海草床等丰富的蓝碳资源,发展蓝碳事业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通过这几天的交流考察,我感受到了威海对蓝碳的重视以及威海人民的热情,相信威海可以利用这些蓝碳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推动蓝碳经济发展。

中国与美国都是海洋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中国比较依赖养殖渔业的发展,从长远角度看,希望威海推动海洋渔业由近海养殖向远洋方向发展。因为养殖渔业90%的碳排放是不能抵消的,而湿地对于养殖渔业的帮助很大,可以吸收大量的碳排放。威海可以利用湿地等优势,做好保育工作,增加碳汇、修复生态系统。

Chris McOwen

打造海洋环境监测网

联合国环境监测保护监测中心博士 Chris McOwen

威海环境优美、生态宜人,更是座宜居、宜游的好城市,很感谢威海及相关组织对这次“蓝碳倡议”国际会议的支持。威海不仅孕育着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在蓝碳方面,还有盐沼地、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优势,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潜能巨大。

从环境监测的角度,我认为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发展密不可分,城市居民的生活也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希望威海在修复蓝碳生态系统、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监测和海洋气候监测工作,了解海洋环境的发展趋势。在科学监测下,进行滨海养殖、蓝碳发展等经济生产活动。这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能够有效防范海洋自然灾害,还为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Guanglong Qiu

找好开发和保护的平衡点

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副研究员Guanglong Qiu

威海自然环境优越,景色宜人,是特别吸引人居住、生活的海滨城市。对比其他海滨城市,威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明显。

威海蓝碳还有很多开发余地,我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海草床。海草床在固碳方面有很多作用,威海有较多近海盐沼和海草床,资源丰富,为我们研究蓝碳提供了基础。

在我看来,蓝碳发展不仅仅需要管理部门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政府层面要加强管理,科学家要加强研究,群众要加强认识,媒体要加强宣传。如果各方面一起努力,我对蓝碳的发展会持有乐观态度。另外,在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要有一个平衡,要找到这个平衡点,不能说保护环境就要一味地保护、不开发,要在不改变、甚至改善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让生态效益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张占海

利用好威海优势发展蓝碳

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工作小组召集人 张占海

威海是中国海洋文明建设的先进地区,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工程整治等方面都走在前列。威海在盐沼地的修复和种植,以及探讨盐沼对经济社会的一些价值等方面做了很多实践。威海也高度重视滨海修复整治工作,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相关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科学家也对中国的滨海湿地、盐沼的修复、整治和种植非常感兴趣,所以综合考虑因素,选择在威海召开此次会议。

目前,除了传统的盐沼、海草床,贝藻类是否可以作为碳汇也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威海是国家重要的海洋牧场,也是贝藻类养殖的重要基地。希望威海把蓝碳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使命,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学者来参加蓝碳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发展像贝藻类这样有潜力的蓝碳,制定相关的工作标准,推动蓝碳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希望威海下步能在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整治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为全国的蓝碳试点工作起到带动作用。

刘岩

注重蓝碳发展多元价值

自然资源部综合工作小组成员 刘岩

为了这次会议,我曾经三次来到威海,对威海“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印象深刻。威海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在健康养殖、生态养殖等海洋生态经济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好。威海还拥有大天鹅生态区、盐沼地、海草带等蓝碳生态系统方面的优势,为有效固碳提供了基础。

蓝碳不仅与减缓气候变化和生态修复有关,还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全球的蓝碳都在起步阶段,威海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优先发展,希望威海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下,持续保护好蓝碳生态系统,推进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希望威海通过多种方式支持蓝碳发展,支持南海新区蓝碳创新中心等机构,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引进、培育科研人才,以威海为基地开展研究,以科学研究为发展指引,赢得国际话语权。

李怒云

保护森林海洋 增汇减排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 李怒云

威海的森林长势很好,没有裸露之处,满眼绿色,这说明威海的海洋性气候明显,本身的水热条件比较好。我一直接触森林碳汇比较多,但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异曲同工。要想把碧海蓝湾变金山银山,就要增加碳吸收,减少排放,去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

威海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和海洋资源,希望把现有的森林管好,提高森林质量,增加碳汇。同样,在蓝碳方面,进一步保护海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海洋的碳汇。通过对海洋的保护,海洋的碳汇不仅能够促进威海的生态文明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全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杨姗姗

用科学数据引导科学决策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高级工程师 杨姗姗

在中国沿海城市中,威海海岸线长度所占比重比较大,我十分看好威海的蓝碳发展。上一次会议在厦门,这一次在威海,由此看来,蓝碳会议的举办地基本是海洋生态系统比较重要的关键城市,也可能是在未来试点起到带头作用的城市。

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是进行温室气体的统计、核算,编制温室气体的清单,测算及预测温室气体排放等数据方面的工作,为决策者提供基础数据的参考。现在蓝碳所关注的三个方面,盐沼、红树林、海草床,不管是否把它放到温室气体的清单里面,都需要对它要有足够的了解。数字是政策的基础,我们要把它的碳储量和变化情况搞清楚,这是把它纳入清单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要开展保护的一个重要工作。

这次参加蓝碳会议收获很大,这是新的概念。在国际上,IPCC指南中已经有关于蓝碳方法学的出现,现在这个方法学支撑的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在未来,不排除发展中国家也需要把蓝碳温室气体的估算纳入到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系统内。

赵明波

发展蓝碳 放大蓝色经济

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

威海发展蓝碳优势明显,渔业养殖在中国占了大半个江山,有着丰富的渔业碳汇资源。

近几年,威海和与海洋有关的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具备了碳汇研究的资本。威海蓝色经济研究院已经与全国研究蓝碳的科学院校都进行了合作。去年开始,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司确定了蓝碳政策研究的软课。以此为契机,南海新区正在建设蓝碳大厦,它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科学空间,未来将打造成为全国蓝碳科技工作者的孵化器,为此南海新区将建设全球性的蓝碳博物馆,这是一个国家级的蓝碳实验室,全球性的蓝碳知识库。未来将仿照博鳌论坛的方式,把蓝碳理念注入威海的产业,成为一种固态。如今,碳汇对城市的改变是显著的,越来越多人了解海洋碳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像池碱蓬这样不起眼的小草,现在得到了认可,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可以研究开发它的经济价值,开发出池碱蓬菜籽油、工艺品,这些都将放大蓝色经济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