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乳娘精神”的鲜红底色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关注民生
2019-03-29 09:23:53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乳山,乳娘,一段70多年前的往事,一种大爱无疆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沃土上重新绽放。 3月27日、28日,大型红色舞剧《乳娘》在山东省会大剧院倾情上演,容纳2000余人的大剧院座无虚席,“忠心向党 大爱无疆”的乳娘精神再一次感动齐鲁大地。

亮出“乳娘精神”的鲜红底色

——乳山市“传承红色基因”工作纪实

◎记者 盛潇涵 通讯员 王嘉 姜俏俏

乳山,乳娘,一段70多年前的往事,一种大爱无疆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沃土上重新绽放。

3月27日、28日,大型红色舞剧《乳娘》在山东省会大剧院倾情上演,容纳2000余人的大剧院座无虚席,“忠心向党 大爱无疆”的乳娘精神再一次感动齐鲁大地。

作为革命老区,乳山红色历史悠久,胶东育儿所乳娘是其中一个代表群体。这里还曾发生过马石山突围战、双山突围战等荡气回肠的抗战故事,拥有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胶东育儿所等红色文化载体。近年来,乳山市大力挖掘红色文化,激活红色基因,将其凝集成为干事创业的时代力量。

舞剧《乳娘》精彩剧照。

借力舞剧《乳娘》 讲好红色故事

“红色乳娘精神感染下创作的舞剧作品,充满着向上的力量,荡气回肠!”27日晚,在省会大剧院看完演出的观众于立群对舞剧《乳娘》这样评价道。

舞剧《乳娘》是以胶东乳娘哺育革命后代的真实故事为原型。1942年至1952年间,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胶东育儿所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在日军扫荡和多次迁徙过程中,胶东育儿所乳儿无一伤亡,让革命的火种生生不息。

在日军扫荡期间,乳娘姜明真和婆婆抱着乳儿福星和自己的孩子跑到山上,藏在山洞里,可两个孩子在一起,只要喂一个,另一个就哭闹。为避免由于哭闹暴露,姜明真狠下心把亲生儿子送到另一个无人的山洞。在敌机轰炸中,她的孩子被埋在山洞里,不幸夭折。那几年,姜明真先后收养过4个八路军子女,而她自己的6个亲生骨肉却因为战乱、饥荒和疏于照顾先后夭折4个。

乳娘肖国英和乳儿小“远落”血脉羁绊,也感动了无数人。在日寇扫荡马石山期间,为保护乳儿小“远落”不被发现,肖国英忍痛将啼哭的亲生女儿藏在草堆里,自己护着小“远落”隐蔽进山坳里。晚年,肖国英病重,临走前她一直念叨着“远落”。如今,小“远落”已经成为1200多名乳儿共同的名字符号。

乳娘日夜牵挂着远在他乡的乳儿,乳儿也挂念着记忆中的故乡。70年来,不断有乳儿回来寻亲,当面感谢乳娘及其家人养育之恩。当年的孩童如今都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心中对乳娘的那份思念和牵挂却从未改变。

在27日晚的演出中,随着大幕落下,一位叫宋玉芳的白发老人缓缓走上前台,向现场起立致敬的观众再次述说了舞剧所讲述的那段历史。她是1233名“乳儿”中的一员。

“剧里的每一个情节都将我们带回到当年的胶东,让我们想起远在胶东的妈妈。”宋玉芳说,她已不是第一次应邀观看舞剧《乳娘》,但每次观看都异常激动。

宋玉芳的“寻亲路”一走就是大半个世纪。“这些年,无论住在哪里,乳山都是我心中永远的家,都让我日思夜想。”宋玉芳出生才三个月就被送进胶东育儿所,三年后,一个月大的妹妹宋玉芝也来到育儿所,直到1953年,她们俩才被接回父母身边。自离开育儿所,宋玉芳无时无刻不思念着育儿所的阿姨和老师们,育儿所的一草一木,儿时点滴印象都深深地刻在她们的心里。

“妈妈坐在摇篮边,把摇篮摇。我的小宝宝,安安稳稳睡一觉……”儿时的歌谣一直在耳畔回响。顺着报纸上胶东育儿所的报道,宋玉芳和妹妹宋玉芝回到了阔别60多年的家乡乳山,登门拜访了乳娘肖国英、姜明真的后人,并到乳娘坟前祭拜。

为让更多乳儿圆梦团聚,2月底舞剧《乳娘》登陆国家大剧院演出期间,乳山启动“小远落——你在哪里?”寻访乳儿活动,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平台,首次对外公开发布了42条乳儿线索,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也陆续收到了多位热心读者提供的乳娘、乳儿线索。

乳娘后代成了胶东育儿所的讲解员。

还原红色历史 打造教育基地

“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包含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和胶东育儿所旧址两个部分,共10处展室……”在舞剧《乳娘》演出期间举办的“勿忘母恩——红色乳山”胶东早期抗战根据地核心区主题展上,伴随着讲解员的介绍,抗日烽火中诞生的胶东育儿所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将时钟拨回上个世纪,在胶东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为了民族大义,有的同志不得不抛下刚入人世的亲生骨肉,义无反顾地投身民族解放的最前沿。为了让我军官兵能够安心作战,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在牟海县(今乳山市)组建胶东育儿所,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

为留住胶东育儿所这段珍贵的历史记忆,乳山对胶东育儿所原址民房进行修缮保护,建成红色教育基地,再现了胶东育儿所基地历史。修缮工作中,乳山坚持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化保留房屋原貌,通过对历史事件、感人故事的整理、展出,让参观者从中感受到乳娘精神洗礼。

在修缮旧址的同时,乳山开展了又一轮挖掘史料工作。“上世纪80年代,乳山市就开始对乳娘事迹及胶东育儿所历史进行抢救性挖掘,借着红色基地修缮机会,我们又开展了更大范围、更多人数的深入走访。”乳山市党史市志办主任徐华伟说。

通过一系列深入寻访,乳山梳理汇总出150多个乳娘、乳儿、保育员信息,共收集第一手资料600多页。收集胶东育儿所工作人员及乳儿提供的笔记本、证件、书籍、寻亲笔记、照片等文物40多件,乳娘家庭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600多件,最大限度挖掘充实乳娘、保育员、乳儿事迹。

围绕红色资源保护,近年来,乳山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对马石山烈士陵园进行改陈布展,规划建设布展了许世友战地临时指挥所、山菊花电影展览馆、宫保田纪念馆、冯德英旧居、胶东特委遗址等40余个历史文化展览馆,打造了以马石山和胶东育儿所两个红色教育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46个村的红色文化沿线,成为乳山红色文化展示、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的重要板块。

创新形式载体 激活红色文化

联合创作的大型红色民族舞剧《乳娘》,编印整理出版图书《红色乳山》《母爱无疆》等历史图书,组织拍摄大型专题片《红色的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乳山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创新,释放红色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在挖掘红色史料、保护红色文化的基础上,乳山通过系统性研究,着力阐释好地域红色基因:组织成立红色文化研究会,专注于红色文化研究;组织举办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弘扬传承乳娘精神、红色文化宣传等高层次研讨会、座谈会,回顾革命历史,提炼革命精神;编印整理出版图书《红色乳山》《人文乳山》《母爱无疆》《中共乳山地方史》《巍巍马石山》《血染马石山》等历史图书,出版《山花烂漫》等期刊,对乳山红色文化历史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和阐述,展现出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为将红色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乳山大力构建媒体宣教平台,建立融媒体宣传模式,将《马石山突围战中的难忘记忆》《寻找历史硝烟的足迹》《红色乳娘,大爱人间》等新闻、专题片进行立体式宣传。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晚间新闻》《经济半小时》等品牌栏目以及《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以乳山红色文化为主题进行宣传报道。

同时,乳山市拓展文艺宣教渠道,坚持寓教于乐、以文化人。舞剧《乳娘》是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献礼作品,是2018年山东省重点打造的4部红色文化题材作品之一;红色吕剧《乳娘》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艺精品工程奖,在全市巡回演出60余场次;情景剧《红色乳娘》在全省庆祝建党95周年文艺演出中隆重上演;组织创作了以乳娘姜明真为原型的长篇报告文学《胶东乳娘》;组织拍摄大型专题片《红色的爱》获中组部纪实片一等奖。

“将胶东百姓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通过艺术方式呈现,传播力更强,影响力更大。”有关文史专家表示,随着大型红色民族舞剧《乳娘》接连在国家大剧院、山东省会大剧院与观众见面,乳山的红色文化品牌和影响力又迈向了一个新高度。

谱写军民新篇 光大红色传统

“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战火连绵的年代,乳山人民与军队曾用鲜血和生命共同书写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鱼水深情的壮丽篇章。

在和平年代,乳山继续共建共叙军民情谊。近年来,在大力弘扬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乳山着力打造“红色乳山 深情双拥”工作品牌,构建了经济建设与双拥共建、区域发展与武装工作互促共进、和谐发展的立体化格局,已连续七届蝉联“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部队搞训练,我们搞保障;部队有困难,我们来解决。”已经成为新时代深入乳山人民血脉深处的拥军口号,也是乳山上下支持国防建设的真实写照。时下,乳山拥军企业、民间拥军协会、拥军优属服务站和双拥工作服务站等大量涌现,实现了社会拥军项目化。

据统计,目前全市有双拥工作站、拥军优属服务站、拥军优属活动小组、学雷锋小组等群众性拥军优属志愿者队伍2000多个,拥军服务组织650个,军民共建点52个,还有300余个社会服务网点,有10万余人常年活跃在基层第一线,编织起上下贯通、运作有序、覆盖全市的拥军工作组织网络,并开创出许多富有特色的社会化拥军活动。

乳山还建立完善了双拥工作长效机制,创新军人服务新模式,率先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军人服务机构——乳山市军人服务中心,为军人提供入伍登记、荣誉通报、走访慰问、退役安置、政策咨询、信访接待、诉求答复和帮扶解困等全方位服务,实现军人从入伍到退伍的全程服务、规范管理。

以解决驻军官兵生活难事为己任,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了解部队基本情况和官兵实际需求,帮助解决子女择优入学、家属随军安置等实际困难。落实现役军人奖励制度,对荣立三等功以上的乳山籍现役士兵,按立功等级给予奖励。

胶东育儿所旧址。 本文图片均为记者刘志鹏摄

传承红色基因 激活红色力量

“胶东育儿所最艰苦、最危险的时期就是在田家村驻留时。”在胶东育儿所教育基地所在的崖子镇田家村,乳娘后代们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向游客们讲述烽火中的红色故事。

70多年过去了,胶东育儿所顺利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大爱无疆 忠心向党”的乳娘精神却被一代代传承和发扬。

胶东育儿所修复时,田家村17个老屋住户不到3天时间,就完成了置换搬迁;70多岁的老党员沙典仁主动让出自家房屋,全家搬到苹果大棚居住;胶东育儿所开放后,已过花甲之年的乳娘子女、亲属们自发担当起义务讲解员,一遍遍地为参观者讲解乳娘事迹。

如今,乳娘精神已融入乳山经济发展的血脉,成为书写新篇章的强大动力。如何进一步发扬乳娘精神,汲取继续前行的红色能量,构筑起乳山人的精神殿堂?

为此,乳山对胶东育儿所、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周边的46个“红色沿线”村实施保护性开发,聘请专家对历史文化、红色资源、古迹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重点对下石硼、东尚山、井乔家、青山4个村实施“红色改造”,以胶东育儿所和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红色沿线村。

红色乳山培育时代楷模。在红色基因滋养下,乳山涌现出一批优秀先进模范,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一代代传承红色基因。“齐鲁时代楷模”王伟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红色基因传承者,王伟生前任乳山市公安局特巡警一大队教导员,是威海市优秀警务实战教官,从警21年始终战斗在打击违法犯罪的第一线,共参与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460余人,带出了刘敬富、曹渊等15名省市级优秀实战教官,先后资助12名贫困学生和群众,其中5名学生受其资助直至大学毕业。他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被授予“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全省公安机关基层标兵”“威海市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

“寻访乳娘故乡,重温红色历史,行走在充满红色基因的土地上,始终有一种力量在胸怀中激荡。”游客李明丽说,胶东乳娘用超越传统的血脉亲情,用超越本能的母爱,让革命的火种生生不息,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和传承。

传承红色基因,激活红色力量。乳山先后有132名市民被评为各级好人,48名市民被评为各级道德模范,216名市民被评为各级劳动模范,涌现出山东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先进典型邵本道、“齐鲁和谐使者”邢素英等先进典型;全市志愿者队伍扩大到6万余人,“乳育爱心家园”“爱心中转站”等志愿服务项目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编辑: 宋倩
相关热词搜索:
搜索推荐
图片新闻
  • 威海市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举行
  • 威海61个重点文旅项目加速推进
  • “科技春耕图”在威海大地铺展
  • 上新了,威海打卡点丨22万余株郁金香绽放成“海”
威海新闻
文娱
国内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