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国际

今天,为遇难同胞默哀!今天,向齐鲁英烈致敬!

2019-12-13 编辑: 谭立勇

    今天,是我国第六个法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此时此刻,我们要告慰所有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幸死难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中英勇牺牲的同胞们,告慰所有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斗争中英勇献身的同胞们: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为遇难同胞默哀的同时,也要向英烈致敬!

    山东是革命老区,在岁月的长河里,在齐鲁大地这片热土上,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目前,全省有烈士30.16万名,其中有姓名烈士23.2万名。在胶东栖霞、海阳和沂蒙山等地区,更是村村有烈士。

    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就要让英雄事迹被更多人知晓。2019年,大众日报推出“齐鲁英烈谱”栏目,记录各个革命时期山东籍革命烈士和外省籍在山东牺牲安葬的革命烈士的光辉事迹,反映了一代代齐鲁儿女接续奋斗、建设强大祖国的壮志豪情。

    在建党初期牺牲的王尽美、邓恩铭等都是党的创立者和早期的革命活动家。而在去年民政部新认定的300名抗日著名烈士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就有42名,著名的有爆破大王马立训、单手战斗英雄曹世范等。解放战争时期又涌现出杨子荣、林茂成等这样的耳熟能详的战斗英雄。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英雄的精神在齐鲁儿女身上不断传递,英雄的故事激励更多齐鲁儿女挥洒汗水、努力奔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王尽美:鞠躬尽瘁为党献身

    1925年8月,青岛。病榻上的青年,面貌英挺、身材清癯,却已是病入膏肓。他想说话却不时被剧烈的咳嗽打断,咳出来的是一口口鲜血。

    在弥留之际,他向身边的同志留下遗嘱:“希望全体同志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他就是王尽美,原名王瑞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这是王尽美写于1918年的一首小诗。那一年他刚满20岁,考取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济南求学期间,他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他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同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

    1921年,他与邓恩铭作为济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沪上归来的王尽美,转身投入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在中共中央代表的指导下,他在山东建立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担任书记。

    长期的忘我工作与艰苦生活,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结核病。即便如此,他依然抱病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等,直至在工作的最前线溘然而逝。

    邓恩铭:不惜惟我身先死

    1931年4月5日,在山东省济南市纬八路侯家大院刑场,邓恩铭身负镣铐,与其他20多名共产党员一起,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

    邓恩铭,又名恩明,字仲尧,1901年出生于贵州省荔波县玉屏镇水浦村一户水族家庭。

    1918年,依靠在山东的亲戚资助,邓恩铭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开始接触了解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五四运动爆发后,邓恩铭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兼出版部部长,主编校报,组织学生参加罢课运动。在学生运动期间,他同济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领袖王尽美一见如故,结为亲密无间的革命战友。

    1922年1月,邓恩铭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亲切接见。1923年,恩铭来到青岛进行革命活动,先后以四方机厂和纱厂为中心,开办工人夜校传播马克思主义。

    1925年2月,胶济铁路局上层发生内讧,邓恩铭利用这一时机,发动青岛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经过9天的斗争,迫使铁路局答应了工人提出的条件,罢工取得重大胜利。

    1928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邓恩铭在济南被捕入狱。面对酷刑折磨,邓恩铭咬紧牙关,在狱中还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组织了两次越狱斗争,使部分同志得以脱险。

    在狱中最后一封书信中,他留下遗作《诀别》: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李竹如:呐喊与战斗的一生

    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总工会院内,立有一尊坐南朝北的铜像,红色的花岗岩底座上,徐向前题词的“李竹如烈士”格外醒目。

    李竹如,1905年1月生于山东省利津县庄科村。1922年后,在惠民第四中学、南京东南大学附中、济南正谊中学读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南京中央大学中共地下支部书记,参与领导中央大学师生和南京各校师生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国民党反动当局追捕下,李竹如被迫回到山东,先后在济南、平原乡师任教,秘密发展党员,培养出一大批革命青年,并在济南创办《新亚日报》,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李竹如到上海,参与创办《文化报》,经常用大量篇幅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李竹如率领一批革命知识分子奔赴延安,途中留在山西创办《中国人报》,后任华北《新华日报》副总编辑。1939年5月随徐向前、朱瑞率领的八路军第1纵队进入山东敌后,先后任第1纵队民运部长,中共山东分局民运部长、宣传部长、政府工作部长,山东省参议会秘书长,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省政府)秘书长,并兼山东《大众日报》社长,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山东分会理事长,山东省文协会长等职。

    李竹如经常说“一张报纸胜过一发炮弹”,在1939年至1942年的《大众日报》上,登载了许多李竹如署名的文章,不少重要社论、评论,也是由他执笔写的。李竹如非常关心报社编辑、记者的思想和政策水平的提高,经常给大家做学习辅导,他领导下的《大众日报》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新闻工作者。

    1942年冬,日军对山东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扫荡”。11月2日,8000余敌人将山东军区和政府机关包围在对崮山上。在突围战斗中,李竹如壮烈牺牲。时年37岁。(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