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聚焦

威海市委书记张海波代表:精致城市 幸福威海

2020-05-27 编辑: 宋倩

      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威海市委书记张海波,谈到威海的精致城市建设,他如数家珍,娓娓向记者道来。

      近两年来,威海市委坚持以“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着力做好“红”“绿”两篇文章,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精致城市·幸福威海”这张崭新的名片日益绽放光芒。

      威海从宽口径和窄口径两个维度,系统谋划和推动精致城市建设。

      从宽口径讲,就是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按照“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思路来提升城市品质,用精致的理念统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关键是处理好精致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经略海洋、对外开放“五个关系”。从窄口径讲,就是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和发展方式等层面来打造精致城市,注重精当规划、精美设计、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精明增长。

      精当规划。精致城市建设,是一次没有先例可循的“征程”。威海用不负人民、不负时代的深刻考量,果断落墨。

      请进来,走出去。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专家研讨会、威商大会、威海市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年会、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暨人居节……精心组织的高水准、国际性会议活动,成为威海打造精致城市的新载体和推送精致城市名片的新渠道。累计邀请院士、大师级专家23人次,组织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及报告会、研讨会、沙龙角专题讲座20余场,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赴先进城市考察学习。

      搭建精致城市“四梁八柱”。经过近一年的上下求索,2019年4月,《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新鲜出炉,385个精致城市建设项目和68个年度重点示范项目接踵而来。威海克服国内没有现成经验模式可以借鉴的难题,先后研究起草了《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威海市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系列顶层设计文件,“四梁八柱”初步建立起来。

      一张蓝图绘到底。由加速城市化向内涵城市化转变,威海坚持“做百年规划,建精致城市”,坚持总规、控规一并审议,市、区(市)规划一并把关,决不允许各类规划“迈过锅台上炕”,通过研发运用“规划一张图”系统,有效提高了空间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施效率,努力留下穿越历史的经典城市。

      东拓、西展、南延。高点起笔,威海加快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机场小镇建设,加速中心城区与临港区、文登区、南海新区全面对接,打造一体化发展的城市轴带和产业隆起带。同时,加快威海新机场、莱荣高铁、桃威铁路电气化改造、文莱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域一体、组团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全新发展格局。

      精美设计。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威海依山傍海,自然条件优越,山、海、湾、滩、岛、泉交相辉映。这些资源禀赋,是大自然的馈赠。威海人始终认为,既不能因循守旧而错失发展良机,也不能随心所欲盲干蛮干,留下城市发展的败笔。

      让城市有根有魂。早在2016年获得地方立法权后第一次“尝试”,威海就将眼光投向城市建设,出台了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在“大山海、小珠链”总体风貌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推动城市设计全覆盖,将城市设计内容法定化,在土地招拍挂时附带详细城市设计。

      让城市有个性有品位。作为全省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威海将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及城市中心地区、交通枢纽地区等能够集中体现和塑造城市文化的地区,划定为城市设计的重点地块,塑造景观特色,提升艺术品位。同时,加强对建筑形式、色彩、材质等的控制,与山海环境相融合,保护城市天际线,做到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透海。

      让城市有魅力有活力。像打造“景区”一样建设城市,威海加强对园林绿化、景观照明、街道界面、城市家具、城市雕塑等要素的设计,一大批“新地标”散落在城市每个角落,一大批“网红打卡地”火遍线上线下,不仅三季有花,更四季有色;不仅有柔情似水的白天,更有缤纷多彩的夜晚。

      精心建设。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入手,以入选全国“城市双修”、“美丽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深入实施城市环境整治提升等系列工程,用“绣花”功夫精雕细刻精致城市。

      做足城市的“面子”。“天蓝蓝,海蓝蓝”是许多人对威海的第一印象。在精致城市建设过程中,威海像保护眼睛一样珍惜“湛蓝、翠绿”的城市底色。望岛河的变迁正是威海精致理念的生动写照。曾经,南岸遍布建筑垃圾,北岸密集的绿植遮挡视线,河水被严重污染。如今,这里成为周边居民不惜多走十几分钟也要一游的生态游园。

      扮靓城市的“里子”。改造老旧小区、打通“断头路”、治理背街小巷,越来越多“被遗忘的角落”完成华丽蝶变,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精致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和舒适。6条黑臭水体完成整治,海绵城市达到37.7平方公里,主干道及重要节点持续提升,海滨绿化亮化工程稳步实施……威海实施12类城市环境重点问题集中整治,累计完成整改483个。

      留住城市的“记忆”。威海对本已淹没在楼群中的老街,做了一次特色街区的“精装修”。折射出威海城市发展历史和文化变迁的栖霞街开启了“美颜模式”。这条威海市区唯一的百年老街,与生肖街、韩乐坊、新威附路等历史文化街区和特色街区一道,随着精致“微建设”涅槃重生,不仅让市民感到惊艳,还让他们与这座城市来一次叙旧。

      精细管理。精致城市,不仅靠建,还要靠管。

      方法更聪明,方式更智能。作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威海较早实现了数字化城管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政府从“划桨人”转变为“掌舵人”。人人争当城市管理“啄木鸟”志愿者,上线城管“市民通”APP,市民可以随手拍、随时传、快速反映解决13大类234小类城市管理方面的问题,成为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渠道。

      敢啃硬骨头,敢碰硬钉子。“办证难”曾是威海老百姓的一块“心病”。威海研究出台了《关于解决城市建设领域矛盾纠纷问题加快不动产权证办理的指导意见》,10.4万套房屋达到分户办证条件,群众“办证难”的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42个闲置项目及“半拉子”工程已盘活92个。

      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上半场”城市建得怎么样,“下半场”该怎么建,到了答题时。威海聘请权威机构,借助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从生态宜居、城市特色等八个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深入“体检”,对症下药治理“城市病”,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精准服务。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威海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方便企业群众生产生活。

      像关心家人一样关心群众。一年多来,威海市民身边“长”出了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山体公园,不仅给群众带来了休闲娱乐的便利,也有效利用了城市空间。笔架山公园,本是寸土寸金的地段,为了满足市民需求,高新区将其打造成全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档次最高、环境最优的综合性文化体育公园。如今,“出门进园、抬头见绿”成为市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市民在家门口附近的口袋公园就能满足休息、健身、娱乐需求。

      企业办事同样如此。威海用流程再造“砸实”制度创新,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链办理”“一网通办”,企业开办当天完成,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全省最优,不动产登记效率全省最高,高频便民服务事项网上“秒办”。

      像装修自家一样建设城市。城市要像家一样舒适,“家具”必须美观便捷。具有扫码取纸、感应出水功能的首批“星级厕所”在威海亮相,公厕遇上“黑科技”和“互联网+”,不仅形成了“15分钟公厕服务圈”,还美成了一道“风景”。

      在威海,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变化”还有许多:全市105处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的7213个车位向市民错时开放;全市中小学体育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建设45处“社区便民食堂”、100处农村老年餐桌,让老年人吃上热乎饭……仅今年为民办实事20类项目,就涉及3200多个点位。

      精明增长。威海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紧凑城市”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效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威海空气质量一直领跑全省。但在德国KHS集团亚太区总裁克里斯坦看来,比空气更清新的,是这里的营商环境。3天,77亩项目用地完成清点交付;5天,土地出让证、施工许可证完成办理;5个月,一期2万平方米厂房主体建设完成,“拿地即开工”成为现实。

      底气来自高质量发展。始于颜值,终于实力。这是诸多扎根威海创客的切身感受。威海深入实施海洋强市、乡村振兴和城市国际化战略,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和招商引资冲击新目标行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成绩单可圈可点,在2019年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位居全省第3名。

      底气来自城乡统筹。城市尽显精致范儿,乡村也要美起来。威海扎实开展农村改厕、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饮水安全等“七大专项行动”,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假把式,全力打造美丽宜居家园。同时,集中建设8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和田园综合体,覆盖所有涉农镇街、29%的行政村,“三生三美”加快融合,精致的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全面铺展,遍布威海、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徐徐展开。

      底气来自绿色节约。在威海,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广大企业,都形成一个共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项目,经济效益再好也坚决不能上。威海拥有几十处万吨级以上泊位,很多深水港非常适合发展石化、水泥等临港产业,吸引了不少投资商的目光,但没有一家能够叩开威海的投资大门。在把好准入关的同时,加快推动传统工业绿色化转型,在全省率先出台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评价办法,引导广大企业搬迁入园,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技改投入,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威海始终把生态优先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落实“三最”要求,即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最集约的资源利用、最积极的生态建设。威海全市上下形成了大抓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

      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生态文明建设,重在保护,坚决不能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个个重要文件、一条条铁规铁律,形成一个共同指向——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措施,确保威海的生态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舞好考核指挥棒。制定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以及打好蓝天保卫战等八大战役作战计划,形成标本兼治的“1+1+8”制度体系。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将环境质量逐年改善要求作为区域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全市“六位一体”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指挥棒指向绿水青山,换来的是各级对环境换发展的“零容忍”。

      蓝天保卫战治出“一片蓝天”。全面推进“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统筹开展车、油、路治理和机动车船污染防治,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坚持每天必争、每微克必争、每环节必争,环境空气质量四项主要指标均居全省第1位,是全省唯一连续4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地市。碧水保卫战守住“一湾清流”。将黑臭水体治理作为河长、湖长的重要职责,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形成“河流—河口—海湾”污染防治联动机制,13条市控以上河流全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净土保卫战打造“满城皆景”。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在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城乡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在环翠区全面推开,在所辖荣成市所有镇村试点,到2022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为监管插上科技的翅膀。搭建网络化环境监管、物联网移动车载大气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环保大数据决策指挥4个平台,形成全领域、立体化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在全国设区市第一个组建无人机警务航空大队,将无人机广泛应用到“三线”环境整治、扬尘治理、林业病虫害防治等各领域,实现警政一体、资源复用、全域覆盖。

      推进最集约的资源利用。威海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37立方米,不到全国的四分之一;5799平方公里陆地以丘陵为主,可建设用地不足9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比仅为33.7%;可作为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的矿产几乎为零。威海千方百计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大力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走出了一条具有威海特色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六水共治。围绕把水做“活”,威海节约水、广蓄水、引客水、淡海水、用中水、治污水。值得点赞的,一个是“淡”海水,支持华能威海电厂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日产10万吨的项目将于今年10月投产,届时市区用水紧张局面会大为缓解。另一个是广蓄水,一口气规划建设乳山河、黄垒河、母猪河3个地下水库,将为全市增加近亿方的储水量。

      亩均论英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威海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用地,明确投资30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不单独供地,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土地投资强度分别不得低于每亩360万元和280万元。出台《关于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关于开展“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力开展闲置和批而未供土地处置工作,2018年以来处置闲置土地8000多亩、批而未供土地6300多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作为沿海旅游城市,海岸线是威海生态建设的“主脉”,交通线是生态环境的“脸面”。前些年,海岸线还有不少养殖筏、养殖房,海水不够蓝;东部环海路还没有全线贯通,荒滩也不少见。威海下决心整治,修复保护海岸线,打造千里“蓝色海湾”。拆:清理违法及影响生态的低效养殖27万亩,仅威海湾就拆除网箱、看护房等2万多个;修:修复受损海岸线80多公里,沙滩、湿地1.2万亩;保:建立荣成大天鹅、乳山塔岛湾等各类保护区17处;增:建设人工鱼礁3万多亩,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1个,省级海洋牧场示范项目31个。以文旅为主题,打造477公里的东部环海路,“三步一景、五步一画”,道路两旁康养、购物、游乐等设施场所错落有致,海岸线与环海路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身临其境,仿佛“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走”,成为全市人民和外来游客向往的地方。

      “无废城市”走出“威海模式”。首批11个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威海成为全省唯一的入选城市。在国家4个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威海主动增加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绿色旅游发展2个自选动作,探索建设“无废航区”“无废景区”。出台《威海市危险废物管理办法》,大力推进危险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投资5亿多元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基本建成,处置危险废物种类达到43种,设计处理能力达到13.7万吨/年。

      全市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8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投入使用生活垃圾填埋场4处、生活垃圾焚烧厂3处,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在愈发精致的绿色“土壤”上,一个个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环境质量改善的新项目、好项目不断“破土而出”,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开展最积极的生态建设。生态建设,只有与生产、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绿水青山”才能换来更多“金山银山”。

      舍得花“真金白银”。在生态建设方面,威海是“大投入”。整治和修复破损山体,投了18个亿;整治修复海域海岛海岸带,投了32个亿;建设雨洪资源利用工程,投了44个亿。近两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投入的资金,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7.3%。

      华夏城,这两年又有“大动作”:投资25.5亿元实施整体提升,治理荒山和4处废弃矿坑共414亩,植树8.5万株,依托3000多亩的山地,打造了生态文明基地、世外桃源等新的文旅板块,正在争创“两山论”实践创新基地,成为威海的一块“金招牌”。

      绿水青山带来了金山银山。融创国际生态健康城、复星旅文集团、幸福连城控股集团,这些响当当的大企业,都在威海安了家。依托绿水青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智能制造、健康养老等新经济新业态破茧而出,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中,来自绿水青山的竞争力日益凸显。

      生态禀赋成为吸引客流的利器。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到威海感受生态建设“看得见的幸福”。数据显示,近两年威海接待游客年均增长9.3%,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2.2%;市外迁入人口3.6万人,不少江浙一带的人在威海买房定居。体育赛事也因绿水青山而大放异彩。以公园赛道为依托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赛、全国自行车邀请赛等重大赛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环保成为全民共识。威海学生环保教育普及率、环境信息公开率、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比例均达到100%,威海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率高达93.85%。全市成立10支环保志愿服务大队、42个环保社团,组织起2000多名环保志愿者,奔走在学校、社区、企业,成为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

      在精致城市建设中,威海一直重视用红色文化补钙,因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精神的强大,就没有真正的精致!

      用威海历史的“点”解读国家和民族的“面”。通过对红色历史进行抢救性保护,威海将碎片化的史料全面整合,深化研究阐发,以“民族复兴”为主题,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旨,依托以甲午战争为代表的国殇史、以天福山起义为代表的革命史、以先模人物为代表的建设史、以威海发展为代表的成就史等独特资源,以“梦碎”“梦醒”“筑梦”“圆梦”为专题,将全域甲午战争陈列馆、天福山起义纪念馆、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胶东育儿所纪念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沈秀芹纪念馆等50多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串联成线、有效整合,打造了以学员干部教育为主、覆盖社会各界的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

      用系统化思维统筹设计版块内部架构。基地设置1个主题版块和3个专题版块,各版块、各点之间建立相互呼应的逻辑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天福山起义纪念馆和红色胶东馆之间是“火种”与“燎原”的逻辑关系,共同诠释“家国情怀、党民齐心”的红色胶东精神;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和胶东育儿所纪念馆之间是八路军对群众“以命相救”与群众对革命后代“以命相助”的逻辑关系,共同诠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和沈秀芹纪念馆之间是“脊梁”与“基石”的逻辑关系,共同诠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威高集团、金猴集团、迪尚集团与奋进威海展馆、幸福威海展馆、初心使命教育馆之间是“发展”与“共享”的逻辑关系,共同诠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要求。

      开展红色教育。威海“红色矿藏”丰厚宝贵——天福山起义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枪,革命战争时期2.3万多名烈士牺牲,300多位共和国将军从这里走出,乳娘精神在这里孕育诞生。会讲红色故事,讲好红色故事,是威海开展红色教育的鲜明特点。

      全市范围内抢救红色印迹。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成立威海市红色胶东研究院和威海民族复兴研究会,举办红色胶东的历史与时代价值座谈会,启动红色胶东展馆建设。围绕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全面启动红色胶东革命历史印迹抢救保护利用工作,重点抢救和保护胶东早期党组织建立及活动纪念地、武装斗争和战斗遗址纪念地、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故居等,通过讲好红色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党的旗帜在威海大地永远高高飘扬。全市共梳理红色印迹474处,明年“七一”前基本完成。

      从“红色”到“安全”。威海是一座为国家安全而诞生的城市。刘公岛见证了甲午国家安全的屈辱,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的辉煌历程。威海精心谋划打造全国首个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基地,与党性教育、红色胶东教育等融为一体,教育全民铭记历史教训,为民族复兴提供国家安全屏障。今年4月15日,中央国安办、省委国安委在刘公岛举行山东省“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暨刘公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启动仪式。基地以北洋海军机器局、工程局、鱼雷修理厂旧址为主体,从全省精挑细选70名工匠正加紧进行文物建筑修葺工作,力求原汁原味保留北洋海军时期的建筑风貌,计划10月正式开馆。

      红色基因不仅“火”了,还更“活”了。通过运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威海把红色胶东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用红色精神润物无声。2019年2月26日晚,长达6分钟的掌声响彻国家大剧院,大型红色舞剧《乳娘》用90分钟舞出一段跨越77年的感人故事。同年6月16日,郭永怀事迹宣讲团为第七期山东干部讲堂作报告,随后“永怀事迹”又走进国家部委、全国高校、基层党组织,累计宣讲600余场。舞台剧《寻梦威海》实现常态化演出,电影《天福山起义》、歌舞剧《峰火》、话剧《爱在天际》、京剧《郭永怀》等在全国多地上演。同时,开展“民族记忆 红色基因”教育基地进学校活动,覆盖驻威高校和中心城区40余所中小学。

      弘扬红色精神。威海这块红色沃土蕴含的红色精神,不仅在全市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更营造出弘扬红色精神的干事创业氛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成为全市干部群众口中的高频词,更化为威海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行动。

      干中学、学中干。2019年,威海全面启动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按照“全覆盖、短平快、干中学、学中干”的思路,创新实施党政干部素质大提升和企业高管人员进课堂行动,先后举办各类培训讲座119期,培训干部1.5万人次,实现全市科级以上党政干部、村“两委”成员、企业高管人员全覆盖。

      重基层、强基础。威海把整治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作为重中之重,把“带头人”队伍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拓宽村党组织书记来源渠道,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组织开展公开选任村党组织书记工作,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100名,平均年龄41.7岁,大专以上学历占67%,为村级班子注入新鲜血液,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场上的“生力军”。

      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文化是胶东地区的文化底蕴,更是发展旅游的好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威海将红色文化与休闲、健康、农业、体育等产业融合,打造红色旅游综合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从刘公岛出发,到天福山、马石山、胶东育儿所、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幸福威海展馆,威海将红色文化、山海风土民俗融入绿水青山,打造了一条条环形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有效带动了区域产业发展。比如所辖乳山市,近年来依托马石山、胶东育儿所,聘请专业团队对“两山”“两河”“两基地”区域及沿线46个村进行连片整治,马石山、东尚山等一批在大山深处沉寂了几十年的小山村,通过开发红色体验项目,成为发展红色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新亮点,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踏访寻胜。周边群众通过发展民宿经济,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2019年“十一”黄金周,有的村民一天挣了2000多元,抵得上地里辛苦“刨食”大半年的收入。

      红色文化的泉水,浇灌着精致之树茁壮成长!

      精致需要精益求精,精致需要止于至善。威海的精致之路,走得扎实,走得坚定,他们一路留下精致的诗,眼睛却在看着更加精致的远方。

      全国人大代表张海波手中拿着《政府工作报告》,一旁的本子上摘记了好多。他表示要好好领会,结合威海的实际,抓好落实,奋力谱写“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新篇章。

      威海如海,用海一样的胸怀,以海一样的磅礴,汹涌着干事创业的激情,让发展涛声阵阵,涛声阵阵……(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管斌 通讯员 任现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