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独家报道

名家写威海 | 精美的石头在唱歌儿

2020-07-16 编辑: 孙美玲

精美的石头在唱歌儿

官云平

      一座石雕,一座汉白玉石雕,一座精美的抽象大写意风格的汉白玉石雕,正矗立在草芳花红、绿荫浓蔽的张村河边。石雕表现的是几只朝向不同方向、分力张开大嘴的鸟儿正在高声歌唱,雕塑的名字就叫做《林中歌唱》。

      这座精美的雕塑不正是我近两年来踏破铁鞋、苦苦寻找的那批石雕艺术品中的一个吗?

      仲夏时节,我和朋友驱车来到了张村河滨公园。盛夏的骄阳照在清凌凌的河面上。河边的垂柳,水中的睡莲,铺满河道的蒲苇……满眼都是碧绿。拦河坝上浣洗衣服的女人们阵阵笑语,河边树荫下闲坐在秋千椅上的老人与嬉戏玩耍的儿童,相映成趣,真是一副优美的夏日清凉图啊。

      然而,置身于如此美景中的我,却并没有在意这些美丽的景色。炎炎夏日下,行走在河边紫红色的步道上,我的目光全都被河岸绿树丛中,那一座座精美的汉白玉石雕艺术品所吸引。没错,就是这些各具特色的石雕艺术品,曾经使我魂牵梦绕,曾经使我四处寻觅,今天终于见到他们的庐山真面目了,我怎么能不激动,怎么能不雀跃呢!

      久居威海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上世纪90年代初,新兴的威海百业待兴,在经济和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时候,人们总感觉,当时的威海缺少点儿什么。对,缺少文化。全国各地来到威海的建设者们,普遍认为,威海是经济崛起的新人,文化上却是一片沙漠。文化的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人们千方百计开始弥补这些缺憾,填补这块单板,于是就诞生了一场国际雕塑艺术大赛。由中国城市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威海市政府联合举办的93中国国际雕刻艺术大赛便应运而生。来自中国、美国、丹麦、日本、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七个国家和地区的27名艺术家参加了此次大赛,其中,中国有19位。这次大赛的创作过程非常新颖,采用雕塑创作营的组织形式,大赛委员会拟定一个主题,然后邀请雕塑家们在规定的时限内现场创作,每人创作一件。这种创作形式在西方已经有过,在我国却是首次采用。创作材料为山东出产的汉白玉等石料。中央电视台、《中国建设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多家中央省级媒体都做了充分的报道。我作为本土媒体新闻栏目的负责人也全程参与了报道,并多次前往雕刻现场观看艺术家们的创作,看他们在烈日下一锤一凿、一刀一斧的雕刻。令人振奋的场景,虽过去近30年但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按照当时的说法,这样的大赛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威海则准备在海边儿建设一座文化雕塑公园,大赛的作品将安放在公园里,供人们参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次雕塑大赛实际上成为到目前在威海举办的唯一的一次,此后再也没有举办过。当时大赛产生的作品就散乱地放在高区体育馆原址附近的空地上,相当长的时间无人问津。

      随后的几十年里,威海市的城市建设和市容市貌都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变化,用日新月异和焕然一新来形容都不为过。特别是随着海上公园、威海公园、幸福门公园和国际海水浴场等沿海公园、景区的开发建设,威海真的就像一座大花园儿一样,绽放出绚丽的色彩。这些公园也都不吝人力财力,纷纷聘请专业高手设计并完成一个个独具匠心和特色鲜明的雕塑作品。然而令人想象不到的是,当年那些具有国际艺术水准的石雕作品,却始终不见踪影。我曾经和朋友们多次议论过,如果这几十件精美的雕塑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极大地提升公园的文化和艺术档次,会成为吸引人们驻足观赏和拍照的绝佳场所。奇怪的是这几十件大型的石雕艺术品就像蒸发了一样,不知从哪年起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在威海的各个公园和各个公共场所。90年代中期以后来威海工作的朋友,可能还不知道威海曾经有这么一档子艺术盛事呢。

      2018年,已经退休回家的我,便把寻找这些雕塑作品当作一件心事挂在心上,并付诸行动,下决心寻找这些艺术品。我想这么多的石头,又大又重,肯定不会被人为敲碎,也肯定不会搬到外地去,一定是藏在某个地方,在等着我们去寻找、去发现。某次偶然听人说,有人在影视城北面的山坡上,曾经看到过。于是我们几位好友便驱车赶去,结果转遍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也不见一块石头。正在失望之际,过来一位看山的师傅,他告诉我们说,以前是在这里存放过,不过早就被张村镇政府搬走了,据说放在镇政府后院儿里。我们便立即赶往张村镇政府,到后院儿一看,不算宽敞的院子里停满了车辆,哪里还有石雕的影子呢。后来我们又到张村旅游度假区的海滨,到高区林海公园,到小石岛周边等等,四处寻找,都是杳无踪影。去年又有人说,看见前双岛北山上有雕塑作品,不知是不是这些石雕。于是我又和朋友一起驱车赶往前双岛,爬上后山,只见一座伟人的雕像孤零零的矗立在松柞林中,并无其他石雕。一位上山拾柴的老人说从来没有见过,也没听说过有什么石雕。满脸的兴奋又被浇了一盆凉水。后来又咨询了许多人,结果都说不上个呀儿吆来。

      难道这些庞然大物真就无影无踪,凭空消失了吗?

      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也就是2020年5月初的一天,我们一行十位朋友相约来到里口山风景区游玩。在福得山庄采摘园附近的河边观景拍照时,一座洁白的汉白玉石雕作品突然闯入我的眼帘,我不由得眼睛一亮。就是她!洁白的色彩,抽象的造型,太熟悉了。我顾不上朋友们呼唤我,让我给他们拍照的请求,一个人围着雕塑左转一圈,右转一圈,仔仔细细地欣赏起来。没错,就是它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看到这个雕塑,我一颗悬了多年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有这一座在,其余的肯定跑不了。

      由于我们是集体行动,大家还要一起到别的景点儿去游玩,我只好依依惜别这刚刚发现的老朋友。没事儿,只要东西在,后会有期。

      没过几天,我便约上朋友一起来到张村河,在河滨公园,沿河岸向上游边走边找寻。果然,一座座精美的石雕次第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每隔五、六十米便有一座。数了数,一共16座,都妥妥地安放在河滨公园最恰当、最醒目的位置上。雕塑正面下方还摆放着说明牌儿,简要地介绍该作品的作者以及作品的含义。

      面对着这些精美的石雕,我再一次翻开手头的资料,再一次回忆起当年大赛的盛况。

      这次大赛曾被业内认为是中国公共雕塑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评价之高可以想见。

      此次大赛产生的作品有:《海贝壳》、《记忆的胴体》、《太阳斧》、《大鸟儿》、《林中歌唱》、《哥伦布的航船》等等,共27件,大都是抽象作品,不参看说明,很难识别庐山真面目。其中《蚀》的作者为中国的杨明。作者使用一块重达15吨的石材,经千锤万击,雕凿一条以石凳为主体造型的作品。从作品上可以看出,椅子上曾经坐着一对恋人,但随着原子弹爆炸的光芒闪过,椅子上的人不见了,只有熔蚀后的人形还隐约留在椅子上,尤其是在爆炸的瞬间,男孩儿的手伸向女孩儿,想拉起她来,但两人的身躯已经灰飞烟灭,只留下身形的痕迹,尚熔蚀在椅子上。作品表现了石椅上的身影在呼唤和平,看后给人以深深地震撼。

      《海姑娘》则是一个姑娘的变形雕塑。远远看去,姑娘闲坐于万顷碧波之上,像一朵调皮的浪花儿。姑娘与海浪,赋予大海以灵性。

      还有《林中歌唱》。作者采用变形的手法,夸张了小鸟嘴巴的扩张度。三只小鸟朝着不同的方向放声歌唱着,喧染了一种欢快的气氛。作品置身于林中,周边便是花香鸟语。好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景色。大多数作品过于抽象,看不懂,看到说明以后便可以理解了。

      我用手机不停地拍照,记录下每一座雕塑的每一个侧面,并认真品读着说明,仔细地观赏着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感叹着艺术家们的匠心所在,也感谢当年市政府领导的气魄和远见卓识,把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大赛争取在威海举行,给威海留下了一批格调高雅、品味高尚的艺术杰作。同时也非常感谢张村镇党委、政府和里口山风景区管委的独具慧眼,将这些艺术品非常好的保存了下来,并妥当安置。有这些精美的石雕,整个河滨公园的档次大大地提升了,使之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氛围。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做了一件大好事。

      不过美中仍有不足。我想,这么好的作品,放在偏僻而人迹稀少的张村,是否有点儿可惜呀?如果能把这些雕塑摆放在威海公园,或者幸福公园,或者国际海水浴场等等游人稠密的地方,所起到的观赏作用和欣赏价值,是否会更高?另外,类似的国际或者国内高水平的艺术大赛,威海能否再举办几次?

      再是,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这些当年还比较年轻的艺术家们,近三十年了,他们肯定都已成长为成就不凡的艺术大家了。今天,他们都在哪里?能否邀请他们再回来看看?

      还有,这些雕塑佳作,应该成为中小学,乃至大学艺术教育的现实教材,学校应经常组织学生们前往观摩学习,莘莘学子定会大获裨益的。

      我们期待着。

来源:Hi威海客户端·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