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挺进“深蓝”,威海有了“妙计良方”!

2020-08-13 编辑: 仲鹤

这是一次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坦诚交流;这是一次面向未来、谋划发展的务实之举。8月12日,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海洋智能装备及智慧海洋论坛(威海)如期举行。

此次论坛以“智能引领 海科发展 创智威海”为主题,70余位涉及海、陆、空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威海,立足海洋科学试验支撑、智慧海洋平台建设、海洋技术创新协同、智能装备产业引领、军民融合发展、人才资源汇聚等,推进以湾区为支撑的威海市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和智能产业发展。

天时地利 专家点赞湾区建设

“这里自然环境好,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还有一定的海洋工业基础,典型且多样化的地形更为我们实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说起威海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总工程师郑永超赞不绝口。

对于威海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郑永超认为,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将是重要的依托。以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为引领,将自然环境、海洋工业基础以及政策等优势因素有机结合,打造一个优越的科研环境,势必吸引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高端智能装备项目落户于此,为威海乃至全国海洋领域相关产业带来新动力。“依托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利用国家战略支持,如此一来,威海一定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郑永超说。

参加此次论坛,除了想和海、陆、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场“头脑风暴”,郑永超还有个“私心”:“我们两个项目马上就要到远遥浅海科技湾区进行海洋遥感方面的实验了,趁着这个机会再推一把,商议一下协议签订细节,争取9月份进场。”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山东人,重庆大学新型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牟笑静对威海的发展同样寄予厚望。

“我是做芯片的,芯片不光可以用在手机里,也要应用于海洋,但我们缺少一个中间的桥梁。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恰恰就起到了这个作用,作为一个试验场,让技术得以在真实的海洋环境里应用。”牟笑静表示,威海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内有我国浅海大陆架非常难得的近岸深水区域,开展浅海综合试验可以大大缩短出海里程,降低试验费用。

在牟笑静看来,威海为国内很多内陆城市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让技术在海洋里“展翅”,这对实现我国芯片技术和高端装备技术的自主可控具有重大意义,从而引领我国海洋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兴科技 引人才 锦囊献计海洋产业发展

激荡的头脑风暴,汇聚着各方智慧。论坛上,不仅有业内“顶尖大咖”对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的肯定与称赞,更有为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和智能产业发展开出的“妙计良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十三所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研究室主任助理郭子伟对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再熟悉不过了。“去年,我们在远遥浅海湾有个课题,我从头到尾跟了45天。”郭子伟回忆说。

在郭子伟看来,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有着绝佳的地理优势,“从岸边到褚岛的3.5公里距离是一片浅海,海底地形较平,而褚岛往北,海底地形凹起,形成一个深达60余米的海沟,海沟再往北又是一片浅海,这样的环境十分适合进行海洋科研实验”。郭子伟认为,若是能在此基础上,加大技术应用力度,那么威海市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和智能产业发展将如虎添翼。

郭子伟建议,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可以更加重视数据服务,把实验数据用起来。“现在有些实验,钱花了不少,数据也采到了,但很多数据却用不到。”他希望,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可以加大技术应用,打造成一个综合科研平台,成为海洋科研的一个支撑点,在数据挖掘和学者科研信息交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让威海成为一个海洋科技实力卓越的城市。

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建设和智能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在何处?不仅郭子伟,几乎在座的所有院士专家的答案里都有人才和技术。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海斌认为,海洋领域同样涉及尖端科学和技术,威海要加大海洋人才的培养。“争取到人才自然能引来项目和经费,威海拥有近千里的海岸线,要立足地理优势,推动产学研合作,在关键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努力实现海洋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王海斌说。

作为海洋声学领域的“大拿”,王海斌还从特色化角度,给出了威海海洋发展的“金点子”:“威海有很好的港口条件和海上试验条件,研究领域一定要选好,多分析兄弟城市和我们之间的差异,找到优势,争取特色化发展,向海洋智能装备和智慧海洋方面挺进,走一条独一无二的海洋城市发展之路。”

向海图强,首先要了解海洋。“海洋环境非常复杂,变化也特别大,因此对海洋装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顾问杜善义表示,在空、天、海、陆一体化融合方面还有广阔的空间,威海应敢于突破,将航空航天技术应用于海洋领域,从海岸线资源开发到走向公海再到挺进深海,一步步实现更高层次的跨域。(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张宇 于淑仪 实习记者 孙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