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聚焦

检视成效补短板 凝聚合力再突破——12项重点攻坚突破任务推进情况评议会问答实录(摘登)

2020-09-21 编辑: 宋倩

  

      9月18日至19日,我市召开12项重点攻坚突破任务推进情况评议会,分12场对全市重点攻坚突破任务推进情况依次问进展、找问题、谈对策、促攻坚。

      两天时间,12项重点攻坚突破任务牵头及配合部门接受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及市民代表等各方代表评议,并通过现场问答的形式,督促问题发现、整改。

      明确中肯地问,实事求是地答。问答之间,彰显出我市抓攻坚、抓突破、抓见效的鲜明态度,凝聚出只争朝夕再突破的强大合力。

      一、企业冲击新目标和七大产业集群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威海双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效锋

      2020年,我市要在企业冲击新目标方面攻坚突破,争取冲击新目标龙头骨干企业年度营业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请问,当前受疫情影响以及经济走势仍面临很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

      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邓勇

      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发展好产业链。我们将引导企业家加快对整个产业链的布局,围绕数字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冲击新目标,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根本性提升。基于培育发展产业链,我们还要充分调动人才、创新等因素,为企业实现逆势上扬打下基础。此外,政府要做好服务,我们能给企业服务的,一定千方百计服务到位,同时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企业家招项目,围绕骨干产业链招项目,实现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问:市人大代表,双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姚洪纯

      七大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保障。请问在做好三链协同发展、尤其是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方面,我市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乔新跃

      我们将在不断完善产业链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坚持骨干膨胀和双招双引并重,继续用好产业链供需对接这个传统手段、看家本领,紧抓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机遇,鼓励威高集团等“链主型”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形式垂直整合产业链资源,支持迪尚集团等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带动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依托天润工业等撒手锏企业开展“补链”“强链”式精准招商,引导本土企业与工信部部属高校等大院大所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形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威海魏桥科技工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艳红

      截至8月,全市重点项目开工率已达到98%,但仍有项目尚未开工,请问后续要怎样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邓勇

      目前,确实仍有项目尚未开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为疫情因素,专家无法来到现场设计;有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缺乏必要手续;也有一些项目因为种种因素,特别是土地方面受到相关制约。我们将与商务、自然规划等部门协同发力,争取纳入省重大项目平台,通过省协商会商机制,帮助解决土地和资金问题。请企业家坚定信心,部门会全力以赴帮助项目推进。

      问:市人大代表,双轮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姚洪纯

      怎样加强与央企、500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等大企业的对接,引进更大项目?

      答:市商务局局长乔军

      今年年初,我们邀请专业机构,结合我市产业特点,把最适合威海、与我市产业亲和度较高的企业进行梳理,引导各区市、开发区与世界500强企业展开精准对接。同时对全国服务业、制造业500强企业进行了梳理,寻找适合我市的企业作为招商目标,并将梳理成果分享给了各区市、开发区招商部门和在座骨干企业。我们也有效利用好我市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搭建对接平台和桥梁,推动与央企、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展开对接,并制定配套奖励政策,多措并举,为吸引大项目、好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问:市政协委员,威海银凯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威海浙江商会会长庄胜

      要展开全市经济内循环,大企业需要和中小企业对接,开展零部件内地化行动。请问我市是否考虑到这一问题?今后将建立哪些平台、出台哪些政策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乔新跃

      近期,我市出台了《关于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梳理确定了10条优势产业链条,争取通过政企携手,促进产业协作配套、融合发展。希望企业利用国家鼓励国产替代的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在行业竞争中抢得一席之地;政府部门将主动作为,利用工信部科研院所、国企央企等平台,吸引相关企业来威投资、补链强链,加快形成集群效应。我们也将发挥好日月光等现有企业的优势,招引上下游合作伙伴来威投资,促进上下游企业协作共赢。

      三、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威海双丰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效锋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日益重要。请问我市在方便市民出行、发展轨道交通、提高城市交通承载力方面,有哪些规划和安排?

      答: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刘树伟

      去年,环山路在各部门通力支持下顺利通车,市区堵车状况得到有效改善。我们正进一步梳理城市交通节点,新建、续建交通项目,进一步完善全市区域路网结构,打通城市“动脉”,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轨道交通方面,我们制定的《威海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初步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我们将抓紧沟通上级部门,争取方案早日落地。

      问:市人大代表,威海魏桥科技工业园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艳红

      近年来,桃威铁路改造、莱荣高铁、乳山口大桥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密集开工,对财政压力较大。请问我市如何满足重大基础设施施工所需资金?

      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邓勇

      桃威铁路改造资金由我市承担,机场迁建资金则由国家承担一大部分,每个项目各有不同。对此,市发改、交通、城投等部门单位采取集中开发并设立运营公司等方式,与更多社会资本开展对接洽谈,妥善解决好还本付息等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不会因为财政因素影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问:市民代表,山东众成清泰(威海)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姜华丽

      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的问题。请问我市对此是如何处理的?

      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邓勇

      我们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了保障全市人民的利益。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把土地征迁摆在第一位,及时化解群众相关诉求。同时,成立工作专班,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范工作方式。目前来看,老百姓对这件事非常支持,没有产生相关问题。

      四、 精致城市建设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环翠区竹岛街道陶家夼股份经济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陶建军

      城市建设中,我市尚存在道路重复开挖,建筑垃圾清了又堆、整治不彻底等现象,请问此类问题如何解决?是否建立了部门联动的长效责任机制?

      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宋修德

      道路重复开挖问题确实存在,但我市在实际操作中一直有章可循。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竣工后5年内,大修道路竣工后3年内不得挖掘,同一路段3年内不得重复挖掘。道路开挖前会组织相关部门研究方案,并征求当地百姓意见,每年11月还会将第二年的建设计划报送市委、市政府批准。小规模的改造,可能是因为管线破裂等突然状况引起;大规模的改造一定是有计划的。

      在建筑垃圾清理方面,我市大部分建筑垃圾都已经实现了开挖和处理的平衡。目前我市正在进行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在荣成、南海新区都建设了相关设施,今年年底,我市将继续开建一处年处理量达百万吨的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明年上半年建成后,将实现全市建筑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

      问:市民代表,文登区高村镇慈口观村党支部书记马升海

      请问我市在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方面有哪些计划?

      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宋修德

      近年来,我市在精致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重视城市文化的保留,当前正在改造的栖霞街、十二属相街、新威附路等都充分尊重了原有文化。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一轮旧村改造过程中,我们每个项目也都充分挖掘了每个村的原始风貌。类似戚谷疃历史文化街区、戚东夼老村建设、毕家疃老村改造中,我们都充分尊重村居历史和文化,听取群众意见,讲述村庄故事,避免千篇一律。力争每个村子、每间村居、每条道路的改造都做到精致,有说头、有故事可循。

      五、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山东土地集团(环翠)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海洋

      对外开放不止是经济的开放,还要做好教育、医疗等领域工作,优化对外开放软环境。请问我市在这些领域有哪些打算?

      答:市教育局局长徐东晖

      我们有200所普通中小学校,90所能接受外籍人员子女入学。我们在临港区还有两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一所实验外国语学校,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目前能够满足外商子女和外来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需求。我们正和有关教育机构对接,吸引更多高层次教育机构,真正打造高品质国际学校,满足各年龄段外籍人员子女教育需求和威海城市国际化发展需求。

      答: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专职副局长鞠立民

      国际化医疗教育机构建设方面,我们已有两个国际化医疗门诊和一批国际化病房。为了提高服务水平,我们还做好人才培养,不断培养引进优秀人才和高层次国外机构,每年选拔10名优秀人才到国外培训。为推进医疗水平国际化,我们加强与国内高层次医疗机构联系,并与美国德克萨斯州医疗中心等机构建立远程会诊中心,实现国际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确保满足外籍人士需求。

      问:企业家代表,威海综合保税区泓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宝乐

      威海与同期开通跨境电商业务的其他城市相比,物流中转仍然较慢。请问我市能否建设自己的跨境电商中心仓,实现在威海集散日韩、通达全国?

      答:市商务局局长乔军

      现在,进口货物发往威海,要先从其他有中心仓的城市中转。建立自己的中心仓,首先要有业务量支撑,才能吸引物流企业来威海。我们正在抓紧推动“四港联动”,通过政策补贴、业务支持等方式,扩大我市跨境电商业务量,吸引物流企业来威设立中心仓。2020中韩(威海)跨境电商大会即将开幕,我们也会和顺丰物流负责人探讨来威设立中心仓的问题,争取进一步放大综保区开放载体优势,更好服务全市对外开放工作。

      六、乡村振兴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乳山市白沙滩镇白沙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大林

      近年来,我市实施了农村改厕、饮水安全、道路硬化等一系列工程,但仍有基层反映,工作推进中存在反复开挖、重复建设等问题,请问如何有效避免“拉链”问题出现?

      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华

      近年来,随着对农业农村投资的不断增加,我市大力实施“七改”工程,许多地下管线与以往的改造产生了冲突,需要重新建设,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拉链”问题。我认为,推进过程中,乡镇政府和村集体要做好规划统筹的工作。目前,我市在部分村居改造过程中已经有了成熟经验和良好机制,在道路建设过程中预留空间,解决了百姓出行不便问题。所以关键要端正态度,做好统筹,合理规划,真正让百姓受益。

      问:市政协委员,山东青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伟伟

      在讲好威海苹果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影响力方面有哪些计划和措施?

      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华

      当前,我市苹果产业发展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规划。2013年,我市开始实施现代化果园种植改造,目前已经完成了50%;2017年,我市开始打造苹果区域品牌,并在去年启动了威海苹果下江南活动,我们期望通过种植结构和品种提升两方面,重塑威海苹果品牌,实现“弯道超车”。品牌的塑造是一系列工作,需要政府、经营主体联手共建。政府负责打造形象,企业也需要创新产品,更好研究技术要求和技术规范,提升苹果附加值,努力让威海苹果被每一个人所喜爱。

      问:市政协委员,山东青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伟伟

      请问我市在化解粮食生产与已形成的特色农业产业之间的矛盾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答: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周华

      目前,我市农产品基本可以满足自给自足。在此情况下,我市工作要集中在三个“稳”上。要把政策稳住,通过做好保险等方式,解决老百姓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推动土地形成规模经营。要把面积稳住,保证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供应区主要从事粮食生产,并通过稳政策、稳面积,稳住粮食产量,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我们也正努力在结构升级和品种更新换代上下功夫,让各级合作社、协会真正投入进来,不断提升品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七、创新创业和人才兴威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威海远航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仕玮

      近年来,我市在碳纤维、医疗器械等多个技术领域创建技术创新平台,并出台扶持政策。但企业建设平台后,研发投入占比依然较低。请问我市如何解决企业“会拿帽子,不会戴帽子”的情况?

      答: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厚全

      针对个别企业“跑牌子”“要牌子”的问题,我们不断调整平台建设标准,修订相关办法,严格审核论证程序,确保支持平台都有“真功夫”;严格执行考核评价制度,优胜劣汰,今年主动排查,撤销了9家孵化机构、3家院士站和10个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不断提高平台体系建设质量。接下来,要强化培训辅导。通过“四送四听”活动,广泛开展创新平台政策解读和线上线下培训,每年至少组织1次平台建设培训会,让企业既懂政策,又懂建设。同时要引导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平台开展更多创新活动和技术研发,让众多创新平台不断提质升级。

      问:市政协委员,山东科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武闯

      我市近年来针对招才引智出台了不少政策,但中小企业对人才需求量仍然较大。请问我市将如何建立人才培养、招引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破解“引才用才留才”瓶颈?

      答: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徐力

      人才是宝贵的战略资源,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从我市人才工作实践来看,引才难特别是引进青年人才难是我市人才工作最大的堵点、痛点和难点。虽然我们围绕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做了大量工作,但距离威海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重点围绕两个方面发力:抓好引才,打造良好的引才环境,吸引广大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来威工作,解决好人才“引不来”的问题。通过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在软硬件建设上加大力度,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同时抓好用才,搭建广阔的平台和载体,发挥好人才的作用,解决好人才“留不下”的问题。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激励等方式,示范引导企业发挥好主体作用,为各类人才搭建好事业发展平台。

      八、海洋产业攻坚突破

      问:省人大代表,迪沙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德军

      威海已荣获中国海参之都、中国牡蛎之乡、中国海鲜之都等称号。请问我市如何构建新兴海洋产业体系,进一步叫响这些品牌,提高海洋领域话语权?

      答:市海洋发展局局长邢海文

      提高海洋领域话语权,必须优化创新资源体系,内促传统产业升级、外招新兴产业投资,实现由海洋大市向海洋强市的转变。我们会更加注重创新资源集聚,围绕发展海洋科技,不断提升涉海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比重,建立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等更多高端平台,形成对人才、产业的强大引力,探索出一条培育新兴产业新路径。同时,发挥良好渔业基础优势,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由近海向深远海开拓;抓紧和科研院所、高校对接,持续引进优良涉海项目,为海洋强市建设积蓄动力。此外,我们也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软环境。

      问:环翠区委副书记、区长徐明

      请问我市能否从市级层面上优化布局,助力开展“海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答: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隋建波

      海洋是威海的宝贵财富,海洋和旅游融合发展未来可期。要利用好千里海岸线,通过千公里海岸自驾旅游项目,串起海草房、海岛、海洋牧场、休闲垂钓基地等各类海洋旅游资源,让游客感受独属于威海的山海气质与情怀,依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培育海鲜美食文化品牌,通过各种各样的海鲜美食活动,有效打响“中国海鲜·享威海”品牌,让吃海鲜成为游客到威海旅游的理由。发展海上旅游,计划结合游艇产业打造旅游项目,既带动户外休闲产业发展,也借此推动威海高端旅游发展,实现海洋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九、现代服务业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威海鸿德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伟

      威海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很多优势资源。请问我市打算怎样盘活特色资源、优化服务业结构,确保现代服务业达到服务业比重的一半以上?

      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邓勇

      按照威海现代化城市的定位来说,现代服务业应占优势,但现在来看,现代服务业还处于一个艰难爬坡的阶段。我们要把现有的现代金融、房地产等领域优势应用到现代服务业,通过转型升级,把传统优势做得更好。凝聚部门合力,把科研力量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内容相结合,提高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尽快补齐服务外包、转型建设等方面短板,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相关问题。把威海特色做强,比如把“四港联动”与现代物流发展结合起来,以小切口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提高现代服务业整体占比。

      问:市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教授吴佩林

      威海旅游业存在“旺季旺,淡季淡”的现象。请问我市要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淡季旅游人气?

      答: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隋建波

      旅游淡季是大多北方城市的共同特点,从数据上来看,威海做得相对较好。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有优势,把天鹅、海鲜、海草房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出冬季品牌。要培育新的发展优势,推出全年旅游品牌,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另外,我市正在打造特色街区,这些都将有效带动城市旅游业发展。要刺激消费,注重精准营销,我们今年想打造60到80个网红打卡地,进一步丰富游客体验,提高旅游人气。

      问:企业家代表,山东百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洪伟

      旅游业是威海城市的名片。请问我市如何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影响力?

      答: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隋建波

      我们对全域旅游产品、资源都会出台推介策划,例如千里自驾游线路,就是把西部环山路和旅游相结合。通过这些策划,我们将整合全市90%以上的旅游资源,通过项目建设,实现“1+1>2”的效果,在空间上推动全域旅游协同发展。同时,我们针对春夏秋冬季,也策划不同的旅游主题,把四季与威海旅游的亮点展示出来,策划5到6个旅游主题、精品线路,把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全年旅游人气,递出威海旅游名片。

      十、生态环保攻坚突破

      问:文登区委书记张宏璞

      臭氧目前是影响我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形成原因比较复杂,相比于其他污染物,臭氧治理的责任分析和治理措施比较模糊,请问在抓臭氧防控方面,基层应该在哪些领域、哪些行业用力?

      答: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毕建康

      从目前研究来看,解决臭氧问题,关键在于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因此,我们对新建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项目,严格落实减量替代,做到增产不增污;对现有企业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理,聘请高水平专家团队,利用卫星遥感、走航监测等技术手段,精确施策、标本兼治。

      实际工作中,我们瞄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围绕源头替代、过程管控、末端治理做文章,全面提升企业废气收集率、处理率和运行率,建设覆盖重点企业的在线监控设施和用电监控系统,保证企业生产设施与治污设施同开同启;引导和鼓励重点区域企业实施错时生产、错时加油,加大洒水降尘力度,将臭氧维持在较低水平,守护好威海的蓝天白云。

      问:经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吕晓东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请问如何发挥生态环保部门的职能作用,帮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解决环保难题?

      答: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毕建康

      我们主要把握好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热情服务与严格监管两个关系,措施主要集中在环评审批和执法监管两个环节,更好服务“六保”“六稳”。

      环评审批环节,我们变被动受理为主动服务,对大项目、好项目、民生项目提前介入、超前服务;推广“不见面审批”“一网通办”等,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制度,落实“三个一批”,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杜绝。执法监管环节,持续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帮扶等活动,不搞“一刀切”,对排放达标企业无事不扰、不达标企业严惩重罚。

      十一、营商环境攻坚突破

      问:企业家代表,乳山华信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卫国

      目前我市信用贷、知识产权贷比例偏低,不利于轻资产和初创企业的发展,请问我市在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方面有什么好措施?

      答:威海银保监分局副局长王洪贤

      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将助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我们强化监管督导,积极引导辖区银行机构摒弃“唯抵押论”的传统思想,推动辖区商业银行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推出无抵押线上纯信用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群体的融资需求,并联系部门出台文件,将知识产权纳入抵质押范围,开发依托产业链企业开展订单融资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为小微企业解决难题。此外,我们还做实由山东银保监局与省税务联合推出的“银税互动”平台,开展中小企业应急贷款试点工作,帮助因疫情导致经营恶化但仍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微企业走出困境。

      问:经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谭远国

      专利权的价值评估比较复杂,银行指定的评估机构得出的结果弹性较大,导致企业家与评估机构或银行分歧较大,影响了专利权质押。如何解决知识产权融资难、特别是评估难的问题?

      答: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孙民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最关键的环节之一,专利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属于无形资产,这项评估工作比较专业,也不是一个绝对值,只要评估机构用合理的方法评估就能被认可和采纳。

      以前由于市场需求少,我市评估机构的确很少开展这项工作。今年,我市出台了《威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惠企惠银政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需求迅速增加,这项工作已迅速开展,为本地企业专利评估带来了便利和实惠。

      为补齐我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短板,市场监管局与财政、金融等部门形成联动协作机制,在宣传推介的同时,开通了绿色通道,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让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获得最大的收益。


      十二、民生保障攻坚突破

      问:市人大代表,威海万福苑养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莉婧

      从目前调研情况看,我市还未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城市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请问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城市文化内涵,打造“书香威海”城市名片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隋建波

      现实中,我市的确还存在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我们想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出版书籍梳理展示威海历史文化,计划在2年内建立107处博物展馆,全面展示威海文化底蕴;发挥图书馆和城市书房作用,继续培育100名阅读推广人,通过推广“阅读+文化+旅游”的模式,擦亮威海名片;充分发挥梦海剧院、群众大讲堂、尼山书院等载体平台作用,通过雅俗共赏的节目,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问:省人大代表,乳山市白沙滩镇翁家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单成炜

      如何对停车场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进一步加快停车场市场化运营,提升停车场效益,加快解决全市停车难问题?

      答:市交警支队支队长王道珊

      目前,我市国有停车场已经完成智能化建设,现存主要问题在于部分社会停车场未安装停车管理设备,部分停车场由于设备品牌多样、数据不共享,未能接入我市综合平台,无法实现智能车位引导。我们将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停车场智能管理平台,按照所有停车场系统要接入威海停车场系统综合平台的理念,有效整合公共停车资源,实现各公共停车场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并通过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为市民出行提供及时准确的停车信息服务。

      问:文登区委书记张宏璞

      我市尚存在部分相对贫困人群,他们的收入构成依然以养老金为主,产业扶贫收益不高,一旦扶贫政策撤出,容易造成支出性贫困现象,影响脱贫稳定性。我市在这方面有哪些思路和措施?

      答:市扶贫办主任王焕孟

      我们将紧跟中央要求,在5年缓冲期内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脱责任、不脱帮扶、不脱监管,继续利用好相对贫困机制试点开展工作;目前,我市产业扶贫收益的70%左右分配给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政策调整,我们可以将产业扶贫收益重点向贫困人口或相对贫困人口倾斜;此外,我们正在梳理面向相对贫困的扶贫政策,考虑修改创新。我们将根据后脱贫时期党委要求,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和规划创新,保证脱贫路上一个不漏,一个不少。(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 初佳伦 张宇/文 朱春晓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