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聚焦

在产业现代化方面争当排头兵——“三链”协同开辟发展新航路

2021-06-12 编辑: 仲鹤

精致城市,产业为基。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威海将产业发展作为精致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将产业现代化与精致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让威海的精致,始终是厚植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精致。

三年来,我市着力培育七大产业集群和10条优势产业链,持续打造“1+4+N”创新平台体系,大力实施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全力推进特色产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经过三年的攻坚克难、不懈奋斗,威海产业底子更厚、动力更强,精致城市加速迈向高端化、现代化。

面向“十四五”,中共威海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在产业现代化方面争当排头兵。我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努力为推进精致城市建设、实现百姓幸福夯基固本。

十条产业链 “链”出由大到强新动能

高新区群力科技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工期,随着这片现代化厂区落成,威海这张全球激光打印机产业基地“版图”将再次扩容。

这家多功能打印机及配件领域的“冠军企业”为何选择落户威海?各环节物流距离以“米”计算,衔接时间以“秒”计算,实现园区内的“全链条、零库存”……产业链上的近水楼台让群力科技(威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盈瑞笃定未来:“这里完备的产业链会给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遇!”

威海产业链上的朋友正越交越多,圈子越来越广。今年4月,联想激光打印机项目正式落户高新区,吸引联想的首要因素,就是这里有一条聚集着十几家全球顶尖打印机配套企业、120多家供应商企业的完整产业链。

联想图像集团董事长俞兵激动不已:“我看到了威海长远的发展战略、优良的发展环境和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更看到了激光打印市场的美好未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市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坚持发展思路以此来谋划、发展布局以此来展开、发展举措以此来制定,思深益远、谋定而动、笃定前行。

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必须有咬定目标的决心和定力,任何时候不动摇、不偏离、不打折扣。去年以来,面对疫情影响,威海在全力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坚持产业发展“不掉队”,招商引资“不断线”,动能转换“不停步”,大力扶持迪尚、威高等20多家龙头企业,梳理了纺织服装、医药医疗器械、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等10条重点产业链,设立由市领导担任“链长”的专班,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向着高质量发展全力奔跑。

在推进过程中,威海把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协同发展作为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牛鼻子”,围绕10条产业链,实行“一条龙”培育,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以创新平台为支撑,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威海的产业现代化,是传统力量转型与新兴力量成长并行的现代化,以知识、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新动能加速形成。

在轮胎中植入芯片和传感器,温度、压力、行驶里程等数据可实时监测。这款由浦林成山(山东)轮胎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定制化轮胎,可以为客户提供轮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快速维修,目前已为全国60多家中大型物流车队提供服务。这家老牌制造业企业成功由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

动能加速转换的背后,实质是威海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十三五”时期,威海加速企业智能化改造,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企业赋能,“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1.9%。

一条创新链 共圆一个“创业梦”

威海要打造的精致城市是一座以创新决胜未来的活力之城。

威海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了“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充分发挥“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龙头平台作用,聚焦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不断做实“1”、做强“4”、做活“N”,“1+4+N”创新平台体系成型起势,加速升级扩容,成为精致城市创新发展的一张特色名片。

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进入“1+4+N”创新平台体系仅一年半的时间,便实现了从“1到10”的跨越,围绕智能制造、高端医疗装备、人工智能领域,引进10家企业,立项14项,攻克各类技术瓶颈20余项。“依托‘1+4+N’创新平台体系,我们不断网罗高端技术、高端人才,为落户企业提供全要素指导和更精准的合作。”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綦柏秋说。

以平台为支撑,创新的“种子”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创新要素加速向威海聚集——

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威海激光与光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研究院等一系列高端平台机构相继落户威海;新能源汽车电机模拟器、输液器自动缠绕包装机等17个项目在平台内率先实现产业化,平台聚人才、聚项目、聚产业的作用愈发显现。

今年,我市更加注重平台的创新成果转化和对企精准服务,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海工装备、医疗器械、激光打印机等产业已开展“双走进”活动50次,服务企业近100家,达成初步合作意向35项,点对点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

威海创新驱动的车轮全速转动,创新创业热情不断激发。“看好威海”“选择威海”磁场更强,吸引71个高端研发团队前来投资兴业,共圆创业梦。

全域谋划 挺进向海图强新航道

“更加注重经略海洋”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提出的殷切嘱托,更是威海精致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如何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海洋产业升级,是威海产业现代化的重点突破方向。

威海开阔视野看海洋,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强化“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通过链式贯通,条块联动,建设了北部远遥浅海科技湾区、东部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南部海洋新经济先导区,推动海洋产业由资源依赖、规模扩张型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型转变。

6月4日,远遥海域一碧万顷。智真海洋科技(威海)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对一台新款自主水下机器人进行下潜试验。在这里,他们刚刚完成了科技部“海底地震节点智能运载器”深海专项的浅海试验,研发出的机器人可在3000多米深的海底进行超深水油气勘探,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技术体系的重要一环。

逐梦深蓝,科技领航。目前远遥浅海科技湾区累计招引项目20个,涵盖了海洋智能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信息服务等多个高端产业领域。截至去年年底,全市191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36家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和297家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势头喜人,政府、高校院所、创新平台、骨干企业等各方力量协同发力,用创新和实干推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掘金深海,是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150余亩生产厂区,2万余平方米净化车间,数十条现代化生产线……在威海百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改造升级的自动化工厂正全线运转。

“今年我们把发展目光盯向了软糖市场,一年内将同时启动两个新产品的生产项目,再建设一个新型海洋功能成分饮料、口服液的智能工厂。”威海百合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丽娜说。

威海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挺进向海图强的新航道。三年来,全市以海洋生物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产值年增超过13%,依托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近100项科研成果正逐步迈步产业化,形成涵盖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等10余个领域完整产业链条。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的指示要求,威海在主动融入中频频发力。

吊臂高耸,车来船往,货畅其流。进入6月以来,威海港码头开启满负荷作业模式。全省港口一体化发展以来,威海港先后增开了11条新航线,构建起联通全省6大城市港口的集装箱航线网络体系,结合内贸中转、陆港造箱、开通海铁联运班列,集装箱业务飞速发展。2020年,威海港的港口吞吐量、收入实现逆势“三增长”,成功跻身国内“百万标箱港口”行列。

海风蓄力,蓝潮奔涌。迈入“十四五”,新发展机遇给威海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290万威海人民勇做新时代的奋力奔跑者,以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向党中央和总书记再交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成绩单!(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世超 孙艺嘉 张萌)

■“我们这三年”亲历:

北大把海洋研究院建在了威海

“这个周要接待4批老师来调研,咱们得先梳理一下企业需求,让对接更精准一些。”6月1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内,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于海正和研究院负责人讨论北大教师来威调研的行程安排。

今年4月29日,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成立,北大与我市交流合作有了“桥头堡”。怎样让研究院尽早发挥作用,成为他们最着急的事儿。“不急不行啊,企业的需求有这么厚一摞。”于海手拿着一本《威海市企业技术需求汇编》,足足有88页纸,“仅上半年,89家企业就提出160多项需求,破解企业‘成长的烦恼’,北大来的正是时候!”

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揭牌虽只有一个多月,却早就有人“盯”上了。眼下,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想要向更高层次提升,但是从何入手、方向在哪,却还没有着落,于是他们第一时间把这个问题“提交”到了研究院。

在得知海高园想谋求更大发展的消息后,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院长周力平十分重视,利用近半个月时间在北大校内全方位网罗筛选,精选出4位专家组成“智囊团”。6月6日,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副院长王磊与北大现代农学院教授黄季焜等一行四人赴海高园开展首次调研,“助攻”园区升级。“有了专家一对一辅导,不仅可以让园区发展有质的提升,而且还有望冲击国家级农高区。”海高园负责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背靠北大这座“大山”,受益者不止海高园。这个月,研究院还要筹备几件“大事”,让学术“大咖”先后来威海寻找合作的新机会。其中,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魏世成与威高集团进行座谈,围绕产品研发升级进行技术对接;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林文翰与山东润泽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接洽,共同探讨海洋食品安全生产的新方向。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博和纪建国来威海探讨如果将成果在威海落地。这对企业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大家都在紧锣密鼓筹备对接事宜,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更是加班加点准备专家来威考察工作方案,力求每一个细节都精致完美。

“这才刚开始,以后还有得忙呢。”于海说,“我们不仅要让几位教授留下来,还得引来更多的高端人才,让北大更多科研成果在威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孙艺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