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桂花飘香。10月31日至11月8日,胶东(威海)南下干部历史研究外调组一行7人,在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副院长张淑云的带领下,怀揣着对南下干部的崇敬与追寻南下足迹的热忱,赴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绍兴市、金华市开展采访调研。9天时间里,外调组跨越山海、辗转四地,用笔触与镜头记录下一段段尘封的功勋,触摸到一汩汩浓浓的乡情,外调组各位成员以奔跑的姿态,穿行于一条条陌生的街巷,用敬重的心情叩开了一扇扇期待的门扉,共与25名南下干部及后代、亲属促膝长谈,其中亲历那段峥嵘岁月的一代南下干部7人,二代亲属18人,南下精神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愈发鲜活,红色血脉在倾心交流中代代相传。
两地同心搭桥 热忱赴约显真情
这场跨越千里的红色之约,早在一个多月前便已悄然铺垫。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与浙江四地党史部门、在浙南下干部后代开启了紧密对接,电话、微信里的反复沟通,串联起采访调研的每一个细节。从逐一确认受访者信息、精准敲定访谈时间,到合理规划调研路线、细致安排外调行程,双方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精细安排,只为让这场寻访少一分波折,多一分顺遂。
浙江当地组织者深知南下干部历史的珍贵,主动梳理本地相关人员信息,逐一上门或致电邀请,耐心说明采访的意义与价值。对于7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一代南下干部,宁波市和杭州市的组织者们数次走访安排,协调家属、医院、疗养院做好照料事宜,精心布置访谈场地,只为让老人们能安心追忆过往。威海外调组则提前整理好采访提纲,梳理胶东南下干部的历史背景资料,带着满满的敬意与热忱奔赴浙江。两地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及时高效沟通,为此次采访调研搭建了坚实的桥梁,让这场跨越千里的红色追寻,从一开始就暖意融融。
“老家来人了”——这一声声跨越山海、穿越时空的感叹,是我们在寻访中听到的最多、最动情的开场白。


11月8日,金华文登籍南下干部丛浩的妻子马淑芳(94岁)戴着党员徽章参加座谈会


11月8日,金华文登籍南下干部丛浩的妻子马淑芳(94岁)高兴地看合影照片
年过九旬的一代南下干部们,得知来自胶东老家的外调组要来,早早便开始整理旧时的照片、书信和证件。金华的马淑芳老人,是文登籍南下干部丛浩的夫人,如今已94岁高龄,得知威海老家来人,邀请她参加座谈会,老人激动得彻夜未眠,采访当天她特意戴上党员徽章,胸前的红色徽章熠熠生辉,满是对党的崇敬之情,让外调组一行既敬佩又动容。95岁的荣成籍南下干部曲福仁老人特意穿上整洁的衣服,坐在沙发上静静等候,亲切的眼眸中满是重逢的欢喜与期待。93岁的荣成籍南下干部董以真、文登籍南下干部吕世亭等老人,即便听力减退、语速缓慢,也坚持亲自讲述,不愿错过任何一个能还原历史细节的机会。95岁的环翠区籍南下干部丛芳滋老人,特意翻开日历,让外调组每个人都在当天的日期上写下名字,她要仔细珍藏这份相遇,更要郑重记录下这次采访的意义,老人回忆“南下”岁月时,深情唱起《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11月4日,在杭荣成籍南下干部曲福仁(95岁)向外调组讲述南下故事




11月4日,在杭州昊泰妇儿医院采访在杭荣成籍南下干部董以真(左,93岁)、环翠籍南下干部丛芳滋(中,95岁)


11月4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会议室采访在杭文登籍南下干部吕世亭(93岁)


11月4日,在杭环翠籍南下干部丛芳滋(95岁)让外调组成员在日历本上写下名字




11月4日,在杭环翠籍南下干部丛芳滋(95岁)在房间阅读报纸、书籍


11月4日,在杭环翠籍南下干部丛芳滋(95岁)向外调组展示操作手机


11月4日,外调组与在杭环翠籍南下干部丛芳滋(左,95岁)和荣成籍南下干部董以真(右,93岁)合影
南下干部的子女后代们也积极奔走,主动联系亲属、补充回忆,将父辈、祖辈的故事梳理成册。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意气风发的晚辈,每个人都怀着对南下干部的崇敬、对红色历史的珍视,积极参与到访谈中,让每一场对话都充满温度与力量。
岁月镌刻峥嵘 追忆初心泪满襟
访谈现场,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不断上演,泪水与感动交织,定格成最珍贵的瞬间。
97岁的乳山籍南下干部段润奎老人,1949年刚到杭州时便被特务刺瞎一只眼睛,可他凭着顽强的意志,用仅剩的一只眼睛坚守工作岗位45年,直至离休。如今老人依旧身体健硕、思路清晰,得知外调组要来,早早便在门口等候,握住大家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坐下后,老人亲手剥着橘子,还细心地挑出那些底部有凹陷的母橘子,笑着说“这样的好吃”,简单的举动里满是长辈的慈爱。


11月7日,在家中采访在杭乳山籍南下干部段润奎(97岁)


11月7日,在杭乳山籍南下干部段润奎(97岁)拿着书籍回忆一起南下的朋友同事
在杭的二代亲属张小玲女士,向外调组展示了一个特殊的信封。这是她的婆婆董惠礼——原籍文登区高村镇的南下干部,1958年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后,始终坚守着对党的信仰。她用废纸亲手制作了一个信封,每月定时向里面放入党费,即便组织关系中断,也从未停止过这份坚守,一坚持就是24年,直到1982年平反。看着这个历经岁月沧桑的信封,听着这段坚守信仰的故事,外调组所有成员感动得泣不成声。


文登籍南下干部董惠礼亲手制作的信封装党费
荣成籍南下干部二代孔小杭,讲述了父亲孔宪德对家乡的深切眷恋。父亲临终前反复叮嘱:“不要去麻烦组织,我走后不用修坟,把骨灰撒到村庄后面我打游击的地方,你妈知道,千万不能麻烦组织。”遵照父亲遗愿,子女们带着骨灰来到了那片山清水秀的故土。可真到了跟前,子女们却舍不得就这样撒下——撒在这里,往后便再也无处祭奠父亲了。最终,他们捧着骨灰盒返回,将父亲落葬在南山公墓,这样每年都能去看一看他、纪念他、为他上坟。


11月5日,在会议室采访荣成籍南下干部孔宪德的女儿孔小杭
在与25名受访者的深入交流中,外调组不仅记录下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口述历史,还收集到了百余件珍贵的实物资料——包括南下途中的日记、书信、老照片、工作证、奖章、生活用品等。这些资料真实还原了胶东南下干部响应党的号召,舍小家为大家,千里南下、扎根浙江、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光辉历程,构建起一部鲜活立体的“南下干部”奋斗史。


11月1日,在宁波第二医院采访荣成籍南下干部于波(97岁)和她的女儿邵莉


11月5日,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采访在杭文登籍南下干部王善芳(95岁)
在杭文登籍南下干部王善芳(95岁)收藏的南下时组织发放的床单、绑带和茶缸


在杭文登籍南下干部王善芳(95岁)收藏的南下时组织发放的床单、绑带和茶缸

在杭文登籍南下干部原宜荆的女儿原晓静向外调组展示父亲参加中央会议时的合照


金华文登籍南下干部吕以璞所获的奖章






宁波文登籍南下干部于香水的奖状、荣誉证书、转业军人证明书和离休荣誉证


在杭环翠籍南下干部杨云锦的入党志愿书
受访者们还分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故事,比如南下队伍在崇山峻岭中跋涉的艰难险阻,在工作岗位上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坚守,在特殊历史时期始终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执着等等。这些故事让南下干部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让胶东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刻。
山海相连情深 南下精神永流传
9天的朝夕相处,让威海与浙江四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初见时的亲切问候到访谈中的默契配合,从工作上的相互支持到生活中的悉心照料,两地工作人员在携手推进胶东(威海)南下干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彼此信任、彼此温暖。
荣成籍南下后代刘洪远表示:“感谢家乡政府启动这项‘抢救性’历史研究,让父辈的奉献不被尘封。”浙江金华山东南下干部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司爱平动容道:“多年后仍被老家惦记的感觉,就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亲人,看见你们格外亲!”浙江金华山东南下干部研究会的老会长李建华感慨万千地说:“这次外调组的到来,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家乡的组织没有忘记我们,家乡的人民没有忘记我们!这份认可与铭记,是对父辈一生奉献最好的告慰。”


11月2日,在会议室采访宁波荣成籍南下干部刘承湖的儿子刘洪远
调研结束之际,大家依依不舍,互道珍重。浙江山东南下干部/部队后代群志愿者服务管理团队负责人郭常平满怀期许:“胶东南下干部为浙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山东南下干部的经历故事以及形成的南下精神能对今天威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期待浙江和山东威海有更多的联系和互动。”文登区籍南下干部后代于海达真诚表示:“你们眼中的执着、笔下的认真、言语中的热忱,为在浙威海南下干部及后代子女带来了最真挚的慰藉与最深刻的触动,愿你们不辱使命,在作品编写中再接再厉,让南下先辈的家国情怀穿越时空、直抵人心。”




11月5日,在浙江省人民医院采访在杭荣成籍南下干部于海和文登籍南下干部王善芳(95岁)的儿子于海达
张淑云副院长也向浙江四地的组织者和受访者表达了诚挚的谢意:“你们深情的回忆,是家庭史,是南下史,更是这个国家的奋斗史!父辈留给我们的是那种在陌生环境中开创新局的勇气,是把异乡变成故乡的坚韧。这份精神血脉,值得我们赓续传承!”大家纷纷约定,今后要加强联系、深化合作,让红色友谊之花越开越艳,让南下干部的精神在两地共同传承与弘扬。


外调组收集到的实物书籍和资料
山海有情,精神永续。此次浙江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的追寻,更是一次情感的对接。胶东南下干部用青春与热血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他们身上汇聚的听党指挥、顾全大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历经岁月沉淀,愈发熠熠生辉;那些温暖而厚重的记忆,注定汇入历史的长河,激励我们在传承中前行,在奋斗中开拓,以告慰那一辈远行者的赤子之心和如山期望!


11月2日,外调组成员与宁波南下干部后代合影


11月5日,外调组成员与杭州南下干部后代合影


11月8日,金华山东南下干部研究会赠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薪火传承”
(来源:Hi威海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