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权威发布丨“十四五”时期,威海持续擦亮“精致城市”金字招牌

2025-11-12 编辑: 郝暖

       威海新闻网讯 11月12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市精致城市建设办公室主任李瑞玲,市财政局党组成员、财政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周波,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金,介绍“十四五”时期精致城市建设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大厦11楼融媒体演播厅举行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市推进第三轮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建设精致城市2.0版本的关键之年。“十四五”期间,全市上下将“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牢记嘱托、奋楫争先,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市治理精准精细、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生态底色更加亮丽,“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成为我市深入人心、广受赞誉的城市品牌。
 
  坚持思想引领,精致城市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十四五”期间,在《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框架下,高标准编制了精致城市建设规划纲要、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精致小城镇建设规划导引等5部重要规划,全面融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全域覆盖。创新编制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高水平制定精致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并被列为“上海指数”创新主题指数。以地方标准形式,发布了住宅设计规范、小城镇建设标准、红色物业建设规范等15部技术导则、管理细则,确保城市建设各环节有标准可依。
 
  坚持有机更新,推动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深入贯彻“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发展思路,坚持精当规划、精美设计、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精明增长,连续五年扎实开展城市体检,积极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统筹“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提质增效,将人民城市理念落实到每个项目,让城市更具温度、更富魅力。“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市级城建重点工程761项,完成投资928.74亿元,更新改造燃气管道292.6公里、供热管网877.63公里、换热站307座,为40万户非居民用户安装燃气报警切断装置,建成区绿地率等7项市政公用设施水平指标稳居全省首位。在全国率先实现住宅小区城市体检全覆盖,在国家、省标准基础上,将智慧小区等10项群众集中诉求列为“十大必改”,累计改造老旧小区303个,新建改造公厕61座,打造口袋公园64处,建成城市绿道119公里、滨海步道166公里,群众实现“开窗见绿、移步入园”,将“诗和远方”搬到市民门口。因地制宜实施长峰农贸市场、火炬八街、至海港湾等15个特色街区更新改造,两次获评“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城市更新工作两次获得《焦点访谈》重点报道,群众获得感、认同感、自豪感不断增强,威海连续五年上榜“最具幸福感城市”。
 
  坚持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全域推进党建引领红色物业,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业委会覆盖率、物业缴费率、业主满意率稳居全省前列,“红色物业·情暖万家”行业服务品牌深入人心。建成城市运行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涵盖供热、燃气、防汛、建筑扬尘等12个领域,基本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一网统管”,推动数字城管升级为智慧城管。聚焦民生需求,创新开展住建领域民事纠纷“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试点,常态化开展城镇燃气、建筑施工、园林防火、自建房等各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提升住建领域本质安全。
  “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处理城市管理案件108万件,案件处置率达到99.79%,成功化解住建领域民事纠纷1080起,推动258座环卫公厕实现休息驿站全覆盖,建成“幸福海”便民驿站15处、电动自行车专用道45公里,在中心城区划定季节性惠民摊点6000余个,既守牢管理底线,又留住了城市“烟火气”。威海“用绿色和温情来打造精致城市”案例,作为全国6个典型案例之一,入选联合国人居署2022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
 
  坚持转型升级,加速构建房地产和建筑业新模式
 
  在全国首批圆满完成保交楼、保交房工作,创新开展“异地房交会”等促销活动,出台《威海市好房子全生命周期标准指引(试行)》等引导政策,把好市场调控关、政策供给关、预售监管关、运行监测关,引导新开工项目按照“好房子”标准规划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坚持新时期建筑方针,大力推动建造方式和组织方式转型,持续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创新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分户全生命周期管理,着力打造高品质项目,建筑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
  “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47.3亿元,销售新建商品住宅1925万平方米,13个项目入选省级高品质住宅试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企业累计新增纳统384家,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达到17家,年均新增绿色建筑300万平方米以上,占新建民用建筑100%,装配式占比超过40%。2024年,创新成立建筑业外出施工高质量发展联盟,建筑业总产值突破393.5亿元。今年以来,建筑业总产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五位,为历年最好成绩。
 
  坚持创新驱动,住建领域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十四五”期间,住建领域累计争创物业管理、城镇房屋安全三项制度、传统村落连片集中保护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城市体检、城市更新、公园绿地共享、绿色低碳等国家、省级试点示范30余项,争取在威海召开全国、全省各类现场会20余个,精致城市建设、红色物业、房地产异地推介、陪伴式街长制、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等30多项经验获得联合国人居署和住建部、省住建厅推广,“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入选山东省改革品牌。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暨人居节、三届精致城市示范项目评选,首创并成功举办了三届精致城市论坛,特别是2024年10月,在住建部、联合国人居署和省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我市成功承办了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发布了“威海倡议”、《“上海指数”山东应用报告》和《威海手册:全球社区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一系列创新成果,向全球推介了新时代城市建设治理的中国智慧、山东方案、威海范式。
 
  ■相关链接:
  “十四五”期间,市财政局采取哪些举措支持精致城市建设?
 
  聚焦城市发展需求,强化财政政策和资金保障。“十四五”以来,共统筹安排省、市资金1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全市303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改造面积达1763万平方米,惠及群众19万户,有效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同时,市级财政累计安排精致城市专项资金约9.1亿元,重点用于城市体检、市政道路建设、公园广场维护、环境卫生整治、冬季旅游设施配套等工作,推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颜值持续提升。此外,积极向上争取,共获得城市建设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发国债资金19.8亿元,有力支持了城镇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城市排水防涝提升等一批关键工程,进一步筑牢城市安全运行底线。
  聚焦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推动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的政策,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探索“专项债+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的协同投入模式,有效拓宽项目资本金来源。例如,在中韩自贸区青年中心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中,专项债资金与政府性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组合使用,共同承担项目资本金,既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也吸引了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精致城市建设。下一步,我市还将继续在城市建设领域,拓展专项债使用范围,形成良性循环。
  聚焦绩效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精准高效。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理念,构建了“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项目储备阶段,联合主管部门开展评审,确保项目规划与精致城市建设目标紧密契合;在资金执行过程中,对偏离绩效目标的项目及时预警纠偏;在项目完成后,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形成“闭环管理”。通过这套机制,确保了财政资金真正用于“刀刃上”,用在“关键处”,切实提升了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十四五”期间,我市围绕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作了哪些亮点工作?
 
  “十四五”期间,威海以城市生命线工程为抓手,运用工程的方法,持续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全环节提升城市韧性水平。
  ●建好一个数据库,确保决策科学。通过城市体检等方式,定期测绘更新,持续完善威海市地下管线平台,接入热力、燃气、供排水、供电、通信等12类地下管线近4万公里,并随工程进度实时归档,地下管线入网率100%,构建形成生命线“全要素数字档案”,为安全风险的精准识别与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绘准一张评估图,实现分级管控。扎实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共完成2578公里燃气管道、4276公里供水管道、1700公里排水管道、12座桥梁安全评估,建立了风险隐患管理台账。对风险隐患精准定位、辨识、评估,实现分级精准管控,并将其作为日常巡检、传感器布点、改造提升的重要依据。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提升承载能力。2022年以来,谋划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310项,累计完成投资430亿元。供气方面,拥有3条在运长输管线,实现天然气镇镇通全覆盖,应急天然气实物储备量占年用气量5%,实现燃气铸铁管、30年以上燃气管道、20年以上带病运行管道全部清零。供暖方面,大力推进核能供暖等清洁能源,核能供暖面积占比超过11%,核能供暖面积全国领先。管廊方面,累计建成地下综合管廊40余公里,入廊管线220余公里,实现了管线集中管理、高效运行。
  ●建成一个信息平台,推进一网统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依托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成覆盖燃气、供热、管廊、供排水、城市防汛、道桥隧等重点领域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平台,实现实时监测、精准溯源、协同处置。比如,城区防汛领域,实现重点区域三维淹没模拟与“30秒预警、5分钟响应”的快速调度。燃气安全领域,泄漏点空间定位精度达0.5米,应急响应大幅提速。
  “十四五”期间,威海获批首批山东省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试点城市。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情况如何?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便民、利民、惠民为中心,积极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将便民生活圈建设与旧城改造、城市有机更新等紧密结合,构建了以完整居住社区为基本生活单元,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统筹的两级体系。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6个,覆盖城市居民超40万人。2025年8月我市被商务部等11部门确定为第二批全域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先行区。
 
  ●大力发展一店多能
  努力缓解老城区城市空间有限与居民需求日益多元的矛盾,鼓励盘活存量资源,聚焦“功能叠加”,引导社区超市、便利店、加油站等既有网点突破单一业态,搭载收发快递、生活缴费、打印复印、家政服务等功能,实现“一店多能”。引导打造的“易捷便民生活中心”,以便利社区居民为宗旨,整合快递驿站、社区生鲜、社区康养、早餐工程等10余项便民服务功能,很好地助力了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下步,对于新建或者改建“一店多能”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我市将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大力发展“为老为小”服务
  面对城市发展中“小修小补”等微利薄利业态逐渐消失、居民生活不便的问题,坚持“问需于民,精准滴灌”,先后投入300余万元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类公益业态。为解决“一老一小”的一餐热饭问题,我市探索多层次、可持续的服务路径。引导爱心商户、社区食堂等与遍布全市的1094处标准化老年餐桌共同发力,日均服务超3万人次。
 
  ●全龄友好城市与便民生活圈同步建设
  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与儿童友好城市、青年友好城市、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相结合,打造全龄友好城市。在便民生活圈建设过程中,持续推进社区、小镇、公园、书房等8大领域适儿化改造,累计建成儿童友好空间300余处;发挥区市、镇街、家庭的作用,在城区加快构建城市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全市累计建成镇街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76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364处,城区养老服务系统突出普惠均衡。
 
  “十四五”时期,威海通过城市更新打造了火炬八街、栖霞街、至海港湾等一批有颜值、有活力的特色街区,在特色街区打造中,我市有哪些特色理念和经验?
 
  “十四五”期间,威海把特色街区打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在严格落实住建部、省住建厅有关底线红线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兼具温度与活力的更新路径,相关经验被《焦点访谈》两次重点报道,并被住建部、省住建厅多次推广。
  ●坚持“微更新、微改造”,以渐进式更新提质留韵。摒弃大拆大建模式,坚持“留、改、拆”结合,以“绣花功夫”进行渐进式改造,既优化业态功能,又保留特色风貌。比如火炬八街,改造前只是一条普通市政支路,周边环境杂乱。在改造中,没有大规模拆建,而是聚焦风貌统一、景观融合,将沿街建筑外立面与坡面地形、海空景观有机衔接,打造“随手拍即出片”的精致小品群落,同步完善步行道、休憩座椅、标识系统等微设施,让这条老街从“鲜有人至”变成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的网红打卡地。这种“小切口”的微更新模式,既降低了改造成本,又最大程度保留了街区肌理和生活气息。
  ●坚持“运营前置”,以市场化思维提升项目活力。转变“先建设、后招商”的传统思路,坚持无体检不更新、无运营不更新,将运营理念贯穿街区打造全过程,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提升更新项目造血功能。比如至海港湾项目,引入一流运营团队,以运营方案反向优化设计方案,同步推进施工建设、品牌招商和宣传预热。针对潮流青年、旅游客群、年轻家庭等主力需求,精准引入126个品牌,首进品牌占比达61%,既打造了270°环海书店、运动工坊等特色场景,又配套城市儿童友好中心、超级大操场等公共空间,用于公共服务的面积超过40%。开业以来,项目吸引客流612.16万人次,销售额突破9222.74万元。至海港湾项目被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海外社交平台上分享并点赞,被网友称赞为“国家温度、民生答卷、碧海球场、活力激情”。
  ●坚持“产城融合”,以功能融合为街区赋能提效。以街区更新为纽带,推动产业、城市、人居深度融合,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比如智慧谷产业园项目,通过“商住改工”模式,盘活516亩低效工业用地,腾退26家低质低效企业,打造集研发办公、人才公寓、商业休闲于一体的3.0版产业社区。在街区配套上,建设了T16艺文活力街区、青年活力中心、托育服务中心等设施,构建“10分钟职住生活圈”。在产业培育上,聚焦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吸引621家优质企业入驻,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4家,2025年以来已实现产值约50亿元。既让街区成为年轻人创新创业的聚集地,又通过产业发展反哺城市功能提升,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产业能级跃升、城市品质升级的多重共赢。(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岳潇/文 毕钰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