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人才计划
与会中俄专家建言威海——新材料产业大有可为
来源: 威海新闻网·威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5-22

留学报国,智汇齐鲁。5月21日,首届中国(山东)高端人才项目交流会(以下简称“高洽会”)在我市开幕,100余位中俄新材料专家、学者相聚威海,共同探讨中俄新材料、新技术、新趋势的发展。

开幕式上,9位来自中俄新材料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作了主旨演讲。一个个观点的碰撞,一场场智慧的交锋,让与会嘉宾、企业家大开眼界。他们纷纷表示,高洽会“大咖”云集,集聚中俄智慧,“点亮”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未来。

俄罗斯科学院巴依科夫冶金与材料科学研究所教授亚历山大·阿诺金

威海有条件成为新材料创新中心

这是阿诺金的第五次“威海之旅”。每每提到威海,“老朋友”阿诺金对威海的喜爱溢于言表:“威海简直太美了,我经常来工作或者度假,威海在俄罗斯非常受欢迎!”

在致辞中,阿诺金表示,中国不仅是文明古国,科技发展也非常迅速。阿诺金所在的巴依科夫冶金与材料科学研究所是俄罗斯科学院最早的研究院之一,目前拥有4位院士、33个实验室和200多名教授及博士。

“中国有句老话叫‘人定胜天’,我认为人只有不断获取知识,互相交流宝贵经验,才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阿诺金说,高洽会是中俄新材料产业进行产学研交流合作的一个良好起点。高洽会让他看到了优美环境下快速发展的威海。他认为,威海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有条件成为全国或全省的新材料创新中心。

经过前期考察交流,阿诺金已在我市找到了不少合作企业,他期待能携手这些企业走出威海,迈向世界。当日下午,阿诺金还将和我市20多家企业进行无缝对接洽谈。他说:“希望能够找到在新材料或者技术领域有合作意向的企业,为他们提供技术帮助和解决方案。”

俄罗斯科学院巴依科夫冶金与材料科学研究所教授玛格丽塔·戈德伯格

创新的关键在于“效率”

“我们能够在这里与科学界的朋友们彼此交换意见和经验,这次高洽会必将成为优秀的发展平台!”曾到过哈尔滨、广州等国内诸多大城市的戈德伯格,毫不掩饰自己对威海和高洽会的赞美。

多年专精于材料科学,戈德伯格目前已经研究出以钙和镁磷酸盐为主要材料的生物水泥。戈德伯格说,生物水泥能够完美与原生组织结合,从而达到治疗骨骼疾病的目的。这一点,恰好与威海的新医药产业不谋而合。

“来此之前,我已有所耳闻,威海的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良好。这一点非常重要。产业顺利发展,会自然涌现出许多新思想、新行动,它们将融入产品的研发和制作中,再次带动产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戈德伯格说。

作为一名致力于长期从事新材料领域科研的学者,戈德伯格认为,创新发展的关键不在于数量,更在于效率。“以我从事的行业来说,一项创新从提出想法到可行性研究、再到临床试验,通常需要2至3年时间,但如果政府或机构能够通过各种努力,缩短这个时间,提高创新效率,发展的脚步自然也越来越快。”戈德伯格说。

俄罗斯科学院巴依科夫冶金与材料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亚历山大·福明

多方合作,主动壮大“朋友圈”

高洽会上,福明就用了十几分钟的精彩演说,完成了与威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作为医用材料行业的专业人士,福明一直在关注和探索机体材料的可行性。近10年来,他已经尝试了陶瓷、骨水泥、复合材料等多种材料,发表科学论文50余篇,并于2010年获得俄罗斯联邦总统认证支持。

福明曾经与欧美许多企业在科技研发和产业项目落地上开展合作。在他看来,城市和产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就要更多地探寻合作机会,主动壮大自己的“朋友圈”。

“正是有了合作的平台,双方才能在合作沟通中寻求发展新想法、探讨发展新思路。”福明说,合作对于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他也希望通过这次大会,同威海在产业发展、科技研发等方面发现更多合作伙伴,实现双向合作共赢。

俄罗斯科学院巴依科夫冶金与材料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阿克谢·阿斯托夫

高水准大会是宣传推介的最佳途径

“风景秀丽、产业超前,美丽和活力兼具。”虽然同威海的接触时间满打满算不过一天,但阿斯托夫已经爱上了这座城市。

从事等离子化学研究多年,在他看来,威海有着优秀的产业发展基础,但越是有基础,就越要找准发展路径。阿斯托夫为威海抛出了“四字锦囊”:人才、思想。

“威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海洋资源,有着勤奋肯干的人才和干部队伍,也有着不胜枚举的工厂和科研机构,这都是发展的利好因素。”阿斯托夫说,眼下,威海要以多种途径宣传城市,吸引更多人才来到这里干事创业,从而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而在他看来,威海最好的宣传途径,就是多举办像高洽会这样的高水平会议。通过活动,他能够在这里同政府、企业、科研高校展开交流,近距离了解威海发展情况,为合作奠定基础。“希望我们能够同威海找到更多的合作契机,也希望威海今后能够在经济体量和科技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阿斯托夫说。

俄罗斯阿穆尔共青城国立大学教授莎琪洛娃·奥莉加·格里高里耶夫娜

愿与威海开启“一带一路”合作之旅

“蓝天、大海、热情好客”是格里高里耶夫娜首次来威后对威海的印象。

阿穆尔共青城国立大学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工程人才培养院校之一,在飞机制造、船舶制造、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实力雄厚。参加高洽会,格里高里耶夫娜带来了一项新型多功能材料。

据介绍,这种材料能通过技术手段让材料达到最小化、最融合的状态,便于材料融合和改变其性质、结构,主要应用于创建传感器、显示器、信息存储系统等微电子设备,适用于高端技术研究所、电力所。格里高里耶夫娜也希望能够在威海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继续深入开发项目。

“非常感谢威海的盛情邀请,我在此转达一下来自共青城国立大学校长的问候,希望威海的大学生、专家学者、企业家也能去俄罗斯进行交流考察。”格里高里耶夫娜说,今年是中俄建交70周年,她十分期待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框架下,共青城国立大学能够和威海市一起开启合作之旅。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周

携“项目大礼包”回报故乡

“两天前就赶来了,先去了天润曲轴考察,家乡的产业发展真是日新月异。这次,我带来近60个科研成果,迫切希望能在老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李周眉宇间满是兴奋,三句话不离家乡。

文登人李周1987年起,先后考入合肥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在南方安了家,但他从未忘记故乡:“每年都会回来,每次都有新感受。这次借高洽会之机,我也能为威海的发展出一份力了!”

李周介绍,这次他带来了近60个有色金属等新材料科研成果,在新能源汽车、纳米技术等领域均可应用,具有很高适用性。他在天润曲轴考察时,已和该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打算把相关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做一个详细总结,用于后续对接。

“回家一天,已经和不少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甚至有了实质性进展,成效喜人。我回中南大学后,会发动相关团队和企业进行有效对接,争取把合作的深度、广度进一步扩大!”李周说。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周灵平

以会为媒,推进军民融合更大发展

“如果能够实现民用,那么热电池产业一定能够创造更大收益!”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热电池相关行业研究多年的周灵平把讲解的焦点投向了军民融合。

当前,整个热电池行业在我国层面依然以军用为主,虽然技术附加值高、取用简单,但市场规模相较来说依然较小,军民融合便成为抓手。

“如果热电池能够用于民用方面,那么对于社会安全和应急处理上都会有重大意义。”周灵平说,在矿山开采、电梯安全等领域,热电池都有着诸多优势。实现民用,不仅能够减少安全成本,提高社会安全水平,更能够通过军民融合之路把热电池产业做强做大,进一步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

前景虽好,但敲开热电池民用发展的大门并不容易。不仅需要企业有足够的实力,更需要在专业项目上与热电池对口。周灵平就把此次大会当作了难得的“敲门砖”。“产业前端我们已经可以处理,希望有企业能够在后端同我们展开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全程发力。”周灵平说,他希望借大会之机,同志同道合的企业一起,发展热电池民用事业,使其成为军民融合的新范例。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李刚

被碳纤维“强磁铁”深深吸引

“2016年就来威海了,来了就没打算走!”主要从事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研究的李刚已在威海扎根三年。

威海突飞猛进的碳纤维产业发展势头吸引了李刚。他说:“本来我是来开交流会的,政府工作人员找到我,带我在威海的碳纤维相关产业走了一遍。当时特别震撼,不论产业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威海碳纤维产业堪称在全省、全国也能排在前列 !”

李刚介绍,每生产两公斤碳纤维,就有一公斤碳纤维树脂。以前碳纤维产量供不应求,社会关注点只在碳纤维上,下一步,碳纤维树脂的市场前景将渐渐走进公众视野。

“这次参加高洽会,我希望能和威海乃至省内的碳纤维相关企业展开对接,强强联合。”李周说,下午的专家企业项目对接会上,他打算和威海宝威新材料、润通橡胶等新材料相关企业展开对接,争取在高端民用领域展开合作。

山东大学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侯士峰

以产业优势抢占发展先机

参会半天,侯士峰已和威海一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他说:“作为新材料产业之一,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巨大。”

据侯士峰介绍,早在5年前,欧盟就提出了要用石墨烯掀起一场制造业的革命。在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也被摆在重要位置。2009年,侯士峰就筹办起石墨烯产业化项目,并发起成立中国石墨烯产业创新技术战略联盟,在这一领域拥有多项专利,可以用于转化。

近年来,石墨烯领域发展迅速,已在许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对石墨烯的优势,他打了一个比方:“以钓竿来说,使用传统材料,可能一个钓竿能承受5公斤拉力,但应用石墨烯之后,会增加到七八公斤,性能大大提升。”

虽然行程匆匆,但不虚此行。他说:“在宣传片中看到威海石墨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建议威海可以继续规模化打造石墨烯产业链条,抢占未来制造业先机。”(记者 杜晓莹 匙亮 初佳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