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文化
亲子红色研学游,在孩子们心中播下“金种子”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10-1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下,7月24日,双举海参亲子红色研学游启程了。

“组织员工子女研学游,是我们双举海参的保留节目,已连续开展多年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家乡的红色历史更应该熟悉和了解。今年,我们组织孩子们在威海这块红色热土上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双举海参总经理李双举说。

在3天时间里,十几名从5岁至16岁的孩子走进刘公岛、沈秀芹纪念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乳山市诸住镇下石硼村,在甲午战争的苦难记忆里痛定思痛,在爱国奉献的英烈精神感召下砥砺前行,在探源军民党群鱼水情深中感党恩跟党走……一路走一路学一路感悟,一颗颗“金种子”在孩子们的心田中悄悄播下。

感受甲午风云,植下铭记历史、发愤图强的奋进种子

24日上午8时,渡船划开了波澜不惊的海面。

别开生面的开营仪式地点,选在了东泓炮台。

骄阳下,是孩子们挺直的脊背,他们抬头挺胸、高唱国歌。在他们的背后,“十三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的红色刻字熠熠生辉……

双举海参总经理李双举特地为孩子们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红领巾代表着红旗的一角,李双举的用意并不难理解:要让孩子们铭记历史,心怀爱国之情,笃行报国之志。

灼热的阳光照耀在孩子们的面庞上,坚毅的目光所及之处是蔚蓝无尽的海洋。历史上,就是在这片海域,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刘公岛变成了甲午战争的终结之地、北洋海军的忠魂驻节之地,深深刻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中。

在参观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过程中,孩子们表情凝重,看得很是认真,深深感受到了甲午屈辱带来的国痛民殇。

“这让我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10岁的于美涵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那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呢?”李双举适时地抛出了这个问题。

“我觉得,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7岁的李俊洁摸了一下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长大了,要当海军!”5岁的周嘉德认真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并行了一个军礼。

在结尾部分,面对屏幕上出现的一个大大的问号,孩子们陷入了深思:

历史真的不会重演吗?

我们能让历史重演吗?

此时,现场异常的安静,静得甚至能听到孩子们的呼吸声……

“历史不能改写,未来可以创造,就是要让孩子们铭记历史教训,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李双举说。

在接受了这样的精神洗礼后,孩子们的心中也植下了一颗铭记历史、发愤图强的奋进种子。

追寻英烈足迹,植下爱国奋斗、实干兴邦的梦想种子

离开刘公岛,载着一行人的客车驶向荣成成山方向。快到目的地时,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松树映入孩子们的眼帘,远眺宛如林海,碧波万顷。这里,是成山林场的管理区域,也是“千千万万革命青年学习的榜样”——沈秀芹烈士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在沈秀芹纪念馆,孩子们仔细观看馆内陈列的每一件物品。视线拂过饱含沈秀芹真情实感的日记,宣传用过的喇叭,晚上看书学习用的小油灯,绣着“把一生交给党安排”的手绢,聆听着她那不同凡响的故事,孩子们无不为沈秀芹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以及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所感动。

沉浸在感动中的孩子们,紧接着又走进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

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内,一尊郭永怀汉白玉半身雕塑,目光坚毅而安详,仿佛仍在思考和关注着我国力学事业、航天事业的新发展。在聆听了郭永怀烈士以赤子报国之心为国家贡献毕生精力的感人事迹,孩子们再一次被深深感动。

“飞机失事时,郭永怀爷爷为什么要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 看过现场教学片,李双举向孩子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了保护绝密的资料!”“为了造出核武器,不让中国人受欺负!”“为了保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稚嫩的答案中有孩子们自己的思考。

“生死一瞬间,他没有顾及自己的生命,树立了一个极其伟大的榜样。”13岁的郑博元补充道。

16岁的黄映瑞感慨地说:“郭爷爷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爱国和责任,他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学得一技之长来报效祖国。”

“沈秀芹和郭永怀,都用一生践行了‘无私奉献,以身许国’这八个字,就是要让孩子们缅怀他们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学习他们爱国奋斗、建功立业的崇高精神。”李双举说。

在感受了一场灵魂触动后,孩子们的心中又植下了爱国奋斗、实干兴邦的梦想种子。

探访“红色秘营”,植下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责任种子

双举海参亲子红色研学游的最后一天活动,安排在了乳山市诸往镇下石硼村。

下石硼村紧邻马石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1938年这里就是革命根据地,设在村里的被服厂、枪械所等成为支援前线的一股重要力量。如今,这里集中复原打造了“胶东人民兵工历史陈列馆”“北海银行历史陈列馆”“新华制药厂旧址”“胶东军区被服厂旧址”“党员秘密联络点旧址”“兵工三厂修枪组旧址”“马石山惨案旧址”等展馆和旧址,见证着党民同心、共克时艰、稳定后方、支援前线的壮举。由此,下石硼村也有了“红色密营”的美誉。

行走于这些展馆和旧址间,孩子们仔细观看留存的历史资料和实物,一幅幅感人的文字图片,一个个动人的革命故事,一段段艰难的革命征程,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

在“马石山惨案旧址”前,孩子们目睹当年被日寇烧毁、如今仅存的残垣断壁,聆听当年包括马石山十勇士在内的八路军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舍生忘死、英勇无畏、浴血杀敌的英雄事迹,思绪也仿佛被带到了那个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

“八路军舍生忘死,真是勇敢!”9岁的孙铭浩快人快语。

“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应该好好珍惜。”11岁的姜昕彤做了补充。

“红色基因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根和魂。当年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浴血奋战,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要让孩子们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这就是对英雄们的最好缅怀。”李双举说。

在对先烈们的英雄气概肃然起敬之时,孩子们的心中又植下了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责任种子。

走近困难村民,植下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奉献种子

26日上午,孩子们来到了下石硼村79岁的王元江家里,双手将红包交到了她的手里。面对这些上门的“客人”,王元江感动得直说“谢谢”。

王元江的老伴身有残疾,行动不便,长年需要照料,家里生活比较困难。

李双举在得知村里还有个别困难村民后,临时决定增加一个环节,让孩子们代表双举海参向困难村民献上一份爱心,这也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献上一份爱心的过程中,每名孩子都格外用心。

“奶奶好,祝您身体健康!”

“爷爷好,祝您生活幸福!”

一句句暖心话语,让七八十岁的老人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谢谢孩子们”“谢谢双举海参”“谢谢你们想着我们”……老人们握着孩子们和李双举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过意不去,还把从自家菜园里摘来的黄瓜、芸豆等送给李双举。

当天上午,孩子们为5户村民献上了爱心,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也收获到了快乐。

“看着这些爷爷奶奶开心的样子,我自己也很开心;感觉这件事做得十分有意义,真正懂得了‘奉献爱心 快乐自己’这句话的含义。”13岁的周楚皓说。

“这就叫‘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李俊洁直抒胸臆。

孩子们能有这样的心声,正是李双举决定临时增加这个环节的重要用意所在。

这些年,李双举一直行走在播撒爱心的道路上,“中国好人”的善行义举感染了很多人,助力整个社会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就拿助学来讲,双举海参24年助学路,传递的就是一种爱的精神。

李双举骄傲地说,24年走下来,他从来不是一个人在前行。从最开始个人捐助学生,到后来双举海参的员工、加盟店的人员参与,再到现在学校、老师的投入,引领着更多后来者一同努力、传递爱心,激励着更多的师生自觉地“讲奉献 做好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一个人能为别人、为社会做贡献,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李双举说。

在这种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下,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在心中又植下了传递爱心、回报社会的奉献种子。

“擦清历史的镜子,走好未来的路。”李双举说,通过双举海参亲子红色研学游,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奋进种子、梦想种子、责任种子、奉献种子,相信必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迸发出催人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