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去小广场占座,今天下午有小戏小剧展演!”“书记昨晚就在微信群里发了通知,我一干完活就急忙往这赶!”11月4日下午,临港区草庙子镇金井村的戏台前人声鼎沸,2点一到,“乡风文明”威海市小戏小剧展演准时鸣锣开唱。
今年,我市紧扣乡村文明主题,精选了一批新创排的优秀小戏小剧,在全市范围开展巡演、展演活动,以“小切口”讲活“大道理”,用“小舞台”弘扬“大文明”,全力绘就新时代乡风文明新图景,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小切口”讲活“大道理”
优秀剧目点燃群众观看热情
此次小戏小剧展演走进金井村,挑选的都是最贴近农村生活的精品剧目。演出前,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将节目单反复斟酌——有改编自环卫工人李玉坤拾荒助学真实事迹的吕剧《一个钱包》,有再现地下党员王锡全革命历程的情景剧《一生的承诺》,有讲述乳山退休老兵段惠芝真人真事的吕剧《老兵》,有以幽默笔触绘就乡村振兴画卷的小品《村里的地瓜熟了》,有重现威海保卫战峥嵘岁月的情景剧《十八里担架道》,因秋收而暂时沉寂的戏台子,又因小戏小剧展演绽放了活力。
舞台上,演员演得动情;舞台下,村民看得入迷。“我喜欢《一个钱包》,李玉坤的扮演者唱腔太好了。”“《村里的地瓜熟了》也不错,说的都是咱身边事,方言听着也亲切。”特地从草庙子镇嘉和社区赶来的吕剧票友王善英意犹未尽:“要是能天天来演就好了,我一定天天来看!”
演的是农村故事,传的是文明风尚。自9月份我市启动小戏小剧展演以来,一批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深入城乡社区,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唱响文明新风的有效载体,让崇德向善、爱国主义等文明乡风传遍威海的街巷村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精神动能。
“强保障”托底“好团队”
我市掀起小戏小剧展演热潮
“昨天演出时,有个包袱没响,咱们得再琢磨琢磨……”11月5日,市曲艺家协会的排练室内,《村里的地瓜熟了》的展演“复盘会”正在进行。主创人员围桌而坐,开始了对作品的新一轮打磨。
好作品,“磨”出来。从细节的推敲到节奏的拿捏,从台词的凝练到情绪的递进,主创团队将每次展演时观众的反馈化作标尺,在反复锤炼、推敲中提升作品的艺术质感和气韵——而这,已成为小戏小剧各主创团队深耕精品剧目的“金律”。
今年9月至11月,威海市持续开展“乡风文明”威海市小戏小剧展演活动,结合农民丰收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点,以“村居自演、镇街互演、全市调演”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小戏小剧大擂台”,将一批扎根生活、贴近民心的优秀剧目作品送到群众身边去。多层次、全覆盖、多样化的调度安排,在全市掀起了小戏小剧展演的热潮。截至目前,各区市共举办基层展演40余场,市级展演4场,收获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支优秀的创作队伍,既是文化传播的“轻骑兵”,又是乡风文明的“宣传员”。为了鼓励文艺人才精心打磨乡风剧目,用文化力量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今年9月,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举办全市小戏小剧选拔赛,在全市30多个文艺团体中评选出7个优秀团队、8部优秀作品,成为基层展演的主力军。与此同时,我市还划拨16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精品剧目创作经费,让文艺创作有底气、干劲满、信心足。
“文艺角”赋能经济发展
百年老街变身文艺打卡地
今年,从5月到10月,每周五至周日夜晚,我市各文艺家协会的千余名文艺工作者,在栖霞街文艺角陆续推出了200余场文艺表演、近30场综合文艺公益演出。相声晚会、舞蹈快闪、新中式服装秀、乐器演奏等轮番登场,为市民、游客持续奉献着一道道文艺盛宴。
栖霞街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时代气息浓郁。如何让老街重新焕发文艺活力,为城市名片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市文联、城投集团、中青旅联科携手建立文艺角,文艺表演、艺术展览进驻栖霞街,周周有演出,场场不重样,百年老街成功跻身热门文艺打卡地。
“天一擦黑,栖霞街文艺角就热闹了。”如今,每周末的文艺演出,已经成为文艺工作者与市民、游客“双向奔赴”的浪漫约定,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城市各处奔赴而来,百年老街既“有声有色”,又“客商两旺”。
文艺的风从城市吹向农村,当百年老街与文艺角相遇,当小戏小剧与乡村振兴交融,碰撞出的不止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更是文艺赋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李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