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 “过去,山区疫木清理主要依靠人力搬运,效率低、成本高且安全风险大,是防治工作中的主要难点。”乳山市林业部门工作人员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如今开始大规模引入无人机进行疫木吊运,逐步探索出防治工作新路径。
乳山市选用的无人机具备强大的抗风能力和智能航线规划功能,能够自主飞越沟壑,将散落各处的疫木精准运至集散点,显著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作业安全性,更有效减少对林区地表植被的破坏,从源头上避免因开辟运输通道可能造成的线虫二次传播。
在实际应用中,乳山市全面推广无人机吊运作业,日均调配无人机120余台,单机日均吊运量可达7吨以上,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数倍,实现“降本、增效、保安全”的综合目标。另外,创新的航线规划和电池管理模式,进一步压缩作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规模推广和优化资源配置,疫木吊运综合成本降幅达35%。
科技赋能带来的成效正在显现。截至目前,乳山已累计使用192台无人机进行飞防施药,施药面积为42.56万亩次,进度效率提升25%,人力物力成本节省35%。这些数字背后,是乳山市围绕“防得住、治得准、管得久”目标展开的系统探索,科技力量的注入让生态保护与防治效益实现“双提升”。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乳山市同步推进管理机制改革,将传统的“按天计酬”转变为“按吨计酬”,使伐木工和无人机操作手的收入与实际工作量直接挂钩。这一转变打破了以往“大锅饭”的模式,让山上的锯手与空中的飞手形成紧密协作关系,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此外,乳山市同步构建精准飞防施药体系,推动防控工作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通过市级统一采购药剂、各镇分级购买服务的方式,从源头保障药品质量,使飞防成本降低20.8%,天牛密度下降72%。这套集空中吊运、按效计酬与精准飞防于一体的防控体系,为持续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了可靠保障。(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刘义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