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5年威海好人榜

王克:用微分方程求解大写人生

2015-06-08 编辑: 立勇

    王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校教授委员会委员,2014年5月11日因病逝世。他铭记责任,心存大爱,一生坚守师者本色。他在学术上求真理、教学上传真知、做人上讲真诚的先进事迹在广大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他始终把做学问视为开心快乐的事,用自己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钻研,为泛函微分方程及生物数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紧张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1995年顺利获得吉林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王克杰出的科研能力便开始凸显出来。在黄启昌教授的指导下,他很快在《中国科学》上发表论文,首次创造性地建立了Ch相空间理论,撰写了专著《泛函微分方程相空间理论》,为无限时滞泛函微分方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当时安徽大学的郑祖庥先生去东北师大讲学,谈及具复杂偏差变元的泛函微分方程非常重要,但无人关注,理论完全空白。王克连续苦苦求索7天7夜,建立了该类方程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他却因劳累过度,不得不卧床休养多日。自1987年开始,王克又把科研方向拓展到生物数学领域,2004年到威海工作后,他又开辟了随机生物数学研究方向,完成了国内第一部随机生物数学专著,为随机生物数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别人看来,随机生物数学是国内新兴、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研究起来难度很大,属于“硬骨头”,但喜欢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突破的王克却乐此不疲,用自己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钻研,拿下了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

    倾心于教学和科研的王克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他一直十分关注国际研究热点,2003年非典刚刚过去,王克便在第一时间研究SARS传播模型。在查阅各种文献时,他开始接触随机微分方程,并且认识到随机微分方程对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于是义无反顾地踏入这一未知领域。

    数学系青年教师钟云娇是王克老师的研究生,她回忆说:“老师原本对随机微分方程了解不多,这个学科本身门槛很高、很难,当时国内研究随机微分方程的人比较少,著作更少。当时老师已经55岁了,他几乎是从头学起。整个寒假期间,他翻看了能找到的所有相关资料,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向。在我研一下学期的时候,老师就开始在我们的讨论班里讲授随机微分方程了。”

    短短半年时间,从没有基础到能够讲授这门课程,王克老师付出了多少辛劳我们不得而知,但他这种对知识孜孜渴求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学习态度,深深感染了身边的同学们。跟随王克多年的学生都知道,对于研究学问,也许他会觉得累,但从不觉得苦。“对于学习和科研,老师总是乐在其中,他多次和我们说,他觉得做学问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

    潜心的研究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王克在我国泛函微分方程和生物数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自1983年以来,他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280余篇,SCI检索150余篇,撰写教材、专著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他的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作为一名二级教授,他常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主动承担难度最大的课程。他常说:“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教师的使命,学生们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交给了我们,我们只有努力教授给他们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

    从1984年留校任教开始,王克在讲台上整整站了三十年。三十年来,王克老师对教师职业的喜爱始终如当初一样,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生导师,无论身份如何变化,王克老师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于三尺讲台上,黑板和粉笔见证了他三十年的汗水与付出,也分享了他的快乐和收获。

    2004年,受其弟子、时任数学系主任的丁效华之邀,王克老师从长春来到威海,成为哈工大(威海)数学系的一名教师。十年来,王老师一直坚持为数学系100多名本科生讲授《数学分析》、《微分几何》等课程,每周6学时,加上为20余名硕士研究生讲授的每周8学时的专业课,他每周的工作量达到14学时,这还不包括他为研究生开设的每周讨论课。王克在教学上勇挑重担是出了名的,系里安排的教学任务他从不推脱拒绝,还经常承担额外的、有难度的教学任务。2008年起,王克老师在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主动提出要为本科生上《微分几何》课程,因为他在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发现,《微分几何》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讲好这门课,王克老师利用寒假时间翻译教材,做了大量习题,那是他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

    如今在深圳工商银行工作的08级数学系本科生陈知文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在课堂上见到王克老师的情景:“早就听说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是全哈工大数学系的四个二级‘宝贝教授’之一,很多同学还在百度百科找到了一大串听起来就很牛的头衔和经历。然而,上课时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穿得有点寒酸的老人,微微有点驼背,说话时面带微笑。直到他翻开手上的教材,才显露出大师的风范,那种详略得当,那种重点突出,那种形象而透彻,在芝诺悖论,在‘三明治’定理,在选学的戴德金分割,乃至在整个实数系的完备性的所有定理的讲解中,透透彻彻淋漓尽致。他把晦涩的高等数学讲得如此的生机盎然,在所有学生心中播种下了有趣和自信的种子,指引我们带着对美的追求,来面对今后的人生。”

    虽然很多课已经讲了很多年,但每次上课前,王老师都要认真备课。多年前记者采访王克老师时,他就曾说过:“为国家培养精英型人才是教师的使命,学生们把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交给了我们,我们只有努力教授给他们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他们的信任。误人子弟是不可饶恕的罪过。”

    12级硕士研究生陈天睿在考取王克老师的研究生之前曾经做过近一年的中学老师,说起王老师对备课的态度,她深有感触:“老师备课、讲课的态度,远不止优秀能概括。上了这么多年学,也当过一年的老师,我从没见过像王老师这样尽职尽责的老师。”

    在同学们的眼里,王克老师就是“数学学科的百科全书”,不仅自己的专业课讲得好,许多涉及数学其他学科领域和学术界很前沿的知识,他也了解得非常全面,经常在讲课时信手拈来。《数学分析》、《微分几何》、《常微分方程》等是数学系最难的课,也是关系同学们专业基础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课程。王克老师不仅将这几门课讲得很明白,而且很生动,他能在黑板上推导完美的公式,也能用软件画出抽象难懂的图形,晦涩难懂的内容在他的讲解下变成了生动精彩的知识展示。所以,他的课常常吸引学生一遍一遍地来听,许多硕士生、博士生和系里的年轻老师也是他课上的常客。

    除了课程表上列出的教学任务,为研究生开设的讨论班是他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门没有任何报酬的课程是王克老师主动给学生们提供的“营养加餐”,每周日一次,每次三个小时,连寒暑假都不间断,目的就是丰富研究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开始的时候,讨论班上只有王克老师带的几名研究生,后来,系里的其他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也慕名而来,甚至还有一些取得保研资格的本科生也来上王老师的讨论班。

    数学系青年教师吕敬亮曾是王克老师的博士生,他回忆说:“从04年到现在,老师无报酬地给我们上了随机微分方程领域的至少6门教材,每次老师都是不厌其烦地把每一个有难度的知识点讲解出来,唯恐我们掌握不好。”

    07级硕士研究生刘蒙已是国内随机生物数学领域暂露头角的优秀青年学者,回忆起王克老师对自己的教诲,他的语气里满满的都是感激:“大四取得保研资格后,老师欣然答应做我的导师,并让我跟着师兄师姐去研究生讨论班。为了照顾我们这些新学生,在讲课过程中一旦讲到我们没有听到的内容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一遍又一遍地在黑板上推导。但是由于没有基础,前面又落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听不懂,我的情绪很低落。老师知道后,鼓励我‘坚持下来,多熏熏对以后的学习有好处’。正是大四这一年的坚持听课,才使得我有了比较扎实的随机分析功底,也为以后迅速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3年的夏天,威海遭遇多年不遇的高温天气,即便是在最热的那些天,王克老师依然坚持为同学们讲课。讲台上,王老师热得满头大汗,同学们劝老师休息下再讲,但王老师不肯,因为“早点讲完了学生们好开始新的课题”。看着讲台上的王老师不时地拿出手绢擦汗,台下的同学们心里除了敬佩,还有心疼。

    尽管在学生们眼里,学识渊博的王克老师已经是专业领域的“大师”,但他在学术上的严谨和求真仍然让大家敬佩不已。对于专业前沿的知识,他在课堂上总是坦率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老师从来都是这样,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从来不用任何理由糊弄我们”。平日里为人宽厚、和蔼可亲的王克老师在学术上却是出了名的严格。

    如今已是哈工大教学带头人的丁效华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二十年前读研究生时的一件事:“记得有一次讨论班布置我来讲一部分内容,有一步推导我在提前准备时觉得应该很自然,讲的时候就说‘显然’怎样怎样,老师就让我解释一下,结果我却没有‘显然’出来,站在黑板前一身大汗。这以后,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显然’这个毛病再没敢出过。”

    王克鼓励学术上百家争鸣,经常跟学生们讨论很多新的研究思路和问题,他主张边学边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往往是自己一边学习着新知识,一边给学生分配着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