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向着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进发

2018-06-11 编辑: 宋倩

蓝润金枪鱼加工基地的工人正在生产金枪鱼罐头。 资料片

   由大向强

靠海吃海“吃”出新花样

说起渔业经济,威海自信满满——海产品年产量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远洋渔船船队规模全省第一,海产品年加工能力全省第一……

然而,经略海洋中的海洋经济不是单纯的渔业经济。据统计,我市海洋产业增加值130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7.6%,海洋产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的主阵地。但与全国、全省相比,我市传统海洋渔业占比明显偏大。

“大而不强”既是差距所在,更是需求所在、潜力所在。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重拾“海洋自信”迫在眉睫。在6月8日发布的《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中,我市提出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突出威海特色,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建设海洋强市,关键是发展海洋产业。产业不强,经略海洋的根基就不牢固。

《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中的产业强海任务没有简单地按照海洋一二三产来划分,而是聚焦海洋产业转型、产业链条延伸、补齐科技短板、金融服务创新、优势品牌培育五篇文章,大力实施“5+2+2”海洋产业提升工程,重点对海洋优势五产、传统两产和两大海洋服务业进行集中培育、转型升级、重点突破,积极探索海洋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形成海洋强市新动能。

5月10日晚,从太平洋捕捞回运的3000余吨金枪鱼靠港卸船。下船后的金枪鱼立即进入蓝润水产金枪鱼生产车间加工成金枪鱼罐头,而精选的金枪鱼骨则进入10万级洁净车间,通过一系列复杂工艺,制成小分子的金枪鱼胶原蛋白肽,用于研制美容、骨骼修复等功能性产品。

一条金枪鱼打造全新“金枪鱼全海洋加工产业链”,一条鱿鱼建造成了全国单体规模前列的鱿鱼精深加工基地,一条鲅鱼闯出了一个自主化国际品牌……在石岛管理区,三条“小鱼”催生出20多个规模化精深加工企业群体,产品“游”上了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餐桌。

我市不断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海洋渔业由近海向远洋、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海洋制造业由水产品加工向多元产业、由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

山东海之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里加工产品。 记者 姚威 摄

6月初,山东海之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俚岛镇的海带加工厂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负责人毕志屹穿着皮裤雨靴穿梭于8条开足马力的生产线之间。

既然是海中“珍宝”,那就得卖上“宝贝价”。“我们的海洋‘头号蔬菜’是有品牌的。”毕志屹介绍,在10海里以外40米深处海域采用阀式养殖的“深海小海带”,不仅价格更高,还被加工成海带面、海带丝等百余种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如果说资源赋予了威海宽阔的海洋产业维度,那么科技则赋予海洋经济巨大的纵深转型。乘着获批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东风,我市以项目引领产业,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已在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诸多领域抢占制高点。

迪沙药业科研人员向海“问药”。 记者 刘志鹏 摄

迪沙药业集团坚持“问药”海洋,“问”出了一个正在加速形成的海洋生物制药大健康产品集群。以海洋虾蟹贝类为原料,迪沙药业研发提取高科技海洋生物新材料,产品涵盖特医食品、海洋生物化妆品、海洋生物服装家纺品等各大领域。食品级壳聚糖、氨基葡萄糖等5类产品远销欧美,2017年海洋产品销售额5000多万元。

迪沙药业等创新型龙头企业的崛起,带动着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的布局和发展。数据显示,37个重点项目共涉及126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26家科研院所。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与产业孵化集聚创新,成为我市建设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市的重要探索实践。

海洋产业平台的搭建,不断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在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实验室配备生物类尖端设备供入驻项目使用,2.2万平方米的海洋生物梦工场助力海洋科技项目产业化,一座聚焦海洋的专业化园区的轮廓日渐清晰。

在园区内愈发热闹的海洋生物梦工场,海带液化酶解提取项目、南极磷虾油提取项目都已开工生产,可年产5000吨海带调味品原料、50吨高分子褐藻胶;南极磷虾油提取项目正在建立磷虾综合提取流水线。

为争取更多海洋科技成果在威海落地转化,我市还将加快构建“北斗七星”一体联动的协同创新模式,建立柔性引才用才机制,支持涉海企业对口联系涉海两院院士、高端海洋创新人才,夯实海洋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