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向着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进发

2018-06-11 编辑: 宋倩

鸿泰桑沟湾海洋休闲平台游人如织。记者 朱春晓 摄

由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完成的大型豪华客滚船“和谐云港”号在连云港投入运营。 新华社 发

绿色发展 护好纯净的“威海蓝”

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威海近海海域面积1144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986公里,拥有大小海湾40余处、岛屿185个,海洋资源禀赋、丰度指数和开发条件得天独厚,是特色鲜明、名副其实的海洋资源大市。

全市海洋强市建设动员推进大会上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决不能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海洋生态环境,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促进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守护好“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靓”的美丽海洋。

绵延986公里的海岸线上,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47.5%,这是最宝贵的资源,决不允许有任何破坏。今年以来,我市将全力保护海岸线等生态资源作为“三个力保”的重要内容之一,坚守绿色理念,履行“蓝色诺言”,打造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初夏的东部滨海新城,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而有着“新城之眼”之称的逍遥港更是一片蔚蓝。但谁又能想象得到,这一汪清澈的前身是一片虾池子。

逍遥港“蓝色海湾”整治项目经理夏冬见证了这片海岸从“脏乱差”到“清新美”的变化,夏冬用一句话总结海岸整治的效果:“水清了,鸟来了,人也来了。”

3年半的整治修复时间虽然很长,但是值得。如今,1000余亩虾池摇身变成了湿地和港湾,海域海水水质已由实施前的三类提升为二类。

近年来,我市共修复受损岸线75公里、沙滩100万平方米,恢复植被40.9万平方米,清除淤泥200万立方米,清理垃圾140万立方米,移植海藻近百万株,建立完善了包括57个项目在内的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库,其中不乏九龙湾、小石岛等市民耳熟能详的景点名字,带动社会投资近30亿元。

“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将继续恢复海域海岛海岸自然属性,3年内我市修复岸线不少于80公里。

在威海,生态护海还不止一次被上升到法治层面。7月1日起,我市将实施刚刚发布的《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这也是全省首部地级市出台的海岸带保护专项法规,将有效保护我市海岸带资源。

落日余晖中的青鱼滩海上牧场。 资料片
蓝色海岸线,魅力九龙湾。 资料片

入夏,海风徐徐。爱伦湾国家级海洋牧场卖起了“海景”,每天引来数以千计的游人来此感受“牧海耕田”的别样风情。

5月28日,送走最后一批参观长青国家级海洋牧场展馆的游客后,24岁的展馆讲解员刘海艳接上自己的父亲兼同事刘平昌一起回家。

刘平昌再次说起了“那些年,那片海”的故事。以前码头鲭鱼多,竹竿插在鱼堆里都不倒,因此得名“青鱼滩”,一条鲭鱼才卖一毛五。后来由于过度捕捞,鲭鱼越来越少,十分罕见,不大的一条鲭鱼也能要价千元。

“现在的青鱼滩比以前还热闹,多层次养殖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不光鱼儿回来了,闺女也回来了,还当上了这展览馆的解说员。”刘平昌说,虽然鲭鱼没了,但是自打8年前开启分层养殖的海洋牧场模式,鱼儿不仅越来越多,鲍鱼、海参等贝类、鱼类、藻类也都来了。

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没有对立,反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近年来,我市实施威海湾等海域养殖设施清理,近海养殖面积减少了11.8万亩,高品质海洋牧场面积增加了28万亩,海水养殖的效益不仅没有降低,品质还稳步提升。

目前,5处国家级海洋牧场形成“海上森林”,充实了威海的“海上粮仓”。我市还建成省级以上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3处,获得“中国休闲渔业之都”称号。

打造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永远在路上。我市将坚持海陆一体化治理,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监管并重,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行“湾长制”,加快建设生态海洋、安全海洋、健康海洋,让这抹纯净的“威海蓝”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