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建设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威海这样做!

2018-08-29 编辑: 宋倩

建设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威海这样做!

◎记者 杜晓莹 姜慧芳 实习记者 蔡君君

2018“蓝碳倡议”国际会议的举办,向全世界推介展示威海的美丽与成就。会上,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作了题为“多措并举 精准用力 全力建设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专题演讲,作为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威海,向全世界呈现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我市始终坚持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不断强化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提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今年,我市出台的《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坚持五个导向,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重要的位置。去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1307.5亿元,占全市GDP的37.6%,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达45%以上,近海海域水质达标率100%。

科学规划引领

1046平方公里岸线全部纳入规划

区域规划方面,在全国率先编制《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将全市1046平方公里的岸线资源全部纳入规划范围,确定“阳光海岸”“自然海岸”和“发达海岸”的规划目标,将全市海岸资源划分为12大类,制定针对性的用地用海管制规划和政策。同时,配套出台《海岸带管理与保护意见》《海岸带执法巡查办法》,构建“日常巡查+重点布控+技术监控+协管员”四位一体的网格化执法监管体系。

海域专项规划方面,我市组织编制《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红线控制规划》等,其中《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发布,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海洋区划规划体系。

海洋产业规划方面,依据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和海岸带分区管理规划,我市分别制定《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海洋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游艇产业发展规划》《休闲渔业产业发展规划》等20多项专门规划。

生态海域使用

培育12个特色园区

为对海域资源进行保护性利用,我市严格控制围填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较大的项目,凡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办。

我市通过海洋产业园区化布局,引导海洋产业项目向园区和基地集聚,最大限度地提高海岸带利用效益,先后培育海洋生物医药等12个特色园区,其中4个园区成为全省首批海洋特色园区。2017年,4个省级海洋特色园区形成省级以上科研成果261项,实现涉海业务收入732.2亿元,成为海洋经济全要素发展的新亮点。

海洋碳汇产业化发展领域,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贝藻碳汇实验室、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海洋生物与碳汇研发基地等,与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及国内海洋碳汇研究的主要科研院所和团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海洋碳汇研究。

严格保护管理

总投资280亿的项目拒之门外

为保护海洋生态资源,我市坚持用海项目限制性进入,出台《威海市海岸带保护条例》《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等,并率先成立市领导挂帅的海域使用审批领导小组,严把涉海项目审批关,严守生态红线和“产业红线”,先后拒绝总投资280多亿元的项目。

我市还坚持污水排放双向化控制,推行陆源污染排放总量和排放标准“双控”制度,实现总量控制、达标排放。先后铺设改造城市污水管道400多公里,新建、改造万吨级以上污水处理厂10座;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2处、省级湿地公园5处,培育河道及入海口湿地12万亩。目前,全市工业污水直排口达标排放率、城镇污水处理率、河流入海口环境功能达标率均为100%。

我市通过综合整治、植树造林、修复湿地、恢复植被和增上旅游、健身设施等方式推进海岸景观生态化建设,建设清洁沙滩200多公里、千公里生态廊道和30多个公益性滨海公园、7处大型滨海旅游度假区,形成环绕整个海岸线的生态景观链。

积极涵养修复

各类保护区总面积达3万公顷

我市不断加强养殖清理整治,持续开展海洋生态修复整治,修复海岸带75公里,整治沙滩100万平方米;通过“退养还海、退池还滩”,先后恢复桑沟湾、乳山河口、黄垒河口等近岸植被40.9万平方米,有效增强了海岸带生态承载能力。

强化海洋保护区建设管理上,我市在保护区内,除必要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禁止其他任何生产建设活动。目前,全市建立荣成大天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山头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等5处自然保护区;建立塔岛湾等7处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建立30多处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和原良种场,各类保护区总面积达到3万多公顷。

我市采取增殖放流、人工鱼礁、海藻移植等综合性措施,增加海洋生物资源量,累计建成人工鱼礁4万多亩,放流渔业苗种110多亿单位,占全省增殖放流总量的30%,建成海洋生态牧场2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