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胶东

壮志未酬身先死 留得浩气贯长虹——胶东特委第一任书记张静源

2020-08-21 编辑: 仲鹤

在胶东有这样一位坚定的革命者,为了党的事业,背井离乡,到处奔波,竭尽忠诚,矢志不渝;他走到哪里,革命的种子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他就是中共胶东特委第一任书记张静源。

张静源,原名张守仁,化名舒实夫,1901年10月出生在山东省博兴县高渡村一户富裕农民家庭。他自幼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特别喜欢古典文学和中外历史故事。在村上他尊老敬幼,和睦乡里,被人称为“有出息的好后生”。

半岛求真思解放 故乡播火盼燎原

1917年,16岁的张静源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适逢五四运动波及济南,他满腔热血投入运动,同广大师生一道参加罢课、游行、抵制日货等活动,呼唤民众团结起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张静源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并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1920年师范毕业后,张静源返回原籍,先后在多地从事教学,每到一地都深受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1923年,他在史口小学任教时,成绩突出,被任为县教育局督学。此前,督学多为教育界的元老和地方上知名人士担任,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年青人被聘为督学在当时并不多见。

1927年春,张静源经熟人介绍到青岛一带教书,被聘为青岛沧口区宋哥庄小学校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疯狂屠杀共产党人,镇压革命群众,张静源愤然退出国民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青岛宋哥庄小学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登门求见多位热心教育事业的知名人士募集经费;他和爱人省吃俭用,省下钱来用于学校扩建;说服村民腾出祠堂做教室,免费吸收贫苦儿童入学;创办平民夜学班,教百姓识字,传播革命道理。他通过教一个“权”字,告诉大家,人,生来是平等的,要过上好日子,就要通过革命手段建立一个权利公平的新社会。

临危受命顶风雨 暗夜沉沉见亮源

莱阳是胶东半岛建党较早的县,早在1927年就建立了半岛地区第一个党支部。1928年建立以李伯颜为书记的中共莱阳县委,不久李伯颜遇害,莱阳党组织陷入瘫痪状态。

1932年4月,张静源以教学为掩护到莱阳县万第、水口等地开展党的工作,几个月时间便建立起3个区委、2个特支、2个支部。8月,张静源由刘松山和王之凤介绍到位于海阳市南部的香山小学任教,11月,在海阳大黄家村成立了海(阳)莱(阳)特支,并兼任书记。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次年在莱阳万第镇水口村成立中共莱阳中心县委,张静源兼任书记。在县委的领导下,莱海一带党组织重新活跃起来,党员发展到900余人,成立了8个区委,建立了100多个党支部。他的足迹遍布胶东各地,就像革命的播种机,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播种、耕耘。

由于长期奔走革命,积劳成疾,有时胃病复发,呕血不止,仍夜以继日地工作。“香自寒来梅傲雪,山色皑皑梅更洁。春神送暖融六出,风鸟欢唱颂梅歌。”张静源为学生的题诗,寓意共产党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在白色恐怖下,蔑视困难,去争取胜利的坚强信念。

擎旗挥剑除魑魅 洒血抛颅泣杜鹃

1933年2月,受中共山东临时省委委派,张静源到牟平、海阳边区筹建胶东特委。张静源到来后,首先选定牟平、海阳交界的霄龙寺(现属乳山市)作为秘密联络点,以饲养鸡、兔和蜜蜂为掩护,在此密藏枪支弹药、党内文件和油印机等。3月,特委成立,张静源任书记。他亲自视察指导,各地的同志以买卖家禽为名前往霄龙寺联络。这里,实际上成了胶东特委的秘密联络站。

在斗争实践中,张静源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他动员同志们买枪、募枪,收集散留民间的枪支。他规定党的领导人配备短枪,注重学习军事,并派员到外地学习游击战争经验。

到1933年7月,中共莱阳中心县委在莱(阳)海(阳)边区建立了40余人的武装游击队。这支革命武装,打土豪,锄恶霸,镇压叛徒,一次夜袭金口(现属青岛即墨区)盐务局,缴获长短枪60余支。

红土一抔埋玉骨 清河涌浪悼英贤

1933年8月,张静源带着爱人和刚满月的儿子来到烟台,准备让妻子以缝纫为掩护,建立党的秘密机关开展工作。可是,在烟台仅住了五六天,党组织就派人通知他到莱阳处理问题。谁知这一去,竟成了永别。

原来,混进党内的徐元义,道德败坏,贪污腐化,他为了争权夺利,在党内拉帮结伙,另行组成了一个“莱阳县委”,与莱阳中心县委相对抗。9月,李仲翔受命到胶东巡视并解决莱阳的问题。

李仲翔到莱阳后召开会议,决定合并后的县委仍由张静源兼书记,宋华鹏、徐元义为副书记。徐元义恶习不改,拒不交代工作。为了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张静源亲自去做徐元义的工作,有的同志劝他不要去冒险,他却说:“为了挽救党组织和同志,就是虎穴也要去闯闯!”野心勃勃而又阴险狡黠的徐元义孤注一掷,纠集了徐元璋、徐元洪等几个歹徒,于1933年10月12日,将张静源暗杀于小徐格庄村外,并残忍地毁坏了他的面容。张静源时年仅32岁。

编后语

张静源生前曾说:“我要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如果我死了,能立2尺长的小碑,写上‘社会主义者张静源’,我就心满意足了。”他短暂的一生,足迹遍布烟台、青岛、威海,胶东各地都撒下了革命的种子,培育了革命中坚。新中国成立后,张静源烈士的遗愿实现了。在莱阳红土崖,党和政府为他修墓刻石,建立了纪念碑,以志烈士功名永垂不朽。(来源:中共威海市委党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