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创新“基因”集聚威海发展新动能

2021-01-12 编辑: 宋倩

      寒冬时节,我市处处涌动着创新的热潮——威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获批山东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共同体,正加快提升自主研发和创新孵化能力;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正计划与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共同建设工信部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历经多年发展,立足山东半岛、以两化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正逐渐昂起创新链龙头,成型成势。

      区域创新中心是培育新经济、新动能,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创新高地。自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以来,我市便将打造创新载体、构建创新高地作为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以新机制、新模式打造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组建威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暨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依托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山大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4个重大创新平台,搭建“1+4+N”创新平台体系,加快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我市引进和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先后引进北大、吉大、青大等高校,落地建设了一批面向产业创新的研究院,全市这类新型研发机构达50家;碳纤维、医疗器械等技术创新中心成为产业创新源头,全市技术创新平台达1013家,其中国家级26家、省级334家。

      “大生态”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大环境,孵化器、产业园等“小生态圈”则持续为我市各类创新主体转型发展“输送”着“精细粮”。

      1月6日下午,借助山东双创人孵化器提供的共享平台,弘科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非标样品正式走下生产线。作为一家从事自动化设备定制的小工作室,样品的成功下线,预示着弘科有了向“科创型企业”进军的王牌。

      “入驻孵化器后,大到技术攻关,小到政策解读、知识产权申报,都有专人辅导帮助,让我们缩短了成长周期、理清了发展思路。按照目前的发展,预计明年就能‘破壳’独立了。”公司负责人说。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深入推进,我市围绕重点培植的七大产业集群和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启动孵化器“聚集提升”工程,加强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与企业之间的创新要素互联互通,通过孵化项目、孵化成果,促进现有平台不断孕育、衍生高科技企业,快速实现拓展产业链条、布局新兴产业的优质项目、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落地结果,不断壮大新旧动能转换的生力军。截至目前,全市现有省级以上双创载体55家,近三年累计毕业企业182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63家。

      走进威高集团的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紧张忙碌地调试着一批最新研发的微创手术机器人,这是企业和天津大学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如今,依托中科院——威高计划,威高集团已与41家国内科研机构开展实质性合作,实施重大研发项目52项,13个项目落地转化,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100亿元。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让创新持续迸发动力,离不开企业与高校院所的“牵手”合作。三年来,我市聚焦国际国内创新资源,持续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体联动创新格局,“威海科技创新暨成果转化合作大会”“首届全国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大会”“中欧膜技术创新合作大会”等成为威海特色名片,全国50多所高校院所与我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发布高校科技成果近6000项。深耕日韩、面向欧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我市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帮助企业解决“成长的烦恼”。

      产学研合作带来的不仅有创新性理论成果,还有“实验室”里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生产力,不断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支持力度,扎实推动行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利用中欧膜技术应用研讨会,实现从理论研讨到中欧膜技术研究院、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的转变,引进膜产业科技企业24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典范。

      ■故事

      国际膜产业园区长成记

      2018年10月底提出规划构想,2019年7月9日落地开园,仅8个月时间,一座现代化产业园区——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就从梦想变为现实,在环翠区羊亭镇安家落户。

      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这座国际性膜产业园为何能落地威海?原来,从2004年开始,我市连续17年举办中欧膜技术研究与应用研讨会,逐步建立起国内外膜技术相关专家交流、合作的平台,膜产业在威海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丽蝶变,为后续膜相关技术的转化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在政府高校的牵线搭桥下,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建成。开园当天,就有12家企业第一时间入驻园区,搭上了产业发展壮大的“顺风车”。到如今,已有24家企业融入了园区的大发展中。

      入驻园区的威海锦盛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鼎智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威海格润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都是国内膜行业的领军企业。园区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国内膜行业的龙头企业?

      “优质贴心的服务、优惠便利的政策、广阔的产业创新平台功不可没。”在大家眼里,园区之所以能快速落成,以上几个原因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背靠欧洲膜学会、意大利膜研究中心、中国膜工业协会、哈工大中欧膜技术研究院,园区发展有了技术支撑,让园区企业底气十足。

      这样的发展氛围让企业如鱼得水。提起来威发展的一年多时间,威海锦盛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王波感触颇深:“我们企业总部在青岛,一开始到威海投资,看中的就是专业化程度高、厂房标准高、研发技术高的园区平台。”如今,在享受到一系列的政策优惠和优质服务后,王波又在筹划一件大事——将公司总部搬迁到威海来,借助资源、政策、服务等一系列“东风”将企业做大做强。

      如今,园区早已建设成为一个拥有6.5万平方米的综合楼、专家公寓、3栋研发车间、2栋生产车间,1155平方米展厅的综合性园区。对于产业园后续的发展,市区两级早已运筹帷幄。“计划5年内,集聚50家行业企业,形成100亿左右产业规模,成为国际化特色创新园区,成为转化带动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的水处理及膜技术产业基地。”园区负责人说。(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文思 陈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