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突破“卡脖子”困境,制造业动能转换“加码”

2021-07-10 编辑: 时英艳

聚焦“高度关注、着力解决”问题系列报道㉔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表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我市2个集体2名个人上榜,其中,以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探求碳纤维新发展而闻名业界的光威复材获得“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先进集体”称号,专注于传统纺织行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的威海魏桥科技工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艳红获得“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先进个人”称号,成为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代表。

      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新动能,新旧动能转换的这一总体要求,也是我市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目标方向。近年来,我市将实体经济发展与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相结合,以“动能转换”持续升级先进制造业“发展引擎”。“十三五”期间,全市“四新”经济占比超过30%,七大产业集群初步建立,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231家,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

      如何让制造业进一步向好向新发展?年初,我市将先进制造业发展作为高度关注、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聚焦产业新发展、项目新进展、技术新应用,全力以赴激活制造业新动能。

      朝着这一目标,我市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正加码提速。刚刚出台的《威海市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2021-2022年)》,明确了27条高质量发展措施,其中,以七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以“四新经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生态成为方案的“重头戏”。

      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传统制造业急需寻找新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急企业之所急,既做政策的执行者,也当企业的后援军。

      63家电机行业相关领域的企业在市工信局的组织下坐到一起,服务商、供应商随机交流,结识“新朋友”,一场技改对接会,促成了企业需求与市场供给的有机结合。

      今年以来,市工信局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聚焦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展开对接,举办十余场技改对接会,主动“疏通”上下游企业,带动传统制造业企业技术提升,培育发展新动能。

      聚焦当前我市企业众多,市级层面部门联系不精准的问题,我市计划将2154家省“十强”企业和2390家“四新”企业全部落实到所属区市、行业牵头部门,由区市安排专人,通过“一对一”帮扶,将企业所反映问题纳入问题清单和工作台账,持续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相较传统产业的“改”,新兴产业的“创”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企业需求如何满足?我市相关部门对照产业清单,对信息技术、海洋生物等“渐露头角”的新兴产业进一步挖潜,采取“靠前服务”,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激发先进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日前,百合生物收获了一笔来自省政府的“资金红利”:在市发改、税务、海洋、财政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企业成功获批全省“十强产业领军企业”,得到2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企业新品研发生产。

      聚焦新兴产业技术更新缺乏资金的问题,我市充分利用省、市相关政策,引导企业积极申报争取“红利”,并在传统的奖补资金和政府引导基金之外,探索市级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等方式。今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对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调整等项目进行扶持。“今后,我们每年都会安排资金用于股权投资工作,同时积极争取省级技改项目,推动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市财政局工作人员介绍。

      创新是动能转换的内生动力,我市持续拓展“1+4+N”创新平台体系,利用区域内现有高校资源,新建一批专业化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实施好新兴产业“金种子”科技型企业繁育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等,引导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记者手记

      抓主要矛盾,扶持企业“精准实”

      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威海市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工作方案(2021-2022年)》的出台,还是助企惠企等对接活动的举办,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让我们看到了全市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决心,感受到了各部门协同助推发展的良好氛围。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抓经济发展,同样也要抓关键,抓主要矛盾。当前,我市打造了七大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十条优势产业链,立起了发展的“四梁八柱”,而面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目标要求,尚需在“先进”二字上进一步做文章,积极解决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企业创新资源仍显不足的主要矛盾,以现代化企业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全市经济整体提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立足实际,我们不仅要以大范围技改和数字化、信息化打造,为企业畅通发展渠道,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要从源头入手,以更加有力的人才和资源政策激发广大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身科技研发的积极性,催生更多“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挺进。

      帮扶企业,不是“一阵风”,也不是“一头热”,对于企业的发展需求,只有精准对接、精准服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眼下,随着重点企业有了“一对一”的“服务专员”,相信我市对企业的帮扶也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文 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