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长津湖27军』出自威海!3位亲历者回忆:汽油洗伤口、撕被抽棉救人、一把炒面一把雪…

2021-10-10 编辑: 时英艳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

      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

      一部《长津湖》让无数人“破防”

      这部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

      长津湖战役为题材的影片

      以英雄团队“穿插连”战斗行动为主线

      将抗美援朝精神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深刻诠释了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

      

      作为一名威海人,你必须知道一件事

      电影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9兵团27军

      其前身是原八路军胶东军区地方部队

      是天福山起义的革命火种

      是红色胶东走出去的人民子弟兵

      威海无数英雄儿女

      在这场战役中

      不怕牺牲、英勇战斗

      幸存下来的3位威海老兵

      张锡友、田序华、刘玉峰

      为我们还原那场冰湖血战

      讲述最真实的战斗细节

      用他们的话说

      “把革命的根留下 是永不言退、人民必胜的信念!”

      

      张锡友 第九兵团19医院:

      “盐水不够,汽油代替,撕棉被给伤员做包扎”

      10月5日,92岁的张锡友到影院看了《长津湖》。

      “现实远比电影呈现的更残酷!”张锡友说。

      作为后勤医院的战士,张锡友的工作是救治伤员。

      “那时候战场上的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张锡友说,用来清洗伤口的生理盐水不够,甚至用汽油来替代,很多人因伤口感染而失去了手或者脚。

      长津湖战役,志愿军伤员激增,张锡友和战友们每天都去背伤员,遇到战死或者冻死的战士他们也会背回来。

      “把牺牲的战士放在一起,让他们在一起,就算回不了家,这样相伴着留在这里吧。”张锡友说。

      每每看到电视新闻播放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张锡友总是万分感慨,“你们可算回来了。”

      “他们都和我当年一样,20岁左右的年纪,每天都有人死去,我们能做的却很有限。”张锡友说。

      有点热稀饭,就让给伤员吃,张锡友他们吃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

      包扎的绑带不够,张锡友他们把自己的棉被撕了,给伤员包扎,他们只能缩在一起互相取暖,抵御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

      张锡友有一枚长津湖战役的三等功奖章,“我们都是幸运的,我没想到我能够回来,这个奖章一直在提醒我,不要忘了我们曾付出的巨大牺牲。”他说。

      

      

      田序华 第九兵团20军59师176团2营5连3排:

      “一个连130人减员到50人,最后一副担架救了自己”

      长津湖战役,给田序华的身上留下了三处枪伤,在手臂和大腿上。他敬军礼的姿势并不标准,右手小指始终卷曲,那是被冻伤后的症状。

      “零下四十度,半点不假的零下四十度!我们白天在山区行军,因为没有御寒的衣服,我和许多战友一样,耳朵冻坏了,手脚也冻坏了,晚上睡觉,很多战友找个雪窝子两两靠在一起,第二天起来一看,有的人冻死在里面了。”田序华说。

      “往前冲,遇上就打。”连长当时下命令的声音时常在田序华耳畔响起。田序华今年92岁,他说这句话自己永远不会忘。

      长津湖战役中的死鹰岭阵地,传说鹰飞到死鹰岭上空,血就会马上被冻僵,电影中的“冰雕连”的故事就源自这里。

      田序华也上过死鹰岭,他和战友们在死鹰岭上反复争夺,枪林弹雨间,田序华举枪的左手中了子弹,他当时只觉得左手一麻,想用右手托起枪,一转身右腿又中了一弹,田序华受伤倒地。

      战友隋树连看到了,他把田序华拖到了隐蔽处,“你坚持会儿,等我把子弹打光了,我把你送下去。”隋树连说。这是田序华听到的最后一句话,然后他就昏迷过去。

      田序华后来听说,隋树连把他背下阵地后,遇上运送伤员的最后一副担架,上面抬着战斗牺牲的连长刘福全,抬担架的战士,最终含泪把连长放在了战壕中,换上了还有气息的田序华。

      这一场战斗,田序华所在的连队由130多人减员到50多人,那副最后的担架,救了他。

      

      

      刘玉峰 第九兵团20军59师177团2营营部:

      “穿单衣、用步枪,一把炒面一把雪”

      “在战斗前线,我们的战士穿着只有一点棉花的单衣,有的人就穿着胶鞋,走在雪地里就像踩在刀子上。”刘玉峰回忆起当时的战斗场景,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冷。

      而对战的美军防寒措施一应俱全:手套、风雪大衣、防水鞋、水兜、睡袋等。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的“高级干粮”是一种炒面,用面粉炒熟制成,刘玉峰说,吃的时候,经常会噎到,战士们都和着雪吃。

      更多的时候,是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咬不动,就放在衣服里,用身体焐热一点点再吃。

      “不对等”的条件不仅仅体现在物资补给上,更是武器装备上。

      “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作战,可以随时呼叫空中支援,拥有坦克、大炮和大量装甲汽车。

      而志愿军只有少量火箭筒和迫击炮,大多数人配有一把步枪,“我们那时候有一种自制的武器,用铁皮层层包裹着的炸药,威力比手榴弹要大,一人只发一个,要看准了才舍得扔。”刘玉峰说。

      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为什么志愿军战士能够取得胜利?

      刘玉峰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我们每个人都不惧生死,中国人不会被任何人欺负。

      现如今的刘玉峰,是文登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红色讲解员。

      “我想把长津湖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孩子们知道这段历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刘玉峰说。

      (Hi威海客户端记者 王璐瑶 李松蔚/文 刘彬/图 刘思冰/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