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教育

说不出口的求救——非自杀性自伤

2023-10-10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新闻客户端
  在诸多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困境中,“自伤”堪称最令人担忧的情况之一。不论是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需要正视儿童、青少年自伤现象,理解并且帮助处于强烈心理冲突中的孩子们。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威海市立第三医院带您了解儿童“自伤”行为,共同守护孩子的美好未来。
  在无自杀动机的情况下采取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地对自身组织造成轻到中度损伤,且不被社会接纳、认可的行为,就是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
  NSSI行为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学业压力和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更多的是在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略情绪需求。儿童、青少年群体中NSSI行为的发生率也呈现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精神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出现自伤行为的原因有哪些?

  生物学因素。目前研究证实: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脑内的阿片肽系统功能失调有关,此系统可通过提高疼痛的阈值,降低疼痛敏感性来强化自伤行为。另外,儿童青少年的自伤行为还涉及到多巴胺、五羟色胺、HPA轴等系统的功能失常。
  个体因素。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最常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伴随出现的是抑郁情绪,其次是焦虑、物质滥用、进食障碍等等的问题。所以,在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时,要警惕孩子是不是正在饱受精神疾病的摧残。
  家庭因素。如果一个家庭里面冲突不断,缺乏凝聚力,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关心、支持和帮助,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就很难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压抑自己的情绪。与此同时,被家长过度保护、过度控制或是长期被忽视、遭遇虐待的孩子,很难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这类家庭中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也容易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
  社会环境因素。儿童青少年在面对学习压力、成绩不理想、老师责罚、家长期望过高等问题,都可能诱发自伤行为;在当前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儿童青少年也会极易受到网络上的负面信息的影响而出现模仿性自伤的行为。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该行为,应该怎么办?

  首先,家长要先稳定好自己的情绪,保持沉着冷静。不要对孩子进行说教、批判、训斥,这样只会把孩子推向更痛苦的境地。
  其次,家长要试着陪伴孩子,给他们安慰和拥抱,帮他们处理伤口。这样做并不是鼓励孩子去伤害自己,而是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孩子做出什么样的举动,他(她)都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宝贝。
  最后,第一时间带领孩子到精神专科医院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精神心理医生会如何治疗?
 
  心理治疗。目前临床中常见的心理治疗方式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辩证行为治疗(DBT)、人际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及系统式家庭治疗等等。
  药物治疗。通常会选择抗抑郁、抗焦虑药物,与心理治疗联合使用。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中医针灸治疗等等。
  温馨提示:以上治疗手段均需要在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指导和操作下进行。

  威海市立第三医院(威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专家呼吁各位家长:

  要学会调整过度控制、忽视等不良的教养方式,给孩子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引导、提高孩子的情绪表达和管理能力。家长可以主动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科普知识,及时与老师沟通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孩子确实存在心理问题,甚至有患病的可能性,要及时就诊,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科学地应对,不要讳疾忌医。(来源:威海市立第三医院)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王
复审:姜
编辑: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