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教育

于长征:仁心妙术 “铁匠”也有“绣花”功夫

2023-12-11 编辑: 威海新闻网·Hi威海新闻客户端
  在很多人眼中,骨科医生就如铁匠一般,他们的手术台上除了常规的刀剪钳针外,还有电钻、骨锤、螺刀和钉子等,手术中的操作就是“勾锤钻凿,钳拧钉撬”。
  对此,威海市中心医院医生于长征并不认同,在他看来,骨科手术不单纯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每一台手术都是在创造一个作品。这位从医20多年的骨科医生笑称自己“有一手绣花功”,是一名完美主义者。“只有在手术中把每个细节都做足功夫,患者才能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毫厘之间见真功
  骨科医生干的就是敲敲打打、修修补补,把断了的接上、把缺损的修补、把多余的去除?于长征笑而不言,从医20多年来,他知道每一个需要手术的患者,都需要下足毫厘功夫。
  2021年,一名浑身是血的患者被120送至医院急救中心。患者身插一根一米多长、直径约18毫米的钢筋。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钢筋自腋窝插入,后背穿出,致使腋神经断裂、腋动脉神经挫伤,同时伴有肩胛骨骨折及血管损伤。
  由于腋窝部位神经血管密布,手术中可能存在因大出血而死亡的风险。接,手术难度可想而知;不接,病人可能危及生命。从医20多年的于长征,看到如此凶险的情景也震惊了。“这种程度的贯穿伤无论采取哪种救治手段,对医院、对医护人员、对患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一边是超乎寻常的巨大挑战,一边是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和期待。于长征和同事迎难而战,遵循术前制定的严密方案,经过2个多小时奋战,成功手术取出穿透患者腋窝的钢筋并顺利完成整台手术。“这样的手术,只有一次机会。我们能做的,只有竭尽全力。”于长征说。
  为高龄并伴有严重基础病的患者进行手术,同样是骨科医生严峻的挑战。在于长征记忆里,有一位患者99岁,走路时不小心摔倒,起来后感觉右侧髋骨疼痛,无法行走,被确诊为髋部骨折。
  老人年事已高,心肺等器官功能退化,而且肺部有感染,麻醉和手术风险极高,处理起来更棘手。最终,医院成功为其进行了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
  工作日门诊、手术连轴转,就连休息日也经常排得满满当当,这对于骨科医生们来说似乎习以为常。“门诊加号是家常便饭,一些专门从外地赶来的患者我们也不忍心让他们白跑一趟。手术经常一站就是一天,骨科的手术不仅是体力活还有很多老年患者,我们更加需要耐心对待。”于长征说。
  医生很忙,这是共识。但他已习惯了这种忙碌,心里踏实。“只要病人需要我,就是再累,也要坚持在手术台上。”
  极限之中求突破
  把自己的关节锯掉,换上人工关节,这样的事情无论发生在谁身上都是一个重要并艰难的决定。于长征说,从医多年来,前来就诊的患者在关节置换手术这个问题犹豫不决,他们都在担心:换个假关节到底能不能好使?手术效果怎么样?万一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怎么办?不做手术我还凑合着能走,万一手术做坏了,落下残疾怎么办?尤其是老年人,思想更趋保守。对于患者的种种担心,于长征都进行了耐心的解答及分析。
  于长征说关节置换手术可以让病人得到一个不疼的、功能活动近似于正常人的无畸形关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其实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医疗技术,手术的质量与疗效取决于手中医生操作是否认真谨慎。在做每一台手术之前,他都会进行充足的准备,并与病人进行良好沟通,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做好每一台手术。在手术中,他对于避免神经、肌腱、血管的损伤有着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对每一次切割、分离等操作都要求非常精确,因为有时甚至需要精确至毫米,否则术中失之毫厘,则术后病人功能恢复也会差之千里。
  病人眼中的于长征,手术做得又快又好,仿佛没有什么能难倒他。
  但身边的同事、父母爱人,知道他在背后默默下了多少功夫。每天学习,是他保持了20多年的习惯。此外,他还常常观看国内外骨科领域专家讲课和新技术手术直播,不断开拓眼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骨科手术对医生要求非常高,首先必须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尤其是神经血管,关节周围的手术容易损伤神经血管,一旦损伤神经血管,就可能造成肢体功能障碍。”除了常规的刀、剪、钳、针外,骨科手术台上还可能出现电钻、骨锤、螺刀和钉子等器械,不同于大家眼中的“骨科大夫干的是体力活”,在于长征看来,骨科手术的特点在于粗中有细,骨折复位等手术可能动作比较大,耗费体力,但面对密如蛛网、细如发丝的神经血管,又要求医生非常严谨细致。“医学太深了,要想学好,必须进一步深造,一步一个脚印,否则就会落伍;患者的期盼和认可就是我们学无止境的最大动力。”于长征表示。(来源:威海市中心医院)
总编辑:殷洪军
值班总编:张军涛
复审:颜燕军
编辑:岳 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