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环翠区建成一家“全龄友好市民学校”

2024-04-01 编辑: 宋倩

      为满足辖区居民学习及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居民“15分钟学习圈”,今年,环翠区环翠楼街道以市场化思维探索社区综合运营新模式,通过“政府+专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的方式盘活空间资源,打造了“全龄友好市民学校”,成为居民课余业外的“加油站”。

      兴趣班变“公益课”,党群阵地“活”起来

      每天,位于环翠楼党群服务中心北楼的各学习室都热闹十足,许多市民在这里学习技能、培养爱好、陶冶情操。

      西南村社区居民卢金就是其中一位。因为每天下班较晚,他一直寻找专业托管机构,让五年级的孩子放学后有地方写作业。得知环翠楼街道开办了“全龄友好市民学校”,这里既有专业的教师团队,又能用家庭“信用存折”兑换两节免费课,课程也比外面的托管机构便宜,他当即为孩子报了一个月的托管班。“有人接孩子,还能辅导孩子做作业,一个学期的费用也不高,太合适了。”卢金说。

      不仅孩子们,青年人和老年人在这里也找到学习乐趣。

      环翠楼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龄友好市民学校”针对孩子,以“童年时趣”为主题,开设“低幼早教课堂”“三点半”童年乐园等课程和“冬令营”“夏令营”,提供托育托管、辅导作业、社会实践等服务;针对上班族,以“奋青时代”为主题,开设青年夜校、手工课、舞蹈课、烘焙课等特色课程,成为上班族的“晚间充电站”;针对老年人,以“晚年时光”为主题,开设“老年大学”,提供中国舞、太极拳、剪纸等课程。在这里,不论什么年龄段,基本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课程。

      环翠楼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龄友好市民学校”采取“政府+专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模式运作,引入慈善类社会组织籍时公益服务中心以及第三方社会企业威海朗图文化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环翠楼街道低偿提供空间、场地,社会企业提供课程,社会组织进行专业指导,实现“公益”和“市场化”双赢。

      除了提供空间和场地,环翠楼街道还建立了资源“蓄水池”,将辖区内公益市集上社区运营产品售卖的收入、爱心企业的捐款等资金全部纳入“公益微基金”,提升社区造血能力,反哺基层治理。

      该街道计划每年为市民提供不少于300场次的公益课程。截至目前,“全龄友好市民学校”开展全年龄段教育、文化活动102场次,受益人群达到1.2万余人次。

      “信用+”凝聚向上力量,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阵地

      “全龄友好市民学校”里,公益书法课最受大家欢迎。与其他课不同的是,公益书法课授课老师是环翠楼街道辖区居民尚恩亮。尚恩亮是一名书法爱好者,平时没事就到社区写写画画,是社区“人才库”中的一分子。“全龄友好市民学校”开办后,他主动请缨,开设公益书法班,免费教学员学书法。

      在环翠楼街道,很多有才艺的“社区达人”和尚恩亮一样,积极加入志愿者教师团队,为“全龄友好市民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全龄友好市民学校”还与信用和美德紧密联系起来。环翠楼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发挥美德信用建设的正向激励作用,不断丰富信用积分应用兑换场景,辖区居民凭借家庭“信用存折”,即可兑换特色课程体验及儿童托管服务,推动美德信用建设与居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

      “利用‘信用存折’,父母可以用信用分给孩子兑换课程,社区达人可以通过公益授课加信用分,实现‘一人积分、全家受益’。”环翠楼街道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好处是,不仅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诚信体系建设,而且还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前不久,正值植树节,环翠楼街道组织各社区志愿者开展“共建绿色家园 共享绿色生活”主题植树绿化文明活动,东南村社区居民宋海英是队伍里的“新面孔”。

      宋海英一直想加入社区舞蹈队,但因为舞蹈底子比较差,始终对自己没信心。“全龄友好市民学校”开办起来后,在环翠楼街道工作人员鼓励下,她免费体验了几次舞蹈课,一下子激发起学习舞蹈的热情。“街道事事都念着咱,咱也要力所能及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宋海英说。

      有了这一基层社会治理新阵地,目前,环翠楼街道社区治理中的“新面孔”增加了1400余人。(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万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