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记者蹲点报道·春之声丨太空多了双威海造“慧眼”——探寻威海新质生产力⑦

2024-04-02 编辑: 宋倩

      

      3月27日,在位于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一楼的卫星激光通信链路模拟试验室内,一个身披银色“外衣”的设备摆在试验台正中央,几十公分大小的设备并不显眼,但它却是研究院这几个月来的“当红花旦”。

      

在卫星激光通信链路模拟试验室,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产品测试。

      “这是我们星间激光通信初样样机,正样终端在今年2月已搭载‘威海壹号’进入太空,在520公里高的太阳同步轨道开展试验。”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科研保障部部长杨雪说,这也是国内首次将激光通信应用于海洋遥感领域。

      向“新”而动,向“天”而行,今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商业卫星及上下游配套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产业链上游通信,则是卫星运行最基本的保证。

      眼前这个8公斤重的小型设备,正是研究院为太空卫星通信研发的一双“慧眼”。突破动态环境下光轴标校、通信测距一体化、大气湍流抑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可实现星间4800公里、星地1000公里的1Gbps-40Gbps通信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40Gbps的速率意味着什么?“以往,星间、星地之间大多采用微波通信,这种方式虽然抗干扰能力强,但传输速率相对较低。”研究院科研保障部工作人员陈艳楠说,激光通信技术是当前国际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通信容量可达传统微波方式的上百倍。这样一来,信号就可以以视频形式回传地面,从而实现对海上目标的有效探测和识别,以及海洋遥感、船舶数据的实时回传。

      不仅快,而且准。太空中,卫星发出的激光信号发散角仅为40个微弧度,传输过程还会随时受到热量和光条件的影响。因此,通常需要发射一束发散角数倍于信号的“信标光”作为指引。研究院的这双“慧眼”则不需要这座“灯塔”——通过无信标捕获跟踪技术,设备终端能够快速捕捉和跟踪到同频率的信号,实现了信号瞄准、捕获、对接、收集等全流程于一体,星间、星地传输速率有了明显提升。

      技术成果产业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航天与地面操作不一样,既不能维修,也无法重来。任何微不足道的瑕疵,都可能导致结果失败,所以,整个项目的进行必须一丝不苟。从2021年立项算起,他们依托航天标准,对每项器件做了大量筛选,逐步提升可靠性,整体研发历时一年有余。

      聚焦激光通信,打造国内领先的激光通信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落户近三年时间,研究院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五所,围绕卫星激光通信、海洋舰船激光通信等方面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工作。从2023年6月,研究院终端首次实现入轨和天地互联算起,已先后推出6型激光通信系列产品,实现了多项从“0”到“1”的突破。

      相比当前的成绩,前景更加令人振奋。随着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和我国“星网工程”的进行,激光通信将迎来更大市场。“新的小型化、扁平化通信终端设备也通过了初样鉴定试验验证,我们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还将迎来新的突破。”陈艳楠说。

      ■记者手记

      让“未来”照进现实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大力培育未来产业,已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虽是“未来”,却并不遥远。2023年,我市核能产业入选全省15个未来产业集群,今年,省政府又支持我市打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地,这些都将为我们发展未来产业带来支持和利好。随着威海激光通信先进技术研究院新成果的落地使用,海洋监测和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我市未来产业发展也逐渐从布局走向落实。

      以当下的创新发展服务明天的产业发展,让“未来”照进现实,今年我市出台“大抓经济20条”,聚焦创新型企业培育、数字化转型、新能源产业等作出一系列部署。相信在政府的着力推动下,更多未来产业将在我市“落地生根”。(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文 王彦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