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民生

威海市举办首场“典型代表记者见面会”

2024-04-17 编辑: 徐栋波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 王泽瀚)4月16日,市新闻办举行“大抓经济 大抓基层 大抓落实”首场“典型代表记者见面会”,邀请4位劳模工匠围绕“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与记者进行交流,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

  4位劳模工匠分别是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轻工“大国工匠”、齐鲁工匠谷大伟,好当家集团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山东省劳动模范、齐鲁工匠孙永军,威海市璃园萃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山东手造工匠、威海工匠马金霞,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师、山东省劳动模范、威海工匠王军。

  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创造

  见面会上,谷大伟分享了自己在光威如何从一名技术“小白”成长为轻工“大国工匠”的历程。

  在谷大伟看来,践行工匠精神必须要爱岗敬业、要敢于创新创造。

  自毕业进入光威以来,从热处理、电火花、线切割、穿孔机等各项基础工作开始,谷大伟始终坚守一线岗位,勤于钻研,不断探索。经过25年的淬炼,他从一个技术“小白”成长为“大国工匠”,目前依然工作在机械制造的最前沿。

  谷大伟说:“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我喜欢把问题和困难当做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他回忆起一次紧急任务:公司接到一笔订单,因为加工难度大、周期短,公司联系多家外协代工都被一口回绝。

  关键时刻,谷大伟主动请缨,大胆改进加工工艺,并设计了专用胎具,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了订单,并总结出“碳纤维精密加工法”,在行业内推行至今。

  工匠精神是扎根一线、精益求精

  有着近30年海水养殖经历的孙永军,见证了海参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孙永军看来,工匠精神的内核就是“扎根一线、精益求精”。

  自1996年进入海水养殖行业以来,孙永军扎根养殖车间6年时间,为掌握潮汐、水质、苗种变异等一手数据,经常在数九寒冬潜入五六米深的海水中获取实验标本,不分昼夜在池塘边观察苗种的活动轨迹。

  2000年,孙永军组建团队,经过十几年的攻关、上千次的实验,终于研发出“海参海蜇立体生态混养技术”,这项国内首创技术使水体利用率提高30%。

  近年来,孙永军团队又研制了“崆峒岛1号”“鲁海1号”等刺参新品种,成功突破了刺参室外种质保存、亲本性腺积温促熟等关键技术,为海参产业的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工匠精神是持续精进、传承创新

  见面会上,作为威海玻璃画的非遗传承人,马金霞向记者们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从小便对玻璃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从事玻璃画20余年中,她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精进技艺,荣获省手造工匠、省最美工匠等多项殊荣。

  马金霞认为,在工作岗位上践行工匠精神,是持续精进、是传承创新。

  自1999年参加工作后,马金霞做过上百件不同题材、画风各异、形态多样的玻璃内画作品。其中,“一百单八将”这个作品因为瓶坯所限,要想将108位水浒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眉毛也是根根分明,就需精雕细琢方寸间,每一处细节至少要上两三层色彩。

  “这幅作品我花费了半年时间,每一处细节都精雕细琢,力求完美。”马金霞说。

  创新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马金霞不仅在工艺和着色方面有所创新,还将玻璃画的应用领域拓展到日用品中,助力玻璃画走进日常生活。

  2021年,马金霞在原威高民俗文化邨打造“玻璃画”基地,并利用“马金霞创新工作室”这一平台,开门教学,先后培养学生100余名,让“玻璃画”这一传统技艺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工匠精神是热爱、探索和团队

  王军在见面会上分享了自己从普通电工成长为行业能手的故事。他认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热爱、探索和团队。

  王军大学毕业后进入天润工作,他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下班后继续在岗位上钻研,晚上总要看些电气方面的书籍才能安心休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步成长为“强弱通吃”的行业能手。

  作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王军正在带领团队投身于生产线自动化、信息化领域的研究与实践。

  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王军和团队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实践摸索,终于使公司工业数字化建设达到一流水平。他说:“我们的智能化技术已应用在7大细分领域,是国内少数可以提供一流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团队之一。”

  工作中,王军注重发挥团队的作用。他认为,个人力量有限,但团队力量无穷。在团队中,各个成员可以各展所长,相互学习,协同合作,共同攻克难关。(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