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诗人光未然面对这道“填空题” 毅然写下“必死” 他说日军太过强大根本没有想过能活着看到胜利 8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同一道题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写下“必胜” 一字之变背后中国经历了什么?新华社重磅抗战纪录片《砥柱中流》带你穿越时空看中国如何破这“必死”之局
1942年11月23日傍晚,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五旅十三团七连二排六班的10名战士在执行完任务路过马石山时,意外得知山上有被敌围困群众,他们不顾个人安危,4次往返敌人密布的火网线,勇猛杀敌,解救群众。至24日,成功护送1000多名群众安全突围。10名战士却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战之歌。
美丽的马石山
日军拉网“扫荡”马石山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频繁、残酷的大“扫荡”。由于胶东半岛三面环海,地理位置优越,日军便把这里当做其往来海陆之间的重要通道和实施“以战养战”战略的补给站之一。为了摧毁胶东抗日根据地,维护其特殊利益,日军于1942年冬天发动了历时40天的胶东大“扫荡”。马石山就是日军预谋“合围”的一个中心。
1942年11月8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长官冈村宁次亲自抵达烟台,部署指挥大“扫荡”。这次“扫荡”规模空前且极度残暴。11月17日,日军出动600多辆汽车,每车满载兵员,从青岛、高密出发前往莱阳、栖霞、福山等地。11月21日,日军开始逐步缩小以马石山为中心的“铁壁合围”。白天,他们缓慢推进,途中不放过任何一个村庄,哪怕是山野荒庙也要进去搜查抢劫。晚上,他们就地露营,燃起灯火一般的拉网火堆,同时架起机关枪,对往来行人进行扫射。日军就是以这种方式将附近的军民一步步地逼向马石山。11月23日晚,大批日军集聚在马石山下,妄图一举消灭这里的八路军主力。11月24日,残暴的日军发现胶东八路军主力和党政机关早已转移,便将无情的屠刀转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仅23日晚上至24日上午,惨遭日军杀害的民众就达500多人。
一个日军营长在日记中记载:“两万之众,用蜘蛛网式之配备,大举扫荡全鲁东,每日二十里,所到之处席卷一空,妇女为之奸,壮丁为之捆,东西为之光……”由此可见,日军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马石山大“扫荡”,日军出动部队2万人(日军1.5万人、伪军5000人),舰艇26艘,飞机10架,而胶东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只有1.4万人。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胶东军区一方面充分考虑当时敌我双方兵力、装备的巨大悬殊;另一方面利用敌后军民善于游击作战的优势,制订了反“扫荡”作战计划。八路军各连、营正是在“分散活动,分区坚持”方针指引下,灵活作战,消灭敌人,解救群众。在这次反“扫荡”中涌现出了多个抗日英雄群体,马石山十勇士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们是人民的队伍!”
1942年11月23日,寒冷的夜晚悄悄降临,日军黑压压地集聚在马石山下,已完成对以马石山为中心的20平方公里的“拉网合围”。牟平、海阳、栖霞等地数千名群众和部分八路军分队被围困在敌人布置的网内,面临着被屠杀的危险。情况万分紧急,空气陷入异常死寂。被困群众惊慌失措,人群中不时发出哭泣声、哀叹声……
突然,有人激动地喊道:“是八路军!八路军!”
只见战士们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群众眼前,他们就是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五旅十三团七连二排六班的10名战士。如同在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的王济生后来在《血火雄风》一书中所描述的:“被围人群,大多数老幼妇孺,以为死路一条……傍晚暮色中看到十位战士迎面走来,黄绿色棉军衣、钢盔、绑腿、三八大盖……知是八路军战士。”10名战士是在东海执行完任务路经马石山时,意外得知有数千名群众和部分八路军分队被困在山上。于是,他们在未来得及向上级请示汇报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留下来解救群众。
班长王殿元看着战士们个个精神饱满、意志坚定的样子,问道:“同志们!我们是什么人的队伍?”战士们齐声喊道:“我们是人民的队伍!”王殿元压低了声音又问道:“怕不怕?”一个战士走出来说道:“不怕,怕死就不是共产党员”,“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我愿献出我的生命。死,我也心甘情愿”。其他战士们也纷纷喊道:“救他们出去,我们死也不能丢下老百姓!”
战士们安抚了群众的慌乱情绪,叮嘱大家突围时一定要悄无声息、统一服从班长指挥。人群中一位老者主动站出来,向战士们介绍了马石山周边的地形环境和山上被困群众的大致情况。战士们经过一番商量讨论后制订了第一次突围计划。王殿元先去侦察敌军情况。一看,正是突围好时机!此时夜色渐浓,敌人的喧嚣逐渐安静下来,兵力比较分散且大部分日军已经疲惫不堪地睡着了。随后,王殿元带领3名战士悄悄靠近,用打湿的衣服灭掉火堆,迅速干掉了几名哨兵和熟睡日军。其他战士则低声催促着、顺着第一个打开的沟口有序护送200多名群众安全突围。
战士们本可以和突围群众一起冲出去,但是他们却选择留下来继续解救被困群众。王殿元神情凝重地回头望向山上,用拿枪的手在空中坚定一挥,便带领9名战士飞一般地重新返回了敌人的“拉网火线”。
这时已经进入后半夜,敌人戒备处于最懈怠的状态。
战士们没走一会儿就遇到了农救会的会长,正带领海阳县100多名群众寻找突破口。王殿元向会长详细询问了山上群众隐藏的情况,与战士们商量后,制订了第二次突围计划:10名战士分成3组分别行动。王殿元带领3名战士,寻找新的突围口,负责把会长和群众就近护送出去;另外2组战士则深入附近继续找寻分散群众,在第一个突破口护送群众安全转移。王殿元和会长一行刚越过一个小山坳就发现了一个沟口,敌人警备松懈,他们悄无声息地袭击了哨兵,又成功打开一个希望通道。会长和群众趁机有序撤离。看着群众撤离得差不多了,王殿元冲着战友们低声地喊了一句:“走!”会长见状,着急地拉住王殿元的手说道:“你们再回去,叫俺不放心哪!不能回去!”王殿元坚决地说:“乡亲们,你们走吧,山上还有被困的群众等着我们解救呢……”话音未落,王殿元和3名战士转身前往第一个沟口与其他2组战士会合去了。会合后,战士们又一次飞奔返回敌人的“拉网火线”。
在山中,战士们又找到了一批被困群众。正当他们准备就近从第一个突破口安全突围时,被一伙敌人发现了。敌人向正在撤离的群众疯狂地开枪。王殿元当机立断,命令一名战士负责引开敌人注意力,而他带领两名战士与沟口方向的敌人展开了近距离搏杀。经过一阵厮杀,战士们再一次成功歼敌,护送群众安全转移。不幸的是,在这次突围中,一名战士壮烈牺牲,王殿元和其他战士也都受了伤。
此时,天空已微微变亮,黎明即将到来。如果战士们再次返回将会面临严重的生命危险。看着负伤的战士们,群众眼含热泪劝战士们一起走。然而,战士们心中牵挂着尚待解救的被困群众,哪里还顾得上个人安危!当得知西南面山沟还有满满一沟被困群众后,王殿元带着战士们第四次义无反顾地跳进了敌人的“拉网火线”。
不知不觉,天已大亮。山下枪声开始不断响起,日军已经准备好最后“收网”了。
翻过几处小山坳后,战士们果然找到了被困群众。群众看到八路军突然出现,欣喜万分,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一般,都赶忙向战士们靠拢过来。战士们迅速带领群众开始有序转移。突然,一伙敌人发现了正向沟口小心移动的战士们和群众,疯了一般从四面八方扑过来。情况万分紧急。王殿元冲着战士们大喊一声:“同志们,给死了的群众和战士报仇啊!”战士们像利剑出鞘一般杀向凶恶的敌人。双方展开了惨烈厮杀,部分群众乘机得以逃出虎口。不幸的是,突围中又有3名战士牺牲了。
枪声越来越密,天上盘旋的敌机不断扔下炸弹。为了争取让更多的群众安全转移,王殿元带领5名战士,主动吸引敌人主力,边打边退,最终登上马石山山顶。登上山顶后,战士们利用敌人进攻间歇的时间迅速用石头堆起了一个临时墙体。利用墙体作掩护,他们对山下的日军进行猛烈还击,打退了日军的数次进攻。子弹打光了,王殿元高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于是,战士们开始用手榴弹和石头再次向山下的日军展开猛烈还击。从山下冲上来的日军被战士们打得哭爹喊娘、嗷嗷大叫。然而,不幸的是,在敌人的飞机轰炸中又有3名战士壮烈牺牲了。
日军知道战士们伤亡惨重且弹药不足,便狂妄地喊道,“八路缴枪吧,缴枪不杀”,企图以此威逼利诱战士们放下武器投降。敌人的诱降注定只能是痴心妄想,战士们宁愿牺牲也坚决不投降!此时,战士们只剩最后两颗手榴弹。王殿元将其中一颗手榴弹扔向山下叫嚣的日军,把另一颗手榴弹拉响之后,与剩下的2名战士紧紧抱在一起同爬上山顶的敌人同归于尽。
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三人齐声高喊着“共产党万岁”。这喊声响彻云霄,久久不曾散去……
抗战时期,马石山十勇士解救群众千余人,血洒马石山的英勇事迹至今为这里的人们深深感怀!
“十勇士”称号最早出现于著名作家马少波1943年1月在《大众报》发表的文章《十勇士》。此文是作者经过采访大量当时被救群众写作而成的。由此,我们可以说“十勇士”称号是群众发自肺腑对战士们的高度称赞。同年,胶东公署在马石山南坡竖立起马石山殉难军民墓碑,并召开公祭大会,沉痛悼念牺牲战士和遇害群众。之后,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下令对战士们誓死保护群众的英勇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缅怀马石山十勇士,乳山市相继在马石山上建成革命烈士纪念塔、抗日烈士纪念堂、纪念碑和烈士陵园。1985年,许世友上将为陵园题词:“缅怀革命先烈,献身四化建设。”林浩少将题词:“永远不要忘记马石山英勇牺牲的同志们!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2014年8月,马石山十勇士被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为五大抗日英雄群体之一,同时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5年,马石山十勇士旗帜作为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第一个英模方队旗帜之一在天安门前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10名战士的姓名未能全部查证。其中,已查证7名战士的姓名分别是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还有3名战士姓名至今无从考证。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心中的胶东好儿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响彻云霄的名字,那就是马石山十勇士。
马石山上英魂常在,松柏长青。马石山十勇士以鲜血和生命书写了胶东人民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作为一座矗立在马石山上的抗战精神丰碑,它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来源:Hi威海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