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国际

尼山是什么?孔子诞生地

2025-07-04 编辑: 李静

        济宁曲阜市东南约30公里处,有座东西走向连绵起伏的小山脉,其最高峰不过340多米,论雄、奇、险、秀,皆不出众;然而远远望去,此处五川汇流,五峰连峙,群峰舒缓,宁静和谐。

        这座不起眼的小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祷于尼丘得孔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避孔子讳而称之为尼山。孔子因尼山而得名,如今尼山又因夫子而名扬世界。

        尼山的魅力在于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有效融合。这里的每一处景观都与孔子息息相关。比如“尼山八景”之一的坤灵洞,又名夫子洞,相传这里是孔子的出生地,“凤生、虎养、鹰打扇”的故事,便发生于此;另一名胜观川亭,据说便是孔子临川慨叹之处,自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名句声振千古;尼山孔庙后门外的中和壑,名字源于《礼记·中庸》里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著名的尼山砚就产于此壑。

        除了孔子的生活遗迹和传说,尼山上的人文印记也由来已久。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兖州太守在叔梁纥庙原址上建起尼山孔庙,此后逐渐成为主祀孔子的庙宇;元至元二年,尼山书院正式设置。彼时,孔庙及书院共同承担起了祭祀和教育两种功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庙学合一。岁月流转,尼山孔庙和书院也在历史的浪潮中起起伏伏,经历多次修缮、重建,最终成为后人礼敬孔子的寄托和丰碑。

        儒家文化在尼山以各种形式绵延传承,千百年来弦歌不辍。可以说,尼山作为华夏文明的瑰宝,是感悟孔子思想最直观的地方,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与哲思的深厚底蕴。今天,在这片历朝儒客朝拜的圣地上,尼山再次开枝散叶,向内向外,花开两朵,发展出了新的生命力。

        尼山向内,是山东文化“两创”新标杆。依托尼山而起的尼山圣境,与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并称为新“三孔”,共同成为山东在文化“两创”方面的代表。新近开放的鲁源小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和历史优势,集文化体验、研学教育、旅游度假于一体,依托丰富的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新场景,让“活”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田、成风化人。

        尼山向外,是和而不同、天涯比邻的生动写照。2010年,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打开了一扇沟通世界文明的新窗口。从首届论坛“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的主题,到第十一届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明对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贯穿始终,“和而不同”“文明互鉴”“同命同运”等核心思想一脉相承。

        茁壮成长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一场时空倒叙的方式,完成了一场文明发展的互文。论坛早已跳出学术界和思想界的原有范围,向各领域、各方向、各层面全面展开。论坛的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其议题讨论也让这场文明对话更具现实和指导意义。

        文明对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当前世界里,风一更、雪一更,关于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思考,正前所未有地迫切。智者求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认识到,学习孔子,不仅是出于情感和历史研究的需要,更是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获取启迪、汲取智慧以及解决思想危机的深切需求。前路山一程、水一程,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努力尝试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旨在重新凝聚和锻造共识。

        从文物遗迹到“两创”空间,从教化殿堂到互鉴平台,今日之尼山,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磁场,发散出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构筑着文化交流平台,建设着文明互鉴高地,赓续文化之火,守护文明之光,涵养中华气象,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

        尼山圣境有三千株银杏,象征着孔子的三千弟子。微风过处,树叶拂动,仿佛历史的低语,也像时代的呼唤。走近尼山,温习孔子的智慧,感受儒学经典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发展提供的不朽哲思。从尼山发出的声音,也必见者远、闻者彰。

        (大众新闻记者 曾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