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未来的量子计算机能够可能像拥有万能钥匙的神偷,能瞬间破解我们现在保护数据的“锁”。如何规避这样的风险,渔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用四年的时间打造了一扇“量子防盗门”。
7月15日,记者在企业展厅看到了这台名为“量子安全网关”的设备,此刻它正处于客户定制测试的关键阶段,不久后,将为金融机构、电力能源行业的信息安全“站岗放哨”。
记者作为外行人只能看到颜色各异的线路和“写”满指令的电路板,对里面的“门道”却一窍不通。“光看外表,它就是个规整的机箱,”公司副总经理刘新田说,“但它的‘内功’才是关键我们给它装上了自己研发的抗量子算法和主程序,连最底层的‘思考方式’都做了升级。传输速度是家里WiFi的40倍,算是目前国内加密产品里的‘快准狠’角色。”
再好的设计,也得经得起现实的“折腾”。前不久,电力系统的客户就给他们出了道“随堂测验”:要求在实际复杂的电网环境中,设备需要随时应对一些特殊状况。“我们给设备‘穿’上了电磁屏蔽,用双电源增加了续航,还配备了智能‘哨兵’时刻监控内部状态,防止意外发生。”刘新田列举的改动,最小的也要耗时一个月,但这些对于企业来说都不是最难的。
“最大的困难是,没人走过,能参考的东西很少。”怎么办?渔翁信息选择了最难也最可靠的路:自己研发下一代“量子锁芯”(抗量子算法),并用硬件把它高效地做出来,保证安全的同时还不拖慢系统速度。更重要的是,他们决心从“锁芯”到“门框”都用“中国造”——国产CPU、国产内存、适配国产操作系统,打造一套完全自主可控、值得信赖的“中国锁”。
这份对“安全”的执着,其实一直有迹可循。起点,是一块1998年研发的密码卡。“别小看它,当年它可是全国第一张达到千兆速度的密码卡,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块小卡片教会了渔翁信息密码行业的“基本功”——怎么研究算法、设计电路、实现协议,为后来的量子安全研发打下了底子。如今,企业已从密码卡发展到覆盖芯片、板卡、整机、系统的全产业链布局。
能在二十多年里从一块小模块做到量子安全领域的“排头兵”,刘新田说,秘诀就俩字:创新。公司骨子里就是个“技术控”,坚持“应用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300多号员工里,一半是研发人员,每年都盯着核心技术啃硬骨头。这种“技术驱动”的劲儿,让企业跟着国家数字化、信息化的脚步稳步成长,每年保持20%到30%的增速。
“我们的技术在整个信息化系统里,就像咱们家里的门窗和锁具。看着不起眼,但缺了它,整个‘家’就不安全、不踏实。”刘新田说,眼下,他们一边根据金融、能源客户的需求,精细打磨着“量子安全网关”系列产品;另一边,研发团队的“烧脑”攻关早已瞄向了更前方,今年将集中力量攻克大约10项核心技术难题,重点就是隐私计算和更前沿的量子安全技术。
记者手记:
四年磨一剑,只为打造一扇“门”
眼下,渔翁信息研发出新的当家产品“量子安全网关”,即将站上金融、电力等关键领域的守护岗,成为具有核心自主科技的量子安全“防盗门”。四年磨一剑,磨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份创新的定力。
四年前,渔翁信息决定研发“量子安全网关”,当时的市场上没有现成的“参考答案”。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技术节点都得自己啃;每一次试错都可能从零开始。没有外来的芯片可以依赖,就一头扎进国产CPU的适配与优化;没有现成的内存方案可借鉴,就联合国内厂商共同攻关,在一次次调试中找到适配量子加密的稳定参数.....每一步都浸透着“试错—迭代—再试错”的执着,最终让这台凝聚全自主智慧的全国产化设备,具备了守护关键领域安全的核心能力。
企业成功的背后藏着一条科技型企业的突围铁律:在核心技术的赛场,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对于求不来、买不到、讨不得的核心技术,唯有在新赛道里心无旁骛地持续研发,在“无参考答案”的挑战中死磕细节,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新赛道。(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员雯/文 孙大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