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台风“竹节草”外围环流开始影响我市,傍晚后多地迎来降雨。当天16时,市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7月31日傍晚到8月1日,我市全部区市将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电,过程平均降雨量20~40毫米,局部70~100毫米。
记者从市防汛办获悉,我市各级各部门立足于防强风、防暴雨、防山洪、防内涝,滚动开展监测预报预警、水利工程调度、海上防风避险、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等,积极做好台风“竹节草”防范应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市区海滨中路,排涝泵车已就位。
河道、水库开展“拉网式”排查
7月31日,走进泊于水库管理所,全体人员进入紧急状态:防汛设施和枢纽工程进行了防台风专项检查,各类电气及机电设备运行正常,防汛物料准备充足,雨水情自动测报和人工观测系统一切正常。
“针对台风天气可能带来的强降水,我们除开展24小时巡查外,还运用‘泊于水库’App,对雨情、水情、工情信息进行实时预测预警。”泊于水库管理所负责人马小超说。
根据纳雨能力分析,乳山花家疃水库已提前安排放水。“我们安排技术人员对4座大中型水库、25座头顶水库开展持续巡查,49个水库威胁村、57个山洪灾害防御重点村安排人员在岗值守,并明确人员转移路线和避险场所,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乳山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我市水库、塘坝、山洪灾害责任人及各级河湖长提前上岗到位,对头顶库、头顶坝、河道险工段等薄弱环节开展“拉网式”检查排查,并督促各水库备足土工布、块石等物料。
“我们利用水利物资储备统一调配体系,一旦遭遇突发情况,可及时调度周边资源快速做好应急处置。”市水务局工作人员表示。
城市易积水路段派专人值守
7月31日下午,记者在海滨路、新威路、青岛路等路段走访时,发现路面上的雨水箅子已全部打开,并设置警示旗。海滨路与梦海路交叉口、新威路与和平路交叉口等易积水路段部署了排涝泵车,华联地下通道放置了防汛沙袋等。
“降雨开始后,我们的防汛人员便第一时间奔赴各自的责任区域,在低洼路段等重点区域值守。”环翠区市政园林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他们组织了5支防汛队伍,在强降雨期间不间断清理雨水箅子上的杂物。遇到短时积水,则立即启动排涝泵车进行强排。
城市下穿式立交桥也是城市防汛的重点。市城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强降雨期间,我市除了安排专人值守外,还会划设水位警戒线或设置声光报警装置、高音喇叭等,提醒涉水人员、车辆,强化与交警等部门的协调联动,遇有积水超阈值情形,及时采取警示隔离、交通管制等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大海水浴场、滨海公园也提前拉好警戒线,增设警示标志,设置高音喇叭,及时劝阻和疏散外来游客,对游客进行安全提示。
我市还对城市地势低洼区域小区、地下车库、高大边坡、挡土墙开展重点检查,督促物业企业做好小区排水管网维护,及时疏通雨水箅子、排水沟渠和雨污管道,建立小区应急设施明细,备齐砂袋、挡水板、排水泵等物资,有效防止雨水倒灌等。
引导船舶提前避风或绕行
为防范台风“竹节草”对威海辖区影响,威海海事局提前启动防台风预案,充分发挥全要素水上“大交管”中心动态调度作用,密切跟踪台风动态及路径变化,以区域联动为核心,聚焦锚泊船、涉客船、中小型船舶动态管控,全力筑牢海上防线。
在跨区域协作方面,海事部门强化与省北部和南部区域“大交管”中心沟通协调,实时共享气象信息、辖区船舶动态及交通组织计划,科学引导北上南下船舶提前避风或绕行,避免大批量船舶在石岛锚地交汇聚集。同时,与市海洋发展、应急管理、气象、救助等部门保持高效联动,建立健全信息通报、会商研判和应急联动机制,确保预警信息传递到位、避风指令执行顺畅。
针对成山角定线制等重点水域,执法人员通过VTS、智慧海事监管系统对“过往船”进行连续严密监控,对南下船舶和出港船发布安全警示,建议提前选择安全水域避风,严禁冒险开航。经提前管控,150余艘船舶选择在石岛南部水域抛锚避风,海事部门安排专人对锚泊船实施重点监控,开展高频点验和值守抽查,确保船舶锚泊安全。
威海海事局工作人员表示,将持续关注台风路径,严格落实防台措施,全力保障辖区水上交通安全。
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
“范家埠地面塌陷隐患点核实完毕,安全防护栏和警示牌状态正常。”7月30日16时,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科室人员组成巡查小组,来到范家埠矿区地面塌陷隐患点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
“通过巡查检查隐患点的稳定性和防范情况,确保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为应对台风“竹节草”带来极端天气引发次生地质灾害风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已下发专项通知,要求各区市严格落实防范措施,并组织工作人员赴环翠区、经区开展雨前地质灾害隐患点防范检查工作,提醒隐患点附近企业、住户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主动防灾避险。全市15处地灾隐患点的群测群防人员均已提前通知到位,确保通信畅通。
除现场巡查外,该局正严密监控天气变化,随时做好组织受威胁群众避险转移的准备。同时,强化应急技术支撑,保障技术支撑单位(省地矿六院)24小时待命,确保一旦发生灾情险情,专家团队能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处置。
记者还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针对31.4万亩易涝农田,我市已组织农户完成排水渠系疏浚和排水机械准备工作,降水过后将立即组织人员排查受灾情况,对受涝地块第一时间排出田间积水,严防旱涝急转。(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沈道远 李林 刘义岚 杨平章/文 刘志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