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网讯 8月12日,全省首单牡蛎碳汇交易通过威海市“绿e融”平台完成,标志着我市在探索“海洋碳汇”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开辟了新通道。
据乳山市财政局工作人员介绍,此次交易由威海绿色金融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和乳山市政府牵头,通过威海市“绿e融”平台进行交易。在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威海中心支公司、荣成市众创核电发展促进中心、威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力风电设备科技(威海)有限公司、山东乳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家企业的参与下,共完成1500吨碳汇交易,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现场颁发交易证书。
牡蛎是“海洋过滤器”,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吸收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钙贝壳,具有显著的碳汇功能。乳山拥有丰富的海岸线资源与牡蛎养殖产业基础,牡蛎年产量居全国前列。2024年,乳山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研究所蒋增杰团队合作,完成了“双壳贝类养殖碳汇项目方法学”的开发,为牡蛎碳汇计算找到了科学的实践路径。
此次碳汇交易的完成,不仅实现了牡蛎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也为牡蛎养殖户增收与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双赢范本。“我们将以此次交易为起点,深化海洋碳汇核算标准研究,探索碳汇保险、碳汇贷款等金融衍生品,形成‘核算—交易—金融’全链条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碳排放权交易落地。”工作人员表示,乳山计划扩大牡蛎保险试点范围,鼓励更多养殖企业参与,助力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蓝色力量。(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