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夏8月,距威海万里之遥的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由我市企业投建的东非商贸物流中心正式开业,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亲自到场为中心揭幕剪彩。
一次海外剪彩,折射一城发展成色。自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启动以来,威海抢抓机遇,迅速行动,锚定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全面绿色转型,举全市之力全速推进。今年,威海入选全省绿色低碳城市试点,成功获批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特色集聚区,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威海样板”。
先行先试,积极融入全省战略发展大局
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威海发展的重大机遇和责任担当。
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威海积极融入全省战略部署,统筹推动产业向新、发展向绿,奋力在先行区建设中当表率、作示范。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制度保障是基石。
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要求,威海坚持高位推动、系统谋划,相继成立威海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指挥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以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达效,凝聚起强大工作合力。
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威海在全面对照《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率先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方案》,配套重大事项工作台账,为先行区建设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蓝图”领航,实干“筑基”。聚焦全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要求,威海提早布局,积极抢占发展新兴赛道,塑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在高区初村镇,低空装备产业园正如火如荼建设中。亿航智能、上工申贝、万丰航空等头部企业纷纷入驻,涵盖整机制造、配套研发等环节的低空经济产业链加速成形。
抢抓未来,威海在全市层面组织“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专题培训,出台《关于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明确未来三年发展目标,力争为全省培育一批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
打造“威海样板”,实体经济是坚实支撑,项目建设是重要抓手。聚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威海坚持“大抓经济”不动摇,以有效投资厚植高质量发展根基。上半年,全市101个实施类省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2.6亿元,新投产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85个,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全面融入全省布局,更多威海实践已结出硕果,形成可供全省参考借鉴的“威海经验”。今年以来,乳山市风电装备、经区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2个集群获批省特色产业集群,我市6个典型案例入选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入选数量列全省第一。
向“新”求变,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求质”“求势”,威海坚持科学布局,因地制宜推动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革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走进芜船(威海)绿色海工科技产业基地的“黑灯车间”,偌大的车间内鲜有工人忙碌的身影,传统上原本人头攒动的船舶建造岗位,被清一色灵活、精准的机器人替代。“我们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人机高度协同,车间自动化率达80%。”威海芜船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推动企业锚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提升船舶设计、建造等核心竞争力,催动“威海造”船舶加速“驶”向全球。今年上半年,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143.6亿元。
稳住传统产业,接续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我市紧盯纺织服装、轮胎制造、机电装备等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数字要素的“乘数效应”,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在迪尚集团设计中心,设计师轻点鼠标,AI大模型平台便可瞬间生成千套服装方案,全链条数据驱动让效率提升30%,累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6000多家企业新增销售额超10亿元;
在天力电源科技车间,“D×4M”智造平台动态优化生产排程,借力数据要素,企业近五年产能提升60%;在瑞沐精工科技注塑车间,32台生产设备上方各架起一块电子显示屏,工作人员只需提前设置好指令,产线就可自动化运转,带动生产效率提升至95%;
……
除了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也掀起提“质”谋“新”的发展浪潮。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半年,我市成功获批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特色集聚区;新增钓具、房车2个省级“产业大脑”建设试点,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数字领航典型案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稳居全省首位。
推动企业创新,威海持续加强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市级重大成果备选库,支持企业打造高水平技术研发机构,推荐21家企业申报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新认定66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坚持开放向新,在巩固日韩、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上半年,我市对拉美、中东、中亚进出口分别增长22.7%、23.5%、98.4%。
聚力消费焕新,在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的基础上,我市出台《关于加力提振消费的实施方案》,并引导市县两级财政筹集3000万元发放零售、住宿、餐饮消费券,上半年分两批次发放消费券2000万元,促进消费近9000万元。
借“绿”生“金”,推动城市发展绿色转型
在荣成石岛湾,一场与“绿色能源”有关的“建设革命”正在进行——华能石岛湾核电站内,上万名建设者忙碌不停,核电压水堆扩建工程稳步推进;不远处的朗盛新能源里,产线高速运转,大型风电叶片接连下线,即将被送往海上风电场……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道路上,威海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
新能源产业成为有力探索。坚持“核风光储”一体推进,威海持续推动能源转型。2024年以来,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碳纤维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在全省同类项目中率先实现并网运行……截至今年7月,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771万千瓦,占比73.48%,稳居全省前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等指标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新型能源体系加速成形。
如果说新能源的加速崛起是威海绿色转型的“外劲”,那么,产业内部的“绿色升级”则是城市向内深耕的“内功”。
眼下,君乐轮胎有限公司正进行一场生产方式的革新。以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氮气、蒸汽的利用率,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从157千克标准煤/吨降至144千克标准煤/吨,2024年来,累计节电120万千瓦时,蒸汽消耗降低1.2%。
这样的变化并非个例。系统落实“双碳”任务,威海以绿色工厂为引领,扎实推动“链上生绿”,着力培育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催动更多“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省级绿色工厂39家、市级绿色工厂105家;临港区近零碳园区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全省首笔产品碳足迹挂钩贷款、首单牡蛎碳汇交易落地威海。绿色转型,已成为众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绿色发展的红利融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脉络,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2024年,我市完成省定4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修复造林4.4万亩,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全域美丽海湾建设国家级试点和省级海洋垃圾循环利用试点。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2024年,全市PM2.5浓度连续4年稳定达世卫组织标准,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5年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连续6年全省最优。生态与产业和谐共生的新模式,在这里生根发芽。
一个个跃动的数据,一幅幅生动的图景,诠释着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理念,正从具体的场景中蔓延,扎根在整座城市的脉络里,催生新的发展动能。(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 李文思 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