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力电源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一款小型DC-AC车载逆变器静静地陈列在展台内,长宽和智能手机差不多,重量仅680克。这个不起眼的小盒子,如今已成功进入吉利、比亚迪等世界级车企的供应链,成为企业众多“明星产品”之一。
放眼整个天力科技,企业全产品数量已达1200多种,所涉及的原材料更是高达46000多种,平均下来每类产品单次生产数量仅为300件。如此小批量、零散化的生产模式,企业是如何做到精准调度、“指哪打哪”的呢?天力科技总经理宫大东给出了答案:“数智中枢,我们自主研发的管理‘引擎’。”
在天力科技,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驱动全流程变革的“硬核”技术。
走进企业的数智中枢,宫大东在一块大屏幕前停了下来。眼前的APS资源甘特图上,不同生产线沿纵向自上而下排开;横向时间轴上,每条产线都被不同颜色的方块填满。
“每个色块,代表着生产线今日要生产的不同产品型号。每天,系统会根据客户需求和资源数据,自动计算排程并推送到屏幕上。”宫大东一边介绍,一边讲起了里面的门道——屏幕不仅能实时显示产品种类、生产时间和订单完成进度,如需临时调整,只需要用手拖动色块,系统便会自动进行二次计算与优化,重新分配生产顺序和资源。
“过去一有加急订单,产线调度就手忙脚乱。有了智能中枢,产线就能自动排产、推送指令,高效利用一切碎片化时间。”宫大东说,中枢的参与,让原本的“人找活做”变为了“活找人干”,成为企业解决小批量、零散化行业痛点的“法宝”。
今日的智能,源于天力科技往日持续的“进化”。
“如今看到的数智中枢,已经是我们的‘3.0版本’了。”宫大东说,为应对逐年提升的订单量,企业自2018年便开始深化数字化转型。通过自建框架,先后搭建EQMS(质量管理系统)、WMS(仓储管理系统)等,打造起项目管理中心,从提升一线业务部门效率开始,逐步向全流程数字化转型。
相比生产技术上的革新,管理技术的突破之路耗时更长、挑战更大,不确定性也更多。“2022年,当智慧管理系统初具雏形后,我们才发现,数据运算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宫大东说,为此,企业不得不再次“进化”,自主部署15台高性能服务器,在生产前端和管理后端间打造一个业内领先的“数据中台”。
然而,这期间,人力和资金投入是巨大的。但所有的付出都获得了回报。如今,数智中枢的触角已延伸至生产全链条。原材料的出入库、生产过程中质量分析与原因追溯、设备运行状态和维保情况、研发重要节点和实时进展……这些生产运营中的关键数据,数智中枢几乎能做到100%自动抓取,自主分析,自动生成报表,自动对外展示。
从“制造”到“智造”的变革,为企业带来了生产端到管理端全过程、全方位的提升。近五年,企业销售额和项目量都实现60%的增长,辅助人员数量仅增加10%;企业每100万件产品平均不良数量仅为1.8个左右,是行业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去年,企业荣获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DTMM(数字化转型成熟度)三级认证,是山东省唯一的一家。
天力科技的实践,成为我市实数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工赋威海数智引航”行动,持续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1个,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81个。依托数字技术破解生产管理痛点,正成为越来越多威海制造企业的共同选择。
■记者手记
数据赋能“智造”未来
“这是一个深耕数据的时代。”天力科技公司墙上的这句话,深刻道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数据赋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引领着从“制造”向“智造”的深刻变革。
天力科技近年来的发展实践,正是“智造”赋能的充分证明。面对小批量、零散化的复杂生产环境,企业自主研发“数智中枢”,将生产要素转化为可计算、可优化、可执行的数据模型。这背后,是数据赋能带来的降本、提质与增效的全面飞跃,也清晰地表明,数据赋能不再仅是“锦上添花”的选择题,而更多是关乎企业竞争力的必答题。
当前,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日益成熟,为数据赋能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撑。期待更多有条件的企业能够主动拥抱数字变革,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路线,把握先机、行稳致远。(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匙亮/文 王彦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