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铭记!胶东子弟兵的抗战群像——星火燎原胶东红

2025-09-04 编辑: 孙晓丽

威海新闻网讯 刚才我们看到了干部群众满怀激动收听收看阅兵盛况的场面,嘹亮的口号、铿锵的步伐,展现的是今日中国军队的威武雄壮。而这份力量的源头,正是来自八十多年前,那些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先驱者。此刻,让我们将目光从庄严的天安门广场,转向胶东半岛一座精神高地——威海文登天福山。1937年寒冬,就是在那里,升起了胶东第一面抗日旗帜。

  天福山起义纪念馆馆长黄祖文说,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日子里,他们换一面崭新的旗帜,纪念这一次英雄的壮举。换下来的这面旧旗他们会精心保存下来,如果部队需要的话,会进行捐赠。

 
  记者孔祥勇说,这不是一面普通的旗帜,这是一面穿越烽火岁月的旗帜,它见证了88年前那个凛冬的黎明——1937年12月24日,天福山起义在这里爆发,胶东第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此诞生。今天,站在这面旗帜下,回望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刻画一群来自天福山,来自胶东的子弟兵,如何用血肉之躯点燃胶东抗日的星火,最终燎原中华。
  1937年12月24日,这个海拔仅110米的山头,成为中国抗战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坐标。

 
  文登区委党史研究中心讲解员王梦杰说,抗日的大旗高高举在空,中共山东省委把武装起义来发动,理琪同志,按省委的指示到了胶东。就在12月24日凌晨,有一支队伍快步走在夜色中,队伍里有党员,有群众,有知识分子和学生,还有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于得水领导的骨干和先锋,80多人就在这天福山顶来汇聚。
  天福山起义以昆嵛山游击队作为骨干,创建了胶东地区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

 
  文登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许建中说,天福山起义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天福山起义是在日军尚未踏进胶东之前发动的起义,所以当日军进入胶东的时候,就有了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还有一个特点,天福山起义的骨干是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也是他们说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天福山起义它传承了红军的基因,所以这支部队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战斗精神很强。
  正是这种前瞻与坚韧,让这支队伍在1938年2月雷神庙战斗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在胶东彻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王梦杰说,这80多人的起义军发展成千千万万胶东子弟兵,走出了新中国的4个军,这支队伍战功彪炳扬威名,众口称。
  昨天的硝烟尽管远去,但精神的旗帜永不褪色。胶东子弟兵的后代们,如今从各地重回这里,寻找先辈足迹。来自广东的毕列佳,是四十一军的后代,当年,她的父亲,就是从文登张家产加入抗日队伍,从小,毕列佳就常听父亲讲天福山起义和胶东子弟兵的故事。

 
  四十一军后代毕列佳说,很想过来亲眼亲自到这个地方来看一看,来感受一下这种红色教育。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敌人的势力那么大,革命火种那么小的情况下,都能够坚定信念,一直跟着共产党,非常不容易,所以他们也要珍惜胶东子弟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

 
  孔祥勇:一面旗,一群人,一座山,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从天福山到全中国,从抗战烽火到新时代征程——胶东子弟兵的精神,仍在血脉中传承,在山河间回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我们眼含热泪观看九三阅兵,见证着伟大祖国在现代化征程上的坚定步伐和一支人民军队从风雨征程中走来的崭新阵容。
  盛典虽已落下帷幕,但它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所彰显的伟大精神,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从威海的每一个角落,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中华儿女从这场视觉盛宴中汲取力量,将抗战精神融入血脉,以实干担当奔赴强国征程。(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戚冬伟 张帅 邱晨钰 鞠洪业 孙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