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威海,秋意渐浓,果香漫山。9月20日上午,第15届临港区汪疃葡萄文化旅游节将如约启幕。
这场属于葡萄的狂欢,自然少不了临港区汪疃镇各大葡萄采摘园的鼎力参与。它们如同散落在城市周边的“甜蜜宝库”,早已做好准备,等待着大家前来解锁亲手采摘的乐趣。
威海大风车葡萄家庭农场——
从田间到舌尖,高品质葡萄甜到心坎里
汪疃镇小阮村北的威海大风车葡萄家庭农场里,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连片的葡萄种植棚内,翠绿藤蔓顺着架杆蜿蜒舒展,阳光透过棚膜洒在叶片上,折射出层层鲜亮的光泽;串串果实或泛着浅黄、或透着紫黑,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农场负责人胡涛正弯腰穿梭在藤蔓间,指尖轻触葡萄果粒,仔细检查着成熟度,那专注的神情里,藏着对这片葡萄园十年如一日的珍视。


“从农场成立那天起,我就认定一个理:品质是根,产量是果,绝不能本末倒置。”胡涛一边带领笔者逛葡萄园,一边道出了农场的“生存密码”。十余年间,他始终将“品质”作为种植理念的核心,摒弃施用化肥的粗放种植模式,全程选用生物有机肥,让葡萄在天然养分中自然生长;推行“一枝一串”的精细化挂果管理,“每根葡萄枝只留一串果,确保养分能集中供给,这样结出的葡萄才够甜、够香。”胡涛表示。

这份对品质的坚守,不仅让葡萄的口感脱颖而出,更带来了产量的稳定提升。据胡涛介绍,仅“巨峰”葡萄一个品种,年产量就能稳定在100吨以上,且每一颗果实都保持着饱满多汁、果香浓郁的优质水准。过硬的品质,也为农场赢来了一连串沉甸甸的荣誉:2016年,农场葡萄率先拿下“绿色食品标志”,成为消费者眼中的“放心标签”;2017年,“威海市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称号落地,让“大风车葡萄”在本地市场打响名气;2018年更是农场的“荣誉丰收年”,一举斩获“山东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两项省级荣誉,从种植规范到综合服务全面获认可;2019年,再升级为“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品质得到省级层面的权威肯定;2024年,在2024山东农技杯葡萄大赛上,农场葡萄又凭实力摘得金奖,获得专业赛事的认可。
“现在消费者嘴巴越来越‘刁’,光有好管理还不够,品种得跟着需求走。”胡涛笑着说,为了让大家吃到更多优质葡萄,农场在品种筛选上下足了功夫。目前种植的“巨峰”、“阳光玫瑰”、“晴王”等品种,都是他跑遍多地考察、经过数年试种后才最终选定的“心头好”:经典“巨峰”紫黑油亮,咬下一口,酸甜汁水瞬间在口中迸发;“阳光玫瑰”如碧玉般通透,脆嫩无籽,甜度高达18—20度,细细品味还能尝到淡淡的玫瑰清香;“晴王”则以“大颗粒、薄果皮”著称,果皮薄如蝉翼,入口清甜多汁,余味悠长,不少游客尝过一次就成了“回头客”。


“品质是立园之本,只有守住品质,才能让消费者一直认可,让农场走得更远。”站在挂满果实的葡萄架下,胡涛的眼神里满是坚定。未来农场将继续以品质为核心,探索更科学的种植技术,尝试引进更多优质品种,既要让大家吃到更健康、更美味的葡萄,也要把“舌尖生态,儿时味道”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在这片葡萄园里,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品味从田间到舌尖的甜蜜。
威海神山葡萄庄园——
高校智囊团助力,老品种提质,新品种冒尖
“从市区驱车半小时,就可以吃到20种葡萄是一种什么体验?”答案就藏在汪疃镇吐羊口村南的神山葡萄庄园里。当下,这座庄园内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刚下车的游客迫不及待地走进葡萄园,随手摘一颗品尝,便能开启一场味蕾的“葡萄盛宴”。


由威海神山葡萄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投资建设的神山葡萄庄园,不仅用丰富的葡萄品种和便捷的区位优势,让游客轻松实现“葡萄自由”,更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成为推动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自成立以来,“品种创新”与“品质精进”始终是神山葡萄庄园的核心发展方向。经过多年深耕,庄园已成功栽培葡萄品种50多个,涵盖“金手指”“巨峰”“玫瑰香”“巨玫瑰”“藤稔”“夏黑无核”“醉金香”“金皇后”等市场热门品类,能充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在时间维度上,庄园更是实现了采摘期的“超长覆盖”——每年6月底至11月,长达5个月的采摘周期打破了季节局限,让游客在不同时节都能邂逅新鲜葡萄。
今年6月底,庄园引进的早熟品种“蜜光”葡萄,凭借硬脆的果实、浓郁的玫瑰香味、纯正的甜味,以及紫红色至紫黑色的均匀艳丽色泽,收获了游客的广泛好评。“这两年,我们在持续提升葡萄品质的同时,也一直在引进、筛选和培育新品种,就是想让市民能品尝到更多好品质的葡萄。”威海神山葡萄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志毅说。


曹志毅深知,“产学研融合”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动力。近年来,庄园主动对接国内农业领域优质资源,与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葡萄优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创新等科研项目,实现“科研实力”与“实践场景”的精准对接。“高校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资源,庄园有丰富的种植实践场景和市场对接能力,双方合作能实现优势互补。”曹志毅表示,合作中,庄园为新品种培育提供充足的种植试验空间,高校科研人员则定期驻园指导,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实际种植技术。目前,合作培育的多个葡萄新品种已进入试种阶段,这些新品种在抗病性、丰产性、口感风味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

除了在品种与技术上发力,庄园还注重消费体验的升级,打造了葡萄长廊、观景台、葡萄文化展厅、葡萄休闲品尝厅、葡萄DIY工场等一系列特色设施,将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此外,庄园的农家乐全年营业,为游客提供地道农家美食,形成“采摘+观光+餐饮+体验”的一体化服务模式。丰富的体验场景让庄园吸引力持续提升,年接待游客量逐年攀升。
威海大明葡萄家庭农场——
16年守着葡萄藤,把自然规律种进丰收里
“葡萄进入‘晒糖’期,就得把藤下的老叶摘几片,让阳光照透果串,味儿才正。”清晨5点,汪疃镇地文头村的大明葡萄家庭农场里,62岁的宋大明已经钻进了葡萄架下,指尖在翠绿的叶片间轻拨,动作娴熟又轻柔,生怕碰疼了枝头沉甸甸的“巨峰”葡萄。


这样细心“伺候”葡萄的日子,宋大明一过就是16年。2010年,他顶着“汪疃第一个种葡萄的人”的标签,在自家地里栽下第一批“巨峰”葡萄苗,如今,当初的小苗已长成枝繁叶茂的藤架,而他也从“敢吃螃蟹”的新手,变成了邻里公认的“葡萄通”——不是靠多新潮的技术,而是凭着“跟着老天走、顺着葡萄性子来”的执念。
“葡萄和人一样,得顺着它的‘脾气’来,急不得。田间管理得跟着葡萄的成长规律走,半点儿不能乱。”宋大明蹲在葡萄藤旁,指着土壤里冒出的细小须根,眼里满是疼惜。每年开春土壤解冻后,他第一件事就是给葡萄园松土,“春天葡萄要冒新芽,土壤得松快些,根系才能顺畅呼吸、扎得深。”宋大明说,“等到葡萄开花前,又要忙着整枝打叉,把多余的侧枝剪掉,养分得集中供给果枝,不然花多果少,结出来的葡萄也不饱满。”


施肥更讲究“应季供给”。宋大明算了笔账:“一年下来,光饼肥就得用400斤,分着季节施——春天发芽前施一遍,给藤蔓抽枝攒劲儿;坐果后再补一遍,帮着果粒长个儿;到了秋天采收完,还得施次‘基肥’,用发酵好的豆饼肥混着埋进土里,给葡萄藤‘补元气’,好过冬。”除了有机肥,钙肥也少不了,“从坐果到成熟,得喷8遍钙肥,这样葡萄果皮结实,不容易裂果,吃着也更脆甜。”至于用药,他从不用广谱农药,都是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在关键时期用生物农药预防,比如花后防霜霉病,膨大期防炭疽病,既护了葡萄,又不破坏地里的生态。
就连浇水也有讲究,花期少浇、膨果期勤浇、成熟期控浇。这些经验不是凭空来的,是宋大明16年里看着葡萄藤在不同天气、不同节气里的变化,一点点记在本子上、刻在心里的。
如今,农场里的葡萄进入采收季,一串串紫莹莹、绿汪汪的果实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宋大明摘下一串,轻轻撕开袋子,递过来一颗:“你尝尝,这味儿就是老巨峰该有的甜,带着点果酸,不齁嗓子。”咬开的瞬间,汁水在嘴里迸发,浓郁的果香萦绕舌尖——这是自然的味道,是按规律种植的味道,也是宋大明16年坚守的味道。


“只要这葡萄藤还能结果,我就一直种下去。”夕阳下,宋大明给最后一排葡萄藤浇完水,身影被拉得很长。他脚下的土地,因这份顺应自然的坚守,年年孕育着丰收;他手中的葡萄藤,也因这份沉甸甸的情怀,在岁月里结出了最动人的甜。
近年来,临港区聚焦高质量农业发展方向,将葡萄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扩大种植规模、打造采摘集群,让清甜的“葡果经济”成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丰富市民生活的重要力量。(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杨慧/文 葛哲菲/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