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权威发布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威海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2025-09-23 编辑: 史秀英

        威海新闻网讯 9月22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钟臣,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永建,市畜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石绍华介绍我市2025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大厦11楼融媒体演播厅举行

        近年来,威海市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优良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

        耕地质量持续稳步提升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修建塘坝、泵站、农用井等田间水利设施,2019年以来,已建设高标准农田83万亩,建设各类水源工程和灌溉设施1949座。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指导种植户通过施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的方式逐步实现酸化耕地降酸改良,荣成市获评国家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

        持续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保护,开展土壤—农产品协同监测,我市耕地安全利用率连续5年达到100%。

        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已创建农药减量控害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基地10个,全市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7%,农药、化肥施用量较2020年分别减少6.7%、5.2%。目前,全市耕地面积达到250.3万亩,较2021年增加约7万亩;耕地质量等级达到6.77,较2021年提升0.2个等级;主要粮食作物规模化种植比例达到48%,较2021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以五料化利用为主要方向,通过秸秆还田、秸秆青贮、秸秆覆盖食用菌等多种途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7次获批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建设,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

        在农膜科学使用回收方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作制宜,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8万亩,引导广大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主动捡拾清理农田残留地膜。

        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积极引导规模养殖企业与种植企业深化协作,通过畜禽粪肥就近还田、生产有机肥等方式,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位居全省前列。

        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大力培育优质农产品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制定地方标准69项,以标准化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249个,其中有机食品认证34个,位列全省首位。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建立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体系,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行动,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8.5%以上。

        持续推动品种培优

        “浙文花1号”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良种登记,“文玉173”“好日子838”2个玉米品种通过山东省审定;先后引进苹果、甘薯、马铃薯、花生、玉米等新品种(系)52个。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推进村庄清洁行动

        以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开展集中清理整治,共发动群众5.9万人次,累计清理生活垃圾4163吨、村内沟渠1684公里、村内水塘1490口、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685吨。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探索推广粪污收集、储存、转运、处理一体化后期管护模式,全市已建在建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集中处理站12个。

        抓好和美乡村建设工作

        聚焦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理念,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创建工作,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195个、市级和美乡村600个。

        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

        出台《威海市支持乡村振兴激励政策》,大力培育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三驾马车”。

        设施农业拓展新路径

        打造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10余个,新建、改扩建设施苹果5000余亩、设施蔬菜300亩,规模化养殖场达到1227个。2024年,我市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2%,列全省第六位。

        智慧农业推动新跨越

        围绕苹果、西洋参、茶叶、生猪、家禽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效特色农业等项目,加快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建设,共打造智慧农业应用场景52处。

        生态循环农业实现新突破

        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推动种养一体化循环发展,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积极走向前沿。

        市农业农村局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笃行不怠、久久为功。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逐步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产业体系,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更上新台阶。

        相关链接

        威海如何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近年来,我市紧抓粮食生产,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大力实施科技壮苗、虫口夺粮、大面积单产提升三大行动,全面落实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在化肥控量增效方面,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小麦、玉米、花生和大豆等主要农作物播种前和苹果施肥前,制定发布主要农作物肥料配方和推荐施肥意见,引导农民按需施肥,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保持在90%以上。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市建设小麦、玉米、花生、苹果等主要农作物水肥一体化“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样板片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全市累计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46余万亩。

        在农药减量增效方面,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力度。组织指导全市40多个测报点对162种病虫开展调查监测,做好常规病虫监测预警和会商研判,及时发布病虫预报。截至目前,已发布市级病虫情报90期。加强科学精准用药技术指导。根据各时期主要病虫发生特点及情况,及时印发技术指导意见,同时在重大病虫和主要病虫防治关键时期,通过电视报道、微信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农民群众示范推广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群众科学防治,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发现一点、防控一面,坚决遏制重大病虫害暴发流行。积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打造农药减量控害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基地,示范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积极指导农户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农药和高效精准施药机械。

        市农业农村局将持续发力,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全力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威海针对农田中的白色污染问题做出了哪些行动?

        加大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网络建设力度

        按照“村镇收集、市集中处理”的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网络建设思路,全市建有废旧农膜回收点49个,回收处理中心3个,基本实现了农膜回收利用全覆盖。

        加大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力度

        积极宣传推广0.01毫米标准地膜、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并在每年的春秋两季组织开展地膜回收治理专项行动,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5万亩、可降解膜3万亩,全市农膜回收率达到92.4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威海如何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

        市农业农村局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促进畜禽粪污就地就近还田,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文登区、乳山市分别于2023年、2024年争取实施了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项目建设。2024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64%,位居山东省前列。

        实现养殖场户信息化管理

        对全市1229个规模养殖场和814个养殖专业户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工作台账,确保全覆盖、不遗漏,实现了对养殖场粪污产生和利用基础信息的动态管理。

        抓好设施配建

        引导养殖场户因地制宜配建粪污处理设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加大对规模以下养殖主体的技术指导服务力度。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均由县级畜牧部门、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出具了核查文件。

        实现畜禽粪污利用分类推进

        重点建立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绿色畜牧业发展模式。大型养殖场主要采取自建有机肥场加工厂的方法;中小型养殖场户主要采取自建生态农场、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签订直供协议等方式进行处理;在乳山建成了区域性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年产沼气730万方,年发电量1200万度,年产有机肥4万吨,解决了区域畜禽养殖粪污消纳处理难题。

        推广典型做法

        根据不同的畜禽养殖特点,总结推广了绿色生态种养模式等9种治污模式。推进规模养殖场A、B、C、D四级分级管理,实行差异化的技术指导服务。全市累计创建市级农牧循环一体化企业25个、省级畜禽粪肥还田种养结合样板基地6个。

        做好部门协同

        与市县两级生态部门联合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防治排查整治活动,督促养殖场户履行粪污利用和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指导养殖场制定年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确保粪污去向可追溯。

        市农业农村局将进一步加强对畜禽粪污利用的指导服务工作。按照《山东省畜禽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技术指南》的要求,做好宣传培训,因地制宜推广粪污处理模式,确保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推进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推广应用,年末新增市级农牧循环一体化养殖企业5个、精致牧场20个,省级畜禽粪肥还田种养结合样板基地1个。(Hi威海客户端记者 毕玲瑜/文 毕钰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