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威海:聚全球智慧,共谋零碳发展“路线图”

2025-09-24 编辑: 史秀英

        国际零碳试验班开班运行,零碳应用人才培养虚拟教研室启动建设,四大零碳研究成果发布,战略合作协议签约……9月21日,在临港区举行的2025零碳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洪堡零碳论坛,以“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共创零碳园区未来”为主题,吸引了300余名学术界、企业界及国际组织代表参会,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成果、新项目,为零碳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2025年中国低碳领跑者油气企业案例遴选结果、《零碳园区——通向零碳未来的油气实践》、2024—2025年度系列蓝皮书、《“科技+全域零碳”行动方案》……会议现场,四大零碳研究成果重磅发布。

        “成果发布对零碳园区建设有着极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能够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潘家华说。

        据悉,零碳园区是指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统性替代化石能源为核心路径,结合能效提升、资源循环与碳移除等多种辅助手段,在其规划、建设与运营全生命周期中,实现区域范围内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现代化园区。零碳园区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

        会上不仅有成果发布,还有一系列具体项目落地。中国国际零碳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国际零碳试验班开班运行,零碳应用人才培养虚拟教研室启动建设,将聚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零碳专业人才,为行业发展储备力量。

        当天,临港区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零碳园区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中国洪堡国际零碳产业基金成立暨签约仪式举行,为零碳园区建设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洪堡国际零碳产业基金的成立是本届论坛重要成果之一。这支基金汇聚了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关注绿色产业,壮大零碳产业资金池。“基金将采取‘产业投资联盟’形式运作,联合多家投资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助力更多中国零碳品牌‘走出国门’。”北京洪堡峰和资本合伙人宋克清介绍。

        新角度、新思路,共谋零碳未来路线图

        论坛更是一场“思想盛宴”。

        在大会主旨演讲环节,5位专家、学者围绕国家政策、国际趋势、技术应用等关键议题,分享了前沿思考与实践经验。

        专家们一致认为,在“双碳”目标引领与全球气候治理深化的背景下,零碳园区建设已成为产业转型、区域升级与国际合作中的重要议题。

        大会设置3场平行研讨会,分别以零碳园区技术路径、零碳园区产业(绿色金融路径)、零碳应用人才培养与趋势为主题,深入探究零碳能源系统转型经验、绿色金融工具支持零碳园区实践、产教融合培养零碳人才实践与趋势等内容,为零碳发展拓宽思路。

        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推进。

        在圆桌讨论环节,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高管等围绕“零碳园区投资、建设、运营”展开多维度深入交流,共同探讨零碳园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创新模式与实践挑战。

        思想的火花,为零碳园区建设相关企业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方向。“我们将更加积极融入全区零碳园区建设,拓展国际市场。”威海迪尚华绮毛纺织有限公司设备工程处处长陈奎说。

        国际“对话”是洪堡零碳论坛的重要亮点。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德国联邦“未来能源”专家委员会主席吕安迪多次参加洪堡零碳论坛,他认为这种跨国界、跨领域的对话机制对于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意义重大。“我们能在对方身上学习到成功案例和经验做法,德国的退煤减碳和中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都极具借鉴意义。”吕安迪说。

        新探索、新发展,打造零碳园区“临港样板”

        会后,与会人员深入威海零碳城市建设赋能中心、威海碳纤维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等地进行考察,实地了解临港区在零碳园区建设领域取得的创新实践成果。

        近年来,临港区笃行“两山”理念、落实“双碳”战略,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绿色低碳为底色,同步推进产城融合和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步伐愈发坚实。

        作为论坛举办地,临港区还是山东省唯一入选国家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的区域,也是山东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试点。

        “临港区具备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产业基础和前期实践经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进一步开展更多创新探索。”潘家华说。

        “临港区起步早、成果多,打造了威海零碳城市建设赋能中心,走在了全国零碳园区建设的前沿,可以朝着更加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路径发展,逐渐成长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港样板’。”洪堡零碳论坛联席秘书长、北京济宁博士联盟秘书长胡昌全说。(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刘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