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威海要闻

威海:城市更新 幸福焕新

2025-10-20 编辑: 郝暖

        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威海市委、市政府将人的全面发展和体验放在中心位置,立足290多万威海市民的幸福生活精细打磨。

        图片蓝天白云掩映下,威海至海港湾“海上足球场”风景如画(孙大伟/摄)

        漫步于威海的海岸线,游客会在碧海蓝天之间被一座形如“巨鲸出海”的建筑所吸引,那便是今年全新亮相的至海港湾城市综合体。作为威海市中心的新地标,至海港湾开业首月就吸引了212万人次前来打卡。

        这片港湾的变迁,展现出城市更新的智慧。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威海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和民生优先,在城市更新的大命题下,划定145个城市更新单元和22个重点更新片区,以一系列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有机更新,全力建设精致城市,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带来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

        城市家园温馨宜居

        至海港湾的前身,是威海百姓再熟悉不过的“老港”。东接威海湾,西临环翠楼公园,与刘公岛隔海相望,这里不仅是威海千里海岸线上的关键节点,更承载着威海的城市记忆,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成长与变迁。

        随着港口的迁移,老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怎样更新重建,才能最大化释放这片土地的价值?

        当大拆大建的基建时代成为过去,城市更新的聚光灯越来越多地投向了“人”。至海港湾的改造过程中,威海选择将这片“黄金地段”留给市民群众。

        回头再看至海港湾,处处都透露着“人”的重要:这里不仅引进了商业项目,打造了宠物友好中心和儿童友好中心,还打破原有封闭空间,建起屋顶花园和看海运动大操场,并全时段对外开放,把最美的景观都留给了市民。

        融入市民生活,城市建设才更有意义。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威海市委、市政府将人的全面发展和体验放在中心位置,立足290多万威海市民的幸福生活精细打磨。

        最直观的体现,是越来越多网红打卡地的出现——威海相继建成新威附路、栖霞街、十二属相街、长峰农贸市场等一批城建重点项目,在用心保护群众心中“老威海”记忆的同时,满足群众对于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的双重期待。

        让更新成果可感可及,威海从群众日常起居着手,全面推进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并将群众诉求集中的垃圾分类、电动车充电桩等列为老旧小区改造“十大必改”内容,帮助533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围绕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和养老领域,威海近年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50所,打造托育机构268家,建成社区老年餐桌1094处,努力让“阖家幸福”从愿景照进现实。

        精准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威海还打造50余处便民驿站,建设45公里电动自行车专用道,在公交站点、中小学、幼儿园和中心城区早、夜市进出口增设469处防撞隔离设施。市民身边一点一滴的“小更新”,正持续释放出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城市画卷精致隽永

        城市之美不止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也在于一花一草、一房一屋的精心雕琢。当城市更新进入新阶段,威海将眼光转向大建设后的“边边角角”,以各类特色街区持续扮靓城市颜值,彰显精致气质。

        位于高新区火炬八街西侧的经过改造的鹿达花园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写照。伴随城市更新的步伐,这片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别墅区在闲置多年后,焕然变身成为了更契合当代审美的特色街区——建筑外观整体采用暖白色调,几处时尚精致的网红景观小品和拍照打卡造景点缀在小洋楼之间,让整个花园都萦绕着浪漫惬意的海滨度假氛围。“街区通过设计每一面墙的色彩、每一家店的风格,实现了差异化表达。”火炬八街首席街长李久太表示。

        保护城市风貌,突出地域特色,出台《威海市区既有建筑外立面更新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确保更新过程中历史文脉与现代风格的协调统一,让城市特质在细节中得以延续和彰显。在此基础上,又招募储备60名街区主理人,对环海路、半月湾等15条特色街区实施提升改造,以细腻而精准的介入,使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将城市美景融入市民生活,威海还新建改造公厕140座,建设城市书房46处、口袋公园275处,实现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作为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威海的山水也随着城市的更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初秋时节的桑沟湾畔,海水清沥,沙质细腻。继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之后,眼下,总面积259.17公顷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也已全面开工,将勾勒出一幅天蓝海碧、风光旖旎的海洋新画卷。

        精心保护好一山一水,威海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推进城市地下管网、排水防涝等“里子工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目前,威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9项指标稳居山东省首位,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达到世卫组织标准,全域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的城市特色愈发鲜明。

        城市内核智慧从容

        城市发展在变革,智慧城市是趋势。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决策运行,城市更新有多“智慧”,人们的生活就有多便利。

        2024年底,威海城市管理有了新“大脑”——城市运行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建成投用,平台涵盖供热、燃气、防汛、建筑扬尘等12个领域,基本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一网统管”。

        “‘城市大脑’接入了110路视频监控,关联了247路视频,还配备了城区暴露垃圾、电动车违停等视频智能算法。今年上半年,已累计自动监测并预警推送各类事件3.8万件,让精细治理效能渗透进城市的各个角落。”威海市大数据局工作人员说。

        从覆盖率超过60%的智慧小区,到遍及整座城市的智能感知中心,威海将前沿技术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全省率先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构建起民生服务“一网通办”、城市管理“一网统管”、社会治理“一网智治”的数字化治理服务威海模式。不断加深的智慧化建设,撑起了一张新型智能的大网,也链接了一处处高效精细的数字脉络。

        城市更新,需要一份智慧,更需要一些耐心。

        今年,威海的城市体检工作进入了第6个年头。作为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必修课”,每年,威海都会在住建部和省住建厅的要求基础上,增加至少10项特色指标,用以“丈量”城建短板,“对症”开方下药。

        以更细腻的触角深入发展的“神经末梢”,威海结合创建住建部房屋安全管理三项制度试点,开展住房、社区、街道、城区四级城市体检,创新构建四个维度15个一级指标、75个二级指标,在全国率先完成住宅小区城市体检全域覆盖。

        全渠道汇总研判、全方位落位比对,威海还在山东省内创新将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各渠道数据导入城市体检,探索将城市体检问题与市、区两级正在谋划推进的城建重点项目进行空间落位,为威海人的幸福生活提供更加科学、更接地气的可靠保障。(来源:《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