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国际

从一个片区,看山东乡村的变与新:走在前,靠什么?

2025-11-19 编辑: 史秀英

        “全国乡村振兴看山东”,这可不是空话。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蔬菜产量常年全国领先,农产品出口连续26年领跑全国。

        但家底厚也有家底厚的烦恼:作为人口大省,山东的行政村数量超过5.4万个,位居全国前列。可与河南、东北等平原地区相比,山东农村却面临着“村多村小”,以及耕地细碎化的结构性矛盾。

        因此,这两年山东正在逐步实施的“片区化”,就是冲着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而设计。

        山东搞片区化,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是真遇到了绕不开的坎。

        这些坎,相信不少地方的农村都感同身受。

        以前乡村发展,基本是“各村顾各村”,每个村都想建广场、修道路、搞合作社,可钱和人就那么多,结果往往是“样样有,样样差”。

        青岛西海岸新区前几年就存在这样的问题。

        几个相邻的村,有的买了农机,一年用不了几次,扔在那儿落灰;有农户想搞统一购种,可凑不齐量,价格始终压不下来。

        甚至,财政给每个村拨下的建设资金,因为“僧多粥少”,分到最后连条像样的生产路都修不完。

        显然,过去这些乡村建设的“分散投入”,就像把一瓶水倒进多个小杯子,每个杯子都装不满,钱花了,效果却没出来。

        还有,土地耕种也是个大问题。

        由于山东不少农村都是“一户多块地”,地块零散,大型农机进不去,想搞规模化种植根本没条件。

        村民也觉得可惜,眼见几亩地种着累,不种又可惜,可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地里的活没人干。

        不仅如此,产业上的困境也很突出。

        山东农村不缺特色产业,像寿光的菜、金乡的蒜、淄博的猕猴桃,名气都不小,但以前大多是“各村种各村的”,没形成合力。

        淄博源泉镇的猕猴桃就是例子,2020年以前,12个村都种猕猴桃,彼此靠压价抢生意,最后谁都赚不到钱。

        农户只能卡在“种得好却卖不好”的低附加值环节,市场行情一波动,一年的辛苦就可能打水漂。

        还有济宁泗水龙湾湖片区,以前12个村,近一半村集体年收入不足万元,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老人小孩,守着好山好水,却只能零星搞点农家乐,赚不了几个钱。

        更关键的是,治理层面的“各自为政”更让人头疼。

        农村治理向来是“小事不出村”,但遇到跨村的事就容易“卡壳”。

        比如上下游村子共用一条河,上游污染了下游遭殃,协调起来要找好几个村“两委”,最后往往不了了之。

        有农户想创业,办营业执照、找技术指导,得跑好几个部门,来回折腾不说,问题还未必能解决。

        这些问题摆在一起,答案就很明确了:必须打破村域界限,把零散的资源、产业、治理拧成一股绳。

        而“片区化”,就是山东找到的解题思路。

        当地也没有喊什么高调口号,就是从实际出发,把零散的资源串起来,让乡村振兴能落地、见实效。

        从2019年搞第一批试点到现在,山东已建了近2000个片区,覆盖了近2万个行政村,差不多占全省行政村的40%。

        没搞什么“形象工程”,但实实在在的变化已经冒了出来。

        最直接的改变,是片区化建设将“碎银子”换成了“整块银锭”,资源投入的效率提上去了。

        青岛市2022年建了10个市级片区,市级财政投了5.3亿元,却带动区镇和社会资本投了10亿多。

        算下来,“1块钱撬动了2块钱”,相当于每个村平均增收17.4万元,这比以前“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效果直接翻了好几倍。

        片区化也让困扰多年的土地问题有了转机。

        潍坊寒亭区“金田麦香”片区,通过把6个村的1.05万亩地整合起来,成立合作社统一管理,仅靠13个人就把这么多地管得井井有条。

        当地统一购种、统一租用农机、统一销售,土地利用率提升了5%,每亩地还能节省200多块成本,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多块。

        甚至,就连农村的基础设施也跟着升级。

        潍城区“上农智田”片区把几个村的道路连了起来,建了统一的污水处理站,村民出门就是绿化带,以前“雨天踩泥、晴天吃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而青州市“弥水花韵”片区,凭借建设的共享仓储物流中心,农户的花卉早上采摘,下午就能运到全国,实现损耗大幅下降。

        不过,片区化最大的成效,还是让产业真正“活”了起来,从“小打小闹”变成了“规模效应”。

        淄博源泉镇将昔日12个村的猕猴桃产业整合起来,成立片区党委领办的联合社,统一技术、品牌和销售,建成江北最大猕猴桃基地,价格近翻倍。

        当地农户,过去种的3亩猕猴桃一年顶多赚2万,现在统一包装后走电商,一年能赚5万多,收入直接翻倍。

        济宁泗水龙湾湖片区更典型,以前是“空壳村”聚集地,现在通过片区化整合,搞起了“合伙人+平台公司”模式,吸引400多人返乡创业。

        有个叫田彬的年轻人,以前在济南做设计,回来后把村里的老院子改成“等闲谷艺术粮仓”,搞研学、做文创,一年能接待游客10万人次,还带动周边20多个农户卖特产、开民宿。

        现在,龙湾湖片区年均吸引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7500万元,村集体年均收入突破20万元。

        数据或许更有说服力,通过片区建设,青州的“弥水花韵”花卉年总产值102亿元,带动30村农户人均年增收显著增长;济宁金乡鱼山大蒜片区引入龙头企业建深加工基地,产品远销海外,农户人均收入增长了30%以上。

        而治理协同也让村民办事更省心。

        荣成荫子镇聚祥片区依靠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协商跨村事务,通过制定科学统筹的用水调配方案,解决了困扰当地多年的灌溉纠纷。

        济南章丘“明山绣水”片区则针对所有经营主体推出“一卡两化三队伍”,实现民生服务“一站式办理”,办证效率显著提升,而且还有专业服务队上门解决农技、直播难题。

        随着片区化的不断落地,村民最大感受就是,过去办事靠“找关系”,如今直接“找片区”;以前跨村的事“没人管”,现在是有人主动“帮着办”,方便太多了。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单个村庄的“单打独斗”,零散的资源如同碎珠子,唯有串联起来才能形成像样的项链,而片区化正是实现资源整合、凝聚发展合力的关键抓手。

        山东片区化建设恰恰精准踩中了这一核心脉络,不仅自己走对了路子,更以实打实的成效为全国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充分展现了推动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担当。

        必须看到,乡村发展本身兼具复杂性与多样性,任何创新实践都难免存在需要持续优化的空间,山东片区化建设也不例外。

        但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阶段性问题,山东始终以极强的主动优化意识和高效行动力,用实打实的举措不断完善建设路径。

        2024年推进省级片区建设时,山东明确要求先摸清各村资源家底,专门派遣农业、地质专家实地检测土壤、全面评估发展条件,再因地制宜规划种植方向,从源头杜绝盲目规划;2025年11月省政府常务会议更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持续校准发展航向,确保建设不跑偏、不走样。

        利益分配方面,潍坊寒亭区等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即便资源薄弱的村庄,村民只要参与片区项目劳动,就能多获得一份分红,让所有村庄都能共享发展红利。

        可以说,这些灵活务实的举措,既彰显了山东片区化建设的精度,更饱含着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的温度。

        在正解局看来,山东的实践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凭着脚踏实地的行动,将零散资源有效聚合,把杂乱产业梳理清晰,理顺发展中的各类难题,始终牢牢紧扣乡村振兴“让农民增收、办事便捷、乡村兴旺”的核心目标,这份不搞花架子、务实求实效的作风,尤为可贵且值得借鉴。

        当然,山东的片区化建设也并非适用于全国的“标准答案”,毕竟全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情况差异较大,有的村规模不同,有的资源禀赋单一,难以直接照搬。

        可对于全国正在积极推进的片区化建设,山东蹚出的宝贵经验却极具示范意义:

        乡村振兴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关键是立足各村实际,整合周边资源,通过联合发展逐步破解问题,始终朝着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方向稳步迈进。

        而这,正是乡村振兴最朴素的真理,也是最应坚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