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3年威海好人榜

宋淑英:孝老爱亲 树立标杆

2014-11-04 编辑: 立勇

    宋淑英:女,1948年5月21日生,海阳所镇南泓南村村民。曾荣获乳山市第四届十大孝星荣誉称号。她身患重病,却39年如一日,孝老爱亲从不懈怠,在当地树立了孝爱的标杆。

    两地分居 家庭重担一肩挑

    1973年,宋淑英与本村青年宋恩君喜结连理。丈夫在青岛从事远洋捕捞工作,一年只能休假一次,婚后两人长期分居,聚少离多。当时小叔都还小,宋淑英就自己默默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无论是照顾老人、抚养孩子,还是上山下地干活,再忙再累她都没喊过一声累,叫过一声苦。

    婆婆去世早,宋淑英在家里是既当嫂子又当妈。小叔到了结婚年龄,她就四处帮忙张罗找对象,小叔要结婚,她就里里外外操持,几乎跑断了腿。特别是婚前几天宋淑英更是忙得几宿没合眼,把小叔感动得热泪盈眶,逢人便夸嫂子的好。公爹年纪大了,宋淑英脚前脚后贴心服侍。无论是添衣更被还是端茶送水,她都照顾得细致周全。公爹早年牙口就不好,上了年纪后牙齿全掉光了。为了让他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宋淑英做饭都尽量做些软一些。每天早上,她都会将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稀饭端到老人面前。老人爱吃玉米,她就将玉米粉碎成小粒,再用玉米叶包起来放在锅里蒸得软软烂烂的给老人吃。老人想吃花生,她就把花生炒熟了,搓掉皮放在面板上用擀面杖擀成面儿,再放上糖拌匀了给老人吃。在宋淑英的悉心照顾下,老人精神和身体都很好,天天乐得合不拢嘴,宋淑英也赢得了街坊邻居的交口称赞。宋淑英常跟别人说:“这是我做小辈儿、做媳妇应该做的,只有老人身体健康了,丈夫才能在外地安心上班,全家才能够和睦幸福。”

    2005年,公爹因病卧床不起,宋淑英床前床后侍奉照料,一步也不曾离开。公爹大小便失禁,常常把衣物弄得乱七八糟,宋淑英总是赶紧帮老人清洗干净,再换上整洁的衣物。为了保证时刻有备用衣物,她一洗完总是立即烧火将衣服烤干,让老人每次换上衣服都觉得干爽暖和。在她的呵护下,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7岁。

    耐心疏导 真情换得老人笑

    宋淑英兄妹六人,上有大哥,下有弟妹。她作为家里的长女,看到家里人口多生活困难,主动休学参加劳动,帮父母解决生活难题,在家里她就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

    天有不测风云,1980年大哥因白血病医治无效英年早逝,全家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这时,痛失儿子的父亲也一时想不开要自寻短见,多亏宋淑英及时发现,将老人解救下来。虽然老人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心情极度悲痛,精神几近崩溃,整天茶饭不思。宋淑英白天黑夜,一有时间就陪伴在老人身边,陪老人说话,想方设法开导老人,让他振作精神,面对事实,重新开始生活。在宋淑英耐心地开导下,老人渐渐从丧子的阴霾中走了出来,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05年,宋淑英的三弟又因为肝癌不幸去世,老人再次白发人送黑发人,两位老人肝肠寸断,一蹶不振。看着父母痛不欲生,宋淑英心如刀割。想起之前父亲企图自杀的经历,宋淑英没有给自己流泪的机会,立即从丧弟的悲痛中走出来,然后又没日没夜地陪在老人身边。她时常带老人出去走走转转,分散老人的注意力,多讲些孩子们的趣事,让老人宽心。她还动员家里的小辈儿都多来看望老人,给老人的生活增添乐趣。寒来暑往,老人在宋淑英的“搀扶”下再一次站了起来,笑脸迎对新生活。

    身患重病 敬老孝亲不懈怠

    2010年,宋淑英感觉一直胃疼,她忍着疼痛忙完了手头上的工作后到医院做了检查,结果诊断为十二指肠癌。为了不让父母再替自己担心,宋淑英对于自己的病她缄口不提,并和丈夫悄悄到济南做了肿瘤切除手术,肠道被切掉了8寸。手术后,躺在病床上的宋淑英说话都费劲,但是嘴里还是叨念着父母的饭有没有人做,衣服有没有人洗。病稍微好一些,宋淑英就要去照顾父母,大嫂和弟媳实在看不过去,几次提出轮流照顾,都被宋淑英推辞了。她说:“大嫂脑血管出血还没好,还得别人照顾,老三媳妇要伺候月子,老四媳妇家里养貂,你们都顾头不顾腚的,照顾俩老人的事就别管了,包在我身上。”就这样,宋淑英拖着大病初愈的身体担负起照顾父母的责任。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老人每天她都细致认真地做着。每逢赶集,她都会去集市上买些瓜果梨枣的给老人吃,有好吃的饭菜也总是先送给老人。有了宋淑英无微不至的照顾,现年92岁的父亲和87岁的母亲生活得很快乐。

    古人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虽然宋淑英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她倾尽心血写出的大大的“孝”字,感染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我们学习效仿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