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17威海好人榜

王贞昌:浇灌基层文化之花

2017-04-10 编辑: 李晓静

王贞昌,男,1955年2月出生,荣成市人和镇原文化站站长、新闻报道员。30多年来,王贞昌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感,踏遍了人和镇85个村庄的每个角落,一心一意做好基层文化和宣传报道工作,用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记录了人和镇日新月异的变化,用手中的笔传递着正能量。退休后,仍继续发挥着余热,返聘回镇文化站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甘做“拓荒牛”。王贞昌连续多年被评为荣成市、威海市优秀通讯报道员,多次被荣成市政府授予先进文化宣传工作者称号。2011年3月,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称号。

今年62岁的王贞昌是荣成市人和镇宋家庄村人,高中毕业后,年轻的王贞昌回到家乡担任了两年团支部书记,后来又当了八年初中教师。1984年,他被人和镇政府借调,担任了镇文化站站长兼专职新闻报道员。屈指算来,如今,王贞昌已经在这一岗位上干了33年。

说起对文化宣传工作的热衷,王贞昌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小受爷爷的熏陶和影响。他的爷爷是一名民间乐器演奏者,喜好吹拉弹奏。他从小就跟着爷爷学习乐器,无论是京胡、二胡、板胡还是笛子、唢呐、手风琴,他都会上两手。在学校宣传队中他是乐队的支柱。高中毕业后他回乡担任了村团支部书记,他亲自组织了村业余剧团,排演了吕剧《朝阳沟》、歌剧《红枫树下》等10多个剧目,在村里进行巡回演出,极大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在村里他还建立了图书室,每月都要骑着自行车,行程百里之路到荣成县图书馆借书,回村给群众阅读。

1984年他被人和镇政府择优借调任镇文化站站长兼专职新闻报道员。担任镇文化站站长以来,他以执着的意志,为繁荣全镇文化事业兢兢业业地工作着。1986年,他率先在荣成市成立了人和镇书法协会,会员包括老干部、农民、事业单位的书法爱好者,每年都要组织几次书法展览,让会员互相切磋书法技艺,目前会员已发展到40多人。王贞昌积极挖掘整理了全镇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他编写的院夼谷雨渔民祭祀——开洋谢洋节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威海市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编写的槎山儿女传说,成功申报为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院夼渔民桷蓬制作艺成功申报为山东省级非文化遗产。平时王贞昌还积极发动群众收集文物捐献给文物馆,1988年他收集的沙口村老渔民从海网中拉出的铜铳捐献给文物馆,这件文物现在在荣成市博物馆展出,属于国家级珍贵文物。

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30多年来,王贞昌积极创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目前,人和镇已建立文化广场65个,文化大院30个,农家书屋15个,成立了25个业余文艺演唱队、5个庄户剧团、58个妇女秧歌队、12个妇女锣鼓队。他积极引导农村群众参与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每年都要在元旦、春节、三八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和重阳节组织文艺演出,组织演出团体参加荣成市、威海市各种文艺活动并多次获奖。

王贞昌喜欢创作,从小就写诗歌,写小说,写散文,并坚持练笔不辍。他的作品先后在各级刊物上发表100多篇,并有多篇获奖,并因此被聘为山东省和威海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王贞昌平时喜欢创作民间曲艺,编写了多部三句半、快板书、小品等文艺作品,给各村文艺演唱队进行表演。王贞昌的作品以农村生活为素材,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编写的作品脍炙人口,生动感人,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除了做好文化工作之外,王贞昌还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新闻报道上来。3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新闻报道写作技巧,尽心尽力挖掘新闻素材,努力报道一篇篇好稿子、好新闻。他在市、省乃至全国新闻媒体上发表的稿件不计其数,每年仅在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就达百篇以上。

王贞昌新闻嗅觉十分敏感,他善于捕捉每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只要发现好素材他都立即进行采访、写作、上传,直至发表和播出。他以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和才能报道了大量的有影响力的好新闻,他努力把好舆论导向,坚持“树典型、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准则,把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事迹传播到人们心中。他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争当勇者的决心,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和赞许。他曾在炎热的酷暑爬上九顶铁槎山,报道了直升机抢救游客坠落山谷的动人场面,他曾在严寒的风雪天半夜三更骑上摩托车来到海边摄录了军民抢救翻船渔民的感人事迹。冬去春来,30多年间,他踏遍了人和镇85个村庄的每个角落。他用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摄录了无数动人的场面,他也用手中的笔记载了件件传递正能量的感人事迹。

尽管已是60多岁的人,但王贞昌工作斗志不减,依然保持旺盛的精力从事新闻写作工作。每逢节假日,他都要深入各行各业之中,采访节日坚持上班的先进事迹。节假日是槎山风景区的旅游高峰时间,王贞昌都要放弃休假,爬上槎山进行新闻报道。在人和镇只要哪里有新闻,哪里就出现他的身影。家里人劝他退休了该回家享享福了,但他觉得新闻工作是他的爱好,只要生命不息,报道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