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下乡千场 送戏送情

2019-02-20 编辑: 宋倩

27年来,她几乎走遍威海每个乡镇

下乡千场 送戏送情

威海新闻网2月20日讯(记者 周颖 通讯员 赵向阳) 45岁的夏静,京剧科班出身,自1992年毕业后一直在市群众艺术馆工作。27年来,她参加的下乡演出上千场,足迹几乎走遍威海的每个乡镇。在夏静看来,下乡演出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被赋予更丰富的内容和外在形式,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一个“变”字。乘坐的交通工具在变,行驶的道路在变,演出的设施在变,大家的参与度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坚持送戏下乡,为民服务的情怀。

一招一式尽显功力 赵向阳 摄

2月18日上午,夏静跟随由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荣成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威海市群众艺术馆、荣成市文化馆承办的“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2019新春文化志愿服务下基层演出,走进荣成,在崖头大集上演出。

演出现场看起来有些“寒酸”:一块铺在泥地上的红地毯,一张做工简单的背景板,外加一套音响设备,组成一个“舞台”,舞台与观众仅一步之遥,所有观众都在站着看。

在夏静看来,舞台尽管简陋,但接地气,与观众间没有疏离感;作为台下的观众,他们比较喜欢这种观看演出的方式。

天有些冷,但却丝毫不影响观众的兴致。随着演出开始,一波又一波的观众不断涌来,他们多是在赶集时被演出吸引过来的。他们将“舞台”团团围住,先睹为快。观众中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下至稚气未脱的孩童,他们一会儿开怀大笑,一会儿凝神屏气,场面十分和谐。

看到观众越来越多,夏静的心里非常高兴。多年的下乡演出经历,让她喜欢上这样的氛围。像每次下乡演出一样,她精心地作着上台前的准备。

“龙车凤辇进皇城”…… 轮到夏静上台了,她迈着台步,一个精彩的亮相,一句高亮的念白脱口而出。清唱京剧《打龙袍》选段的夏静,此时虽然没穿传统戏服,但一招一式尽显功力,引来在场观众阵阵掌声和一次又一次的叫好。

观众张先生告诉记者,下乡演出的节目都比较接地气,大家都愿意看。最重要的是,演出就在自己跟前,这与看电影、看电视剧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唱完《打龙袍》选段,夏静在后场跟记者聊了起来。京剧科班出身的夏静,1992年毕业后一直在市群众艺术馆工作。27年来,她已参加了上千场下乡演出。

崖头大集演出现场 赵向阳 摄

“记得最早的时候是在20多年前,下乡的交通很不方便,很多村庄甚至不通车,我们都是单位租个小面包去下乡演出的。如果赶上去比较偏远的村庄,我们常常是早上5点出发,大半夜才能返回威海。哪里像现在这样,统一由大巴接送。”夏静告诉记者,以前过年送戏下乡,都是在室外演出,天冷的时候,老百姓就用个大锅在室外烧上热水给演员取暖,而现在,不少村庄都通上暖气,甚至大多村庄有自己的活动室,不用再在室外演出。

“说实话下乡演出比较辛苦,尤其在冬天,更是辛苦。但我觉得,能参加这样的演出活动很荣幸。因为演出过程中,我们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让我们从内心觉得,自己热爱的事业有了意义,有了价值。”夏静说。

几年前的一次送戏下乡活动令她至今记忆深刻。当时她唱的是老旦,演出结束后,她卸妆进入观众中看演出,结果听到观众们在称赞“刚才的老旦唱得好”。她忍不住跟对方打起招呼,结果大家都不敢相信台上的“老太太”竟这么年轻。后来这种事发生过多次,这让她很开心,因为演出,她与观众的关系更贴近了,更融洽了。

夏静说,这些年来,她跟随下乡送演出活动,几乎走遍威海的每一个镇(街),见证了这个活动给乡村带来的种种变化,也看到了文化活动给人带来的变化。老百姓从单纯地看表演,变成了学表演,敢表演,不少社区和村庄都有了自己的舞蹈队或庄户剧团。此外,就是下乡演出中多了很多志愿者。“以前我们下乡演出都要自己搬道具,搬音响,现在很多志愿者主动为我们服务,替我们做一下后勤保障,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演出环境。”夏静感慨,城市在变化,但不变的是政府数十年以来坚持文化下乡的初心。

夏静用了几个“越来越”形容了一下:下乡送演出的场次越来越多了,演出越来越精彩了;参加演出的人越来越多了;演员的年龄层次越来越广了;观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了。

夏静告诉记者,每场文化演出活动下来,不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非常开心。她愿意和姐妹兄弟们一起,多参加下乡演出,让更多人享受文化下乡活动带来的精神愉悦。

演出现场,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我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总抓手,推动全市文化事业发展,形成了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的文化氛围。送戏下乡持续开展,通过专业文艺院团送戏,结合政府购买社会文艺团体送戏,2018年,全市共举办送戏下乡演出3162场,进一步满足了全市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简单吃过午饭后,夏静与演出队伍一起再出发,大家乘车赶往荣成市人和镇,另一场演出在等着他们……